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朗读语文教学试述试述朗读先行

更新时间:2024-01-31 点赞:5425 浏览:1700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朗读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内容、有助于审美教育、发展学生的语言、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此外,朗读可以锻炼肺活量,有助于心肺功能的提高;扫去慵懒和倦怠,让自己精神百倍;还可以改善记忆,帮助记忆。
关键词:朗读;作用;问题;交流
1002-7661(2013)27-204-0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语文教学都要重视朗读。”所谓朗读,就是声音清楚、响亮地读,把无声的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通过朗读可以声情并茂地把书面语言融情于声,从而变为富有感染力的口头语言。实践证明,朗读有很多好处。

一、朗读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内容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准确、规范、优美的朗读,有助于学生体会和表达文章感情,感受文章语言之美。学生在“读”中产生情感体验,才能感悟课文中所蕴含的思想内涵。如学习《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时,可引导学生正确处理文中重音、速度、停顿的变化,突出几个“真”字,深情地朗读语气词,从而使学生认知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即使未去过桂林,从朗读中就如身临其境。

二、朗读有助于审美教育

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如《草原》中这段描写:“这次,我看到了草原。……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这段文字首先由教师配乐插图范读,感染学生,使学生入情入境,唤起美的共鸣,使学生既领略到草原的自然美,又体验品味到语言文字的美,从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如此,通过朗读教学再现自然美,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三、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

著名学者张中行认为:“读,为的是吸收,使身外之文变为身内之物,并积少成多,这就成为写作的资本。你不读,或读而不熟,可用的表达框架茫茫然,拿起笔来难于得心应手。反之,多读,熟了,可用的多种表达方式早已蜂拥而至,你自然可以随手拈来。”自古至今,但凡文学上有所作为之人无不是博览群书。可见,通过朗读课文,学生可以积累语言材料,将会促进作文能力的提高。
此外,朗读可以锻炼你的肺活量,有助于心肺功能的提高。可以扫去慵懒和倦怠,让自己精神百倍。还可以改善记忆,帮助记忆。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朗读却有不尽人意之处。通过我十多年的教学实践、观察分析,我发现不少问题:
1、课堂朗读的时间不够充分,充斥于语文课堂的“讲问教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一节课40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却不到5分钟,朗读练习往往是来去匆匆。如预习朗读,要求学生读通课文,但实际上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连一遍课文都未读完,教师就“啪—啪—”鼓掌示意学生停下,马上转入下一程序,朗读成了过渡环节而已。
2、朗读的目的性不够明确。甲乙生换读,男女生换读,看似热热闹闹,其实学生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没有用心去读,而是有口无心地“念经”。这样的朗读事倍功半。
3、朗读的面窄。不管是检查性的朗读还是讲析、答问之余的所谓感情朗读,教师往往盯住几个尖子,大部分学生规规矩矩坐着当听众,这种多数学生得不到朗读练习。

4、朗读指导机械匮乏。

……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好文章是读出来的,美文尤其需要美读。”可以说”读“是小学语文教学永恒的话题。因为无论哪种体裁的课文离不开朗读。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朗读训练?我有以下愚见和同仁们交流探讨:
1、明确朗读训练的要求。《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朗读总的要求是:正确、流利、有感情。正确地读,就是要用普通话,发音清楚、响亮,不读错字,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字句;流利地读,就是要求对朗读的内容比较熟悉,不断读,不读破句;有感情地读,就是要读出不同的语调,读出词语间、句子之间、段落之间的停顿,并注重轻重缓急,做到感情自然流露。对朗读的要求,不但老师要心中有数,而且要让学生了解,这样才能使教师教而有方,学生学而有法,是朗读教学行之有效。
2、有效把握好教师范读。教师的适时范读,能唤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对朗读的兴趣,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从而有效提高学生感情朗读的水平。当然,不是所有的课文都要进行多次范读,也不是所有的课文都必须范读。另外,在教师范读时,我们也要注意学生的参与,学生可以静静地聆听,可以跟读。必要时也可以让学生代替教师范读,但时机与次数要把握好,还可以用上录音带、课件等多媒体,为课堂朗读锦上添花。
3、创设好的朗读情境。有感情的朗读,必须想方设法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那如何做到全身心地投入呢?我们知道,单调地朗读会使学生读得口干舌燥,昏昏欲睡。因此要是当地创设情境,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
四、把握好朗读评价的方法。要求学生“读通”课文的,应该采用直接评价;要求学生“读懂”课文的,应该采用启发评价。这样既引导了读者,又启迪了听者;既评价了朗读,又指导了朗读;既训练了读法,又训练了思维。
朗读是一种复杂的,对语言的感受与处理的过程,在老师精心指导下,学生未必读一遍就能达到要求,这就要引导学生反复实践,严格训练,读中有导,导中有读。“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提高朗读能力并非一朝一夕的事,但只要我们坚持不懈,激发读的兴趣,指导读的方法,学生就愿读、爱读、善读,读出文章的情,读出文章的味。 源于:论文网站大全www.618jyw.com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