对于教学法英语交际教学法下英语教学矛盾探讨

更新时间:2024-02-21 点赞:12409 浏览:4863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英语交际教学法,最初是由美国人类学家海姆斯在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的一个概念,它在实践中经历过许多挑战与考验,并且在实践中不断地发展、完善,逐渐成为继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理论”后的又一次语言习得理论界的革命。英语交际教学法在20世纪90年代传入中国,并逐渐发展成为一种主流的教学模式。它强调语言的交际与运用,然而交际与运用只是其表象,它试图以这种交际为主线,将语言的形式(词汇、句型与语法)这一语言的内质串联起来。它的一个主要特点是在外语教学中创造接近真实环境的交际,让学生既学习语言知识,又培养各种交际能力。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却发现它存在诸多的矛盾,本文结合笔者的实践进行一些探讨和思考。
【关键词】英语交际教学法 英语教学矛盾
1674-4810(2013)19-0087-03
英语交际教学法作为一种20世纪80年代后在世界上被很多外语学习国家广为推崇的二语习得方法,在20世纪90年代随着中国教育课程改革的步伐不断推进,也在我国很多地区的英语教学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从当初的推广至今,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的参与都已有了很大的改变:从绝大部分老师对其敬而远之并束之高阁到今天的尝试中前行,这是一种进步。然而,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却发现了一些客观存在的矛盾,这些矛盾从某些方面影响了广大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如果不及时解决,势必会造成不良的后果。笔者就结合实践中的一些矛盾提出自己的一些观点。

一、英语交际教学法中对教师与学生素质的要求及角色与行为转化

研读英语交际教学法,它体现的是一种语言本质观的转变:倡导在英语实践中通过语言交际学习过程培养语言基础知识与技能,使语言知识的习得与交际能力的培养相得益彰。它旨在让学生通过更有兴趣、有效率的学习过程,获得语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并发展语言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同时发展合作意识、培养创新精神、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并形成终身学习所必需的策略。而达成这一目的的关键因素在于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更新教学观念使得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这正是英语交际教学法在教与学层面上的内涵;而它最核心的精髓是它倡导一种全新的师生关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以及建立新的对学生的评价模式:更多地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状态。这种交际教学法的实施更多的是依赖于教师与学生自身的素养。
首先,教师自身需要具备良好的口语基础,扎实的教学基本功,熟练地使用现代化教学工具或其他手段开展课堂交际活动及运用英语组织教学的能力,这是由于英语教学目标从过去重视语言形式和语言能力到加强语言运用的转变而决定的。其次,从学生层面上来讲,他们必须有能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积极配合的意识,这是学生主体性作用能够发挥
的内在要求。只有学生耳听、眼看、动脑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以交际为目的的教学才能真正实现。同时,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以及将短时兴趣转变为持久学习的动力,这也是学好一门语言学科所必备的品质。

二、英语交际教学中的矛盾及其表现

1.教语言与教交际的矛盾

教语言与教交际的矛盾,其实从本质上说就是如何处理语言能力(linguistics competence)与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的关系。根据交际教学法的理论,其实就是如何将这两种能力更好或更有效地融合在一起,使其在学生的语言习得中发挥出重要的作用。而这种矛盾更深层次反映的是语言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交际运用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这三者本应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知识是前提,技能是桥梁,交际既是手段也是目的。只有学生牢固地掌握了语音及词汇或语法知识,结合模仿、操练、练习等一系列训练,形成一定的语言交际技能,在模拟的真实语境中运用,逐步培养交际能力。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交际教学法并不主张对于语法规则的演绎与讲解,认为学生不需要在学好语言知识的基础上再去实践,而是在交际实践中学习,培养交际能力。这种通过交际过程中内化与调解的方法从而习得语言的方法,在儿童学习语言的进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从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后来的交际教学法的形成。但是,在我国,英语是作为外语而非二语存在的,或者说英语学习更多的是基于考试而非应用于社会生活的主要交际语言的情况下。这种以交际为目的与手段的语言学习方法似乎在教学中不合时宜,这是因为:
首先,交际能力的培养或者说语言的运用要通过反复实践才能完成,这也正是儿童或婴幼儿学习语言的特点,而大部分学生主要是在课堂上学习英语的,在课后生活中缺少语言交际的环境与场所,这种情况在一些中小城市或偏远地区尤为明显,所以由于交际不能达到足够的训练量影响了交际能力的真正获得。其次,由于受课时和总体教学进度、学生智力和能力等诸多主观因素的影响,语言知识的夯实、巩固和交际运用能力的培养似乎很难在45分钟内达到两者兼顾或“两手都要硬”的效果,而如果语言知识基础不牢,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效果就很难实现。从很大程度上来说,英语学习不能仅仅靠课堂45分钟就能够完成,而应该是更多地将课内教学延伸至课外,这是由记忆规律与认知规律决定的,但在中国绝大部分地区,课外的英语学习资源与环境是比较匮乏的,所以这必然会在客观上制约交际教学法在中国推行的效果。同时,还由于受测试的反拔作用的影响,交际能力的培养是隐性而抽象的,具有长期性的特点,是无法通过现阶段的考试评估就能反映出来的潜在能力,而传统的重视语言知识的教学更能体现教学工作的有序性,可以把教学源于:论文格式www.618jyw.com
推向新的高度,也更容易使学生取得好成绩。
正是由于这些主客观因素的影响,特别是测试的反拔作用,使语言知识的传授与操练仍是很多地区英语教学中存在的普遍现象。
2.学生学习的短时兴趣与持之以恒的热情和动力转化的矛盾 在英语交际的课堂中,由于学生学习语言的过程更多的是通过情境设置或角色扮演等活动来实现,所以,这种课堂中的语言教学往往更容易引起学生对语言学习的兴趣。此外,交际课堂中教师角色的变化是从传统的领导者变为了组织者或协调者,这种课堂中的老师往往更具有亲和力与个性感染力,这些从客观上也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但必须看到这种兴趣本身更多的是一种新鲜感和好奇心。英语学习在我国始终是以一门考试学科的地位出现的,所以这绝不是靠这种短时兴趣就能学好的,它更要求学生掌握语言技能和知识,要达到此目的势必要求学生将这种兴趣转化为持之以恒的学习热情与动力,这种动力是什么?就是学生学习上的成功,这是促进学生持之以恒地学习英语最直接的动力与外部原因。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我发现,学习上的成功能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而积极的情感态度又反过来促进学习上取得更大的成功。而要获得语言学习的成功又需要学生具备以下几种学习素养与情感态度:
首先,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和正确的语言学习方法,这是保证学生能够坚持学习并能够成功学习的根本条件和内部原因。很多学生正是由于没有好的方法与习惯,以至于学习上遇到一些困难得不到及时解决,久而久之便由喜欢到厌倦并放弃语言学习。其次,明确的学习目的与动机也是语言学习的必备条件之一。不可否认,语言学习的过程是枯燥而艰苦的,因为语言学习习惯和方法本身就是枯燥的,特别在很多地方英语语言环境缺乏的情况下,语言的掌握势必要靠日积月累的识记、背诵、朗读、模仿、听说,并无捷径可走。其实语言学习本身就是一个磨砺意志、锤炼品格的过程,学生自身独立的主动认识和发展活动是包括老师以外的任何人都不能代替的个人行为。

3.学生主体性作用发挥与学习效果之间的矛盾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英语交际课堂必然要求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从现在英语课程安排的体例也可以看出存在这样一个特点,即多信息、高密度怎么写论文www.618jyw.com
、快节奏。多信息,指的是听说和阅读课文的外语材料多、信息量大、视野宽,这就是教师为什么老抱怨课时紧、课文量大的原因所在;高密度,指的是要求学生积极相互交往,增强语言实践和信息交流的强度与速度;快节奏,必然要求学生的思维主动积极且反应快速,积极配合并主动参与到课堂交际活动中来。这种特点客观上要求教师上课环节要富有紧凑感,环环相扣,学生们的学习操练的节奏频率要高,对于这种高标准的要求,智力松弛是无法适应的,语言基础知识掌握不牢也是无法适应的。在这种交际课堂中,必定要让学生不仅仅在教学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主体性作用,积极地跟着老师的思路走,注意力集中,全身心放在课堂上。而且,要有将课堂延伸到课外的自觉意识,积极地复习、巩固以达到内化与吸收的效果。
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在英语交际课堂中影响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发挥的因素有以下几点:首先,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师采用何种教学方式,学生就往往采用相应的学习方式,而学习方式的选择体现了学生主体性地位凸显的程度。其次,学生的认知水平、固有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及学习能力等因素。这是学生主体性作用发挥的决定因素。主体性作用发挥好的往往是接受能力较强、学习成绩较好而且学习自觉意识较强的学生。再次,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平等、和谐的教学气氛有助于交际教学法的更好实施,因为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从而更好地发挥主体性作用,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在实践中,这种与学生主动性发挥相背离的学习效果,为了更好地说明,不妨按照教学方式不同分成两类对比阐述:第一类,传统的坚持语言能力教学模式下的学生,他们无论是出于教师外来督促的原因还是出于自身内在需求,在背诵、记忆等方面总是表现得很好。而且,他们在语法知识学习方面更有优势,所以,较容易在各级中取得相对较高的成绩,因此也被认为学习效果较佳,教师的教学也被认为更为成功。另一方面,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由于传统的知识传授仍是主要的教学方式,所以学生参与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机会较少,即使有,也只是公开课中的点缀与表演。所以,学生的主动性发挥的程度较低。第二类,在交际教学的课堂中,绝大部分学生能够参与到课堂交际活动中来,努力地尽可能多运用语言表达意思,尽管有语言知识上的错误,但通过老师的纠错及交际策略(communicative strategies)的运用,不会影响交际的流畅与理解。但值得一提的是,能较高质量地进行交际活动的依然是那些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其次,除了一些学习态度端正和成绩较好的学生外,绝大部分学生在课后完成不了教师布置的记忆、背诵等任务。而且语法学习即便是在课堂内通过交际手段能够理解,但在配套习题、专项训练或中总是不尽如人意,因此学生的学习效果及反馈比较差。通过比较上述两类教学模式中学生主体性作用发挥的不同侧重点及学习效果,不难发现这样一种奇怪的现象: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学生,如果从以交际为教学目标的角度来说,似乎主体性地位并未得到凸显,但从学习成效来看,学习的效果更为乐观;而交际教学为主要教学模式,则情况恰恰相反。这的确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通过这种矛盾的研究,不难发现隐藏于这其中的原因:第一,和谐而的师生关系是一把“双刃剑”。愉快的学习氛围虽有助于学生保持一种良好和积极的情感态度,从而保证课堂交际活动的广泛开展。但另一方面,一个不以权威监督者形象出现的老师似乎很难在学生面前树立威信,特别是在今天很多地区的学生自觉性、学习态度、学习意识参差不齐甚至整体水平较低的情况下,老师的威严有时也是促进或督促学生完成学习任务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第二,学生自身的学习素养也是一个制约交际教学法能否取得应有效果的重要原因和关键因素。正如前面分析中所提到的那样,语言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带有极强的个体性色彩,同一个课堂中,甚至有时一个英语口语水平很高的老师所教出的学生的口语水平也存在着千差万别。语言学习归根结底是个人行为,这是由语言学习的特点及学习方法所决定的。
三 英语交际教学法之矛盾成因及对策分析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这些不可回避的矛盾体现在诸多方面,究其原因无非是由以下因素决定的:首先,传统的注重语言知识能力的教学方式(linguistics competence)影响并制约着交际教学法的实施,很多时候交际教学法所倡导的“交际”或由此所应进行的口语练习活动总是由于受有限的课堂时间的影响而不能真正实现,更多的时候,这一环节都被砍掉或只是公开课中的“表演”。其次,从学生的角度来说,或许交际教学课堂的学习过程是有趣的,但英语语言知识的习得过程却是枯燥的。再次,从评价模式的角度来说,我们的评价机制仍然是基于“linguistics competence”基础上的,能真正体现出“communicative competence”的题型很少,事实上,由于在基础教育阶段,如何建立一种有效的针对“communicative competence”的评价标准是一个现阶段无法回避的问题。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学生的“产出”是以教师和学生花费大量课堂45分钟以外的时间和精力的高投入换来的。上述种种现象造成了一个不容乐观的现实:很多教师将英语交际教学法视为“曲高和寡”而将其束之高阁。因为,升学率和班级优秀率等硬性指标是迫使广大英语教师采取“穿新鞋,走老路”这一必然对策的重要因素。
产生以上种种矛盾归根结底是两种评价模式的矛盾,即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矛盾。英语交际教学所倡导的是一种形成性评价,它主张让学生在错中学,边错边学,通过老师不断的纠错逐渐减少错误。这样做的目的旨在通过让学生敢于开口说英语,它更多地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实践、参与的情感与状态。然而,在包括笔者所在地区在内的很多地方,标准采用的都是终结性评价,即通常意义上的考试,它更注重检测学生的语言技能而非交际能力,通过学生的学习成绩来判定学生水平的优劣高低,并进而评定教师的教学水平及教学效果。正如前面所说的那些因素,语言能力与交际能力本身是一种显性与隐性的关系。显性可以通过分数直接体现,而显性却是一种潜能或趋势,无法通过分数直观体现出来。从这个意义上说,现行的考试评价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甚至影响了交际教学法的贯彻与实施。
要解决这些矛盾,就要建立一种更科学的评价制度。这种评价制度至少应满足以下三个条件:首先,它应具有激励功能,应关注学生的进步,哪怕只有一丁点,还应善待学生,让学生从评价中受益,而不是受挫或受罚。其次,它不仅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交际能力的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交际用语的积极性,更应激励老师,因为教师在英语交际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再次,它应具有调节和指向功能,应更多地关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体现出的教育理念和所采用的教学方式,以及对待学生的态度,要促进教师不断地提高教育教研水平,而不是为那些片面追求高分数的教学行为大开绿灯。
总之,交际教学法作为一种广受推崇的理论,如何能使它更好地在我国的英语教育中发挥巨大的作用,是一个值得广大英语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的问题。我们应不断实践并创造性地进行改革,使其能适合我国国情并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Stern. H.H. Fundamental Concepts of Language Teaching[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3
王守仁.英语教学交际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26~27
[3]Hedge. T.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Language Classroom[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4]邹为诚、刘蕴秋.华东地区优秀外语教育传统研究[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09(4)
〔责任编辑:庞远燕〕 摘自:本科毕业论文模板www.618jyw.com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