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英语英语学生课堂回避现象研究及策略

更新时间:2024-03-30 点赞:5625 浏览:1630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回避现象”在第二语言学习中普遍存在,即学习者由于多种原因,不愿意使用较难的词汇或避免使用较复杂的语言结构的行为。在此影响下,学习者将无法真正掌握第二语言。独立学院学生由于其自身特点,课堂中的“回避现象”尤为明显。本文拟通过对独立学院大学英语学生课堂回避现象的分析研究,找出影响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并提出可行的对策。
【关键词】回避现象;大学英语;独立学院
 源于:论文例文www.618jyw.com
 独立学院最早出现于1999年,经过十年的探索与实践,已经成为民办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于母体高校,独立学院所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因而独立学院的大学英语教学更应注重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注重学生“听”、“说”技能的培养。然而在实际课堂实践中,笔者发现,由于种种原因,学生在大学英语学习过程中经常使用自身较为熟悉的词汇、语句,有意或无意的躲避一些不确定或较为复杂的语言结构。这样势必对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产生极大影响。本文拟通过在独立学院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实践,通过分析回避现象形成的原因,探究解决这一现象的方法。

一、“回避现象”的定义及表现

早在1971年,Levenston 就曾指出学习者在使用第二语言时存在某些句法结构上的偏爱。比如,当正式结构和非正式结构并存时,学习者倾向于使用正式结构。例如:
A: It is obvious that they …
B: Obviously, they …
在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输出中,更多看到的是类似A句的正式结构,而B句则相对较少。1974年,Schachter 明确提出了“回避现象”( Avoidance Phenomenon ). 她总结出:“回避现象就是第二语言学习者消极处置学习过程中的一些难点,主动放弃某些规则或词汇的使用,以求得语言的正确性。”

二、“回避现象”在大学英语课堂上的具体表现

独立学院招收的是本二、本三批学生,其学生主体与公办院校是有差别的,加之大学英语是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学生源来自不同系科,英语水平参差不齐。课堂提问或平时作业中,大部分学生使用的都是较为简单的词汇和句型。部分学生反复运用初高中已会的词、句,而对大学阶段所学的新词、新句则运用不多。由于第二语言跟母语间的差异,学生害怕在使用过程中出错。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发现,独立学院学生在大学英语课堂上的“回避现象” 主要可分为语言回避(language oidance ) 和文化回避(culture oidance )。

(一) 语言回避

典型的语言回避现象存在于词汇、句型方面。在词汇方面,笔者发现课堂上学生使用上义词的频率远大于下义词。例如,学生会使用 shoes 而避免使用其具体下义词 slipper、sneakers、high heels等。在一次让学生描述春日景色时,多数同学只点到了birds , flowers, 极力避免对其下义词 swallow(燕子), sparrow(麻雀) 或 azalea (杜鹃花) 等的展开。这固然跟中国教课书上义词跟下义词出现的先后顺序有一定关系,但学生的主观回避行为仍占主导。在词汇的掌握过程中,学生对刚刚认知的词汇回避使用,尤其是有些单词拼写或词义较难掌握时,就用相对较为简单的同义词或近义词取代。例如,用thief (小偷) 代替 robber (强盗) 、burglar (夜贼)。使得文章在表述上不那么准确。母语的迁移作用也使得学生在不能掌握好英语词汇时,只能用汉语迁移来回避某个说法。例如,汉语中“爱人”一般指自己的配偶,于是为回避 “spouse”一词的使用,许多学生在课堂回答中选择了 “lover”,殊不知lover 在英语中多指情夫或情妇。
在使用英语句型方面,学生也表现出一些回避。学习者在语言输出时,多使用简单句,避免复杂句;多用主动语态,避免被动语态。例如:
A:Millions of people play baseball in the United States.
B:Baseball is played by millions of people in United States.
在实际课堂中,学生使用A句型的频率远高于B句型。
笔者曾在所在学院2012级实验班学生选拔的口试环节中要求学生阅读并复述《新编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第三版) 第一册unit 8 A True Love Story。原文其中一段落描述的是Elizabeth Barrett 和 Robert Browning通信和情感的发展。
实验中笔者发现原文中较难的词汇correspondence、intellectually 、spiritually 等几乎难觅踪迹,而复杂句型例如A friendship developed as they discovered their common interests and ideas.则被分述成几个短句。在复述过程中学生追求的更多的是表达的准确,而不是语言的优美。

(二)文化回避

语言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外语教学原本就是一种语言文化教学。如果学生对本族语文化了解不深,而目的语文化输入又较少,那么在两种语言的转化过程中就容易出现差异。在实际课堂交际中,当学生发现无法用目的语交谈某方面内容时,就容易回避这类话题。母语文化观念是根深蒂固的,当遇到新文化时,学习者自然而然地以母语文化为准则,与之相同的就吸收,不同的就排斥。例如:受汉语的影响,许多学生为了方便和安全起见,在请求他人帮助时,往往使用祈使句,而回避使用疑问句。

三、学生课堂回避现象的原因

(一)客观原因

回避行为出现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语言输入量不足。第二语言习得必然要求大量的语言输入,然而独立学院的大学英语教学基本上都套用母体教学大纲和教材,大纲针对性不强。学生的主要语言输入源就是教师和教材,输入量极为有限。再加之独立学院在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上限定了学分,使得课时远低于高中,这对于习惯了高中英语教学模式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挑战。与此同时,母语迁移及文化因素也是回避现象的重要原因。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当学习者发母语规则和第二语言规则迥异时,学习者会不自觉地保留母语中的东西来对付困难。如果学习者的文化与目的语的文化差异较大,有些学习者就会产生一种警戒心理,并以本土文化为参照来衡量目的语的文化优劣。

(二) 主观心理因素

独立学院因其招生的特点收费相对较高,一般学生家庭经济条件相对较好,家庭背景也不错,这些学生荣誉感较强,抗挫折能力较差。一旦当众犯错就会让他们很尴尬。因此对于一些一知半解的知识,他们宁可采取回避行为也不冒然应用。同时相对于高中纯输入型的教学,大学英语课堂常常有许多课堂讨论,小组表演等。在这些活动中这些学生往往采用较保守和消极的不作为策略,避难就简。这些学生在大学英语的学习中不以增长知识为需要,而是比避免失败为准绳。

四、独立学院大学英语课堂回避想象的解决对策

我国的一些学者在对回避现象的研究中,将该现象的产生归因于目的语知识的缺乏,目的语知识越少,回避的几率越大,其代表人物主要为周榕、黎芷明(1996)。而这种“缺乏”是完全无法避免的,回避困难是人类的共性,这在语言学习中也同样,所以任何人都无法完全消除第二语言学习中的回避现象,它的存在是必然的。
回避现象可以暂时存在,但同时要避免其过度频繁出现。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可采取一些积极的对策减少回避现象的出现频率。
强化目的语的输入和输出
Krashen (1982) 的习得理论显示,语言习得是以语言输入来完成的。针对独立学院大学英语课时少,教材单一的问题,教师应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额外的语言输入,增加学生语言信息储备。同时,在使用大学英语教材时避免急于求成,对教授内容要循序渐进,并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多样性,从而提高输入的质量。
大学英语教学要求听、说结合,听是输入,说是输出,锻炼学生的输出能力同样重要。在实际授课中教师应该避免“yes、no”的问题设置,而采取一些有针摘自:毕业论文怎么写www.618jyw.com
对性,有的放矢的问题,引诱、迫使学生使用教材中的新知识点。诚然要做到这点就必须要求教师事先弄清楚学生可能回避使用的词汇、句型等。

(二) 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

大学英语学生者的语言习得大多在课堂内完成,课堂环境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学习者是否采取回避行为。通过多年观察,笔者发现对于独立学院学生而言,在气氛轻松和谐的课堂环境,学生较大胆,敢于发表自身想法,愿意畅所欲言,一般不使用回避策略。要营造这样氛围可从几方面着手。
(1)巧妙纠错。大学英语课堂输出过程中学生难免在语音、词汇、句法上出现错误。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并不意味着让语言错误反复存在,因此教师必须要有适当的纠错。但在纠错时间的选择上授课教师要懂得把握。例如,在邀请学生朗读单词或课文时,如发现学生语音上的错误不应该不断打断纠正,这样会挫伤学生积极性,反而加重今后的回避行为。教师可在学生阅读完后再纠正。
(2)恰当点评。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一种常见的口语锻炼模式是口头报告(presentation ),这种模式在高中相对较少,学生在初次准备时必然有着很大的积极性。那么在学生进行语言输出的练习后,教师要给与相应的点评。这是对学生第二语言输出的一种肯定,这对增加学生积极性很有帮助。同时教师的指导性点评,可以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并积极主动的探究目的语新的知识。
(3)文化导入。独立学院的教学目的是培养综合性应用型人才,学习第二语言不仅要求学习者了解语言本身,更要了解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只有深刻了解目的语跟母语间的文化差异性,才能使目的语学习和使用中的问题迎刃而解,从而更好的减少回避现象的出现。因此大学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扩充学生的文化知识,加强对学生多元文化知识的导入,通过加强文化导入消除因文化差异产生的回避现象。
“回避现象”在第二语言习得中虽不可避免,教学者却可采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减少学生课堂“回避现象”出现的频率。对“回避现象”的有效处理能很大程度提高大学英语的课堂教学效果,加快学生第二语言学习的进程。
参考文献:
Levenston, E. Over Indulgence and under Representation: Aspects of Mother Tongue Interference [J], 1971:5-121
Krashen, S.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 Oxford, Pergamon Press, 1982
[3]Schachter, J. An Error in Error Analysis [J], Language Learning, 1974:205-214
[4]刘晓燕. 大学英语学习过程中的回避现象研究,[J] 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2(4)
[5]周榕、黎芷明. 试论外语学习中的回避现象 [J] 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1996 (6)
[6]《新编大学英语综合教程》,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