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顺应顺应时代进展提高高中美术教学学士

更新时间:2024-03-17 点赞:16947 浏览:7136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课程应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为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这就源于:论文大全www.618jyw.com
要求我们改变过去侧重知识和技能技巧的传授和培养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在智力、道德和人格上获得发展,同时,在美术的鉴赏创作及有关修养上得到提高,为其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 高中美术;课堂;教学;课程
2095-3089(2013)32-0-02
新的机遇就有新的挑战,教育的发展与变革已成为世界各国应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的重要战略。经过近两百年的发展,各国教育体制的框架已经基本搭设完成,当代教育的发展开始聚集在变革学校课程与教学的层面上来。素质教育的建设给美术课程教学提供了大的发展机遇。这种教学的发展给整个美术教育奠定了基础。
在新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导下,在常规的美术课堂教学活动中,我们要运用一切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和谐的教学气氛的形成,从而优化我们的课堂教学,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状态,美育之花得以在学生的心中绽放。以下我对美术课堂组织教学这一块浅谈自己的几个观点。

一、创设意境,导学

美术教学活动是在教师设计的特定情境和一定的生活空间里发生的。教师精心设计和创设适宜的情境,让教学活动充满一种体验的喜悦,激发学生的投入感和参与感,随即产生强烈的求知冲动和。教学意境的创设,可以考虑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布置一个优美宜人的学习环境,引发学生对鲜明形象的感知和探求本知的,体验美术教育情境中蕴涵的生命意义。第二,创建一种澄明畅快的心境。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一个和谐、宽松、自由、愉快的学习氛围,使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中含蓄、潜在的形象在学生头脑中浮动起来,并生发开去。教师与学生同时以情人境,以一种开放的心态接纳万物。在美术课堂里,视觉与听觉的同时效应,音乐与美术的通感,都能将师生引向艺术的伊甸园。借助其他学科的辅助,如语文、地理、历史、计算机等,全面作用于人的感官机能,调动教学双方的积极性,以诚实纯净的心态,接纳多元文化,多元艺术。第

三、营造一种自然而幽深的意境。

创设意境,导学,是应用情意性优化美术课堂教学最常用的策略。通常,在这种美好的情趣和教学氛围中,促进学生的情感与外部世界相应融合,感知教师提供的真实形象,初步弄懂美术教学内容所表达的本来意思,借助形象产生丰富生动的联想;同时也促进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教材相接,了解美术材料和实际生活的联系,了解间接知识和真实生活的联系,将自己原有的生命体验和新鲜材料相结合,产生一种新的体验。如此促进师生之间的心灵沟通,以材料为,在一种美好的情趣和氛围中产生交流和对话的,享受表达和聆听的喜悦。师生在这和谐融洽的情境中相互了解、相互信任、相互愉悦,同时步入一个知识的广阔天空,达到美术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二、美术基础知识的引导和作品欣赏相结合

美术基础知识的引导与美术作品的欣赏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作品欣赏重在感受美,美术基础知识重在研究为什么美。美术基础知识是美术欣赏所必需的“拐棍”,如果说欣赏是一把锁的话,基础知识便是一把开锁的钥匙。如果美术欣赏课教学只重视对作品的直观感受分析,而忽视美术基础知识的学习.缺乏对作品的形式要素的探究,其结果必将导致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欣赏方法难以掌握,欣赏能力难以形成。
一般的美术欣赏只是停留在简单甚至肤浅的层面上,而高层次的美术欣赏应以一定的美术基础知识为理论支撑,在美术欣赏教学中,仅以“像”和“不像”,“美”和“不美”来评判美术作品,就是高中美术欣赏教学中基础知识和作品欣赏不能并重的表现。“像”和“不像”对于再现性作品来说,尚有可言,但若单纯地只是拿“像”和“不像”来作为评判的标准,那么,在当今这个照相、数码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美术中的许多绘画作品又如何才能立脚?而对于表现性作品,特别是十九世纪以后的意象性作品和抽象性作品而言,就难以入座了,艺术作品的创作远不只是为了象形,艺术家寄托在作品中的主观情感和审美理想,才是作品的灵魂所在。不少的“美感”,是通过不美的形式来表现的,如挪威画家蒙克的作品《呐喊》,正是通过极不协调的色彩和近乎可怕的形象来表现出自然给人的不安和恐惧的,使人们在19世纪末压抑的情绪在此得以释放而获得特有的“美感”。所有这些,说明一点:美术已朝多元化方向发展。中山装好看,若人人都来穿中山装,那么世界就变得单调而乏味。所以教师在分析这些作品的时候,不通过美术基础知识,对作品进行理性的分析,而以像和不像、美和不美去评述它,美术欣赏是难以收到好效果的在欣赏美中深人浅出地传授了审美知识,有利于学生触类旁通地形成知识系统和审美经验。

三、注重活动性教学

为了更有效地培养学生个性,激发其创造性,可多采用活动式教学,以活动的方式作教学的基本方式。我们认为学生能力的培养,个性的形成都是在丰富多彩的自主活动中实现的。教师应鼓励学生自主活动,绝不可过多地限制。在教学中可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自由的,无拘无束的活动环境中,迸发他们创新的热情,增强其自信心,如参观、考察、游历以及开展各种形式的展览、竞赛等,能训练学生的直觉、想象力、观察力,激发创造动机。当然,学生的自主活动需要教师精心策划与指导,教师应给学生多提供社会与生活的情景,提供多元文化氛围,提供多样材料,媒介的创作工具,发挥学生的个性,引导他们大胆实践,大胆创造。大多数老师看重课堂授课的效果,却往往忽视课堂外的延续,很多学生上完课后,对一些美术问题心存疑问,一些问题更是似懂非懂,学生对美术知识的接受始于课堂也终于课堂。高中学生兴趣广泛,而且容易接受新事物,假如美术课上老师没有鼓励学生感受体验并参与,学生是不会积极活动的,所以在教学中一个老师应多渠道地寓教于乐,让学生在玩中求趣,增强教学的愉悦性。教师可以针对美术作品或现象创设情境,也可创造性的提问,留悬念激趣,当然也可以巧妙设计以多媒体的形式直观教学,强调开发学生身心潜能,提高审美及创造美的能力。在对学生的调查中,我发现不少学生对美术图形、色彩有着很大兴趣,他们乐于接受和了解更深层次的相关知识。 所以,笔者认为一个学生美术素质的培养和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外的实践活动,比如课外可让学生去参观美术展览活动或参观博物馆,去了解一些民间美术及研究性的学习等等,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发挥个性,激发创新精神,增强实践能力是十分有意义的。在此基础上,教师假如能给予一定的评价与引导,无疑对于学生改变美术学习态度很重要,反过来更有利于课堂教学的开展。

四、切实关注学习过程

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这是引导学生学习探究的关键。探究性学习实际上是一种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在有效的活动设计中,作为组织、参考、指导和伙伴关系的美术教师,应从以下方面去关注学生美术学习探究过程。
首先,要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地位。经过教师精心设计,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自主学习,掌握方法,培养能力,把学生推向探究知识的前台。在美术课堂上,从探究问题的提出、学习伙伴的选择,到学习过程的安排、学习方法的确定,乃至学习成果的呈现,学生有更大的自主性,有更多实践的机会,有更大的创造空间。学生在学习和探究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这对于能力重于知识的现代社会来说,意义是深远的。
其次,要努力提供交互式的学习平台。在课堂上,创造氛围、空间,提供学习、实践的机会,使美术教学有一个、宽松、和谐、愉悦、包容的氛围,在整个学习探究过程中,时时、人人有提问、发表、展示的机会,让学生更多地介入信息交流;提供最适宜的创造活动环境,让学生自由奔放和新颖地想象,在无拘无束的氛围里自由地呼吸,引发学生的创作灵感。让学生在富有情趣、表现活动自由的美术教学过程中,逐步体会美术学习的特征和技术方法,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和学习能力,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创新精神。

五、放宽学生作业的条件范围,学生作业评价活动要多样化、兴趣化

美术作业有自身的特点,它不同与其他学科的作业。它没有对错之分,也没有一个固定的评价标准。所以笔者认为,在布置作业上不能紧紧依靠课本。要放宽作业条件与要求,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的潜力有充分的发挥余地。在一次学生作业中,有的学生曾问过我这样一个问题,老师我能不能把太阳画成黑色的?我说能,结果学生的最终作业色彩丰富、和谐、令人寻味。设想一下,如果当时我回答不能,就会限制学生想象力的发挥。学生的作业也就不会有创新,甚至不敢创新,学生的潜力也就挖掘不出来。
在作业评价上要努力寻找每个学生作品中的闪光点,给他们以适当的评价与肯定。知道自身的价值所在,他们的学习兴趣才能越来越浓,求知欲越来越强烈,从而进一步提高课堂效率。评价方式要多样化,不要过于单调,注意调节学生的品味,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以评价。注意提高学生的绘画兴趣和创新能力。比如让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努力找优点、补缺点,知道自己应该学习别人什么。再如教师要高度评价有创新的作品,利用少量成功作品来激发学生的创作。再如教师评价一些进步快的学生作品,使少部分落后学生奋起直追。放宽作业条件和评价作业方式的多样化,有利于发挥学生的潜力,真正提高学生的绘画水平。
总之,美术教学是一种复杂的、多元的活动需要每一位美术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新经验、反思新问题、提高教学效果。知识结构的老化教育观念的落后教学方法的死板已经成为当今美术教学发展的障碍。这就要求美术教师要能够与时俱进具备以人为本的思想把握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悉心研究教学教法改进教学这样才能使美术课堂教学颇具艺术。
参考文献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4月第1版.
相毅敏.新课程课源于:毕业论文致谢词范文www.618jyw.com
堂教学指导.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3]尹少淳.美术课程标准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