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谨防阅读教学谨防新“少、慢、差、费”出现

更新时间:2024-01-26 点赞:19889 浏览:8469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新课改背景下的阅读教学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尝试的过程。新课改出现这样那样的偏差是不可避免的,问题我们必须正确地面对,清晰地看待,时时警惕新的“少、慢、差、费”的出现,让更多的学生享受新课改带来的实惠。让阅读教学真正走出“少、慢、差、费”的怪圈,进而实现新课改下有效教学的崇高追求。
关键词:阅读教学;灵丹妙药;新课改;新体验
20世纪70年代末,语文教育专家吕叔湘针对当时的语文教学现状十分痛心地说:“十年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这就是语文界众所周知的“少、慢、差、费”说法的由来。从那时开始,语文教学一直遭到社会各界“高效低能”的批评。尤其是1997年末那场席卷全国的关于语文教学的大讨论,更是令人惊心动魄,社会上有人认为语文教学简直一无是处,甚至“误尽苍生”。面对社会各界的种种责难,语文教学改革的序幕便由此拉开。尤其是新课程实施以来,应该说语文教学改革开展得如火如荼、轰轰烈烈,效果不错,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然而,在强化人文教育、改变僵化教学模式的大旗下,我们不得不警惕新的“少、慢、差、费”的出现,应着力摒弃那些“高耗低能”的现象。

一、“多媒体”不是包医百病的灵丹妙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地办学条件不断提高,多媒体越来越多地走进我们的课堂,从某种意义上讲,多媒体促进了我们阅读教学的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对我们的阅读教学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然而,多媒体对语文阅读教学是一把双刃剑,运用恰当,可增加教学的直观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尤其是在解读那些人的肉眼看不见的宏观世界与微观世界的知识时有着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对学生阅读文本感悟体验有着教师讲解不可替代的作用。可是有些教师把多媒体作为教学的依赖,课堂上鼠标代替粉笔、屏幕代替黑板,每一节课都从始至终运用多媒体,从导语到文章结构和提出的相关问题及答案,一堂课花花绿绿,光与影的晃动徘徊,学生随着声响和画面转移,应接不暇的视觉冲击,音调多变听觉碰撞,让学生无法阅读文本,无暇思考问题,只能被动地听着,这些有声有色的多媒体课件展示,无疑成了舍本取木、喧宾夺主的教学点缀。课堂似乎进入了告别黑板的现代化教学时代,将阅读教学推进了“无土栽培”的境地。殊不知,弱化了学生的阅读习惯,禁锢了学生的想象力,制约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削弱了对语言的品析与感悟以及对文本情感的体验。这样的课,教师“不作为”,从而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导致学生思维的呆板,感觉上课就是在看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演戏,由于教师退居其后,师生都被多媒体设计好的程序牵着走,教师无法捕捉教学中突然而至的灵感。过多的信息也使学生无所适从,进而出现“信息过载”现象,学生在七色迷离、五音杂陈中凑热闹,没有对文本的细致研读,更没有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也无法得到对文本有真正价值的体验与感悟。多媒体不是阅读教学中包医百病的灵丹妙药,这样滥用多媒体必然会出现新的“少、慢、差、费”出现。

二、“满堂问”不是矫枉过正的新课改

传统上的阅读教学,教师热衷于讲解分析,教师讲得精疲力竭,学生听得东倒西歪、昏昏欲睡。这种阅读教学法被语文界的有识之士谓之曰:“满堂灌”,其危害是有目共睹的。新课程改革以来,语文教学的改革者都有意改变这种状况。有的教师把新课程标准提倡的“对话”理解为“问答”,于是把过去的“满堂灌”矫枉为“满堂问”,其实这种只关注形式的“满堂问”,绝不是新课改需要的,把阅读教学异化为鸡零狗碎,毫无启发性、毫无智力价值的问题,不仅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那些没有层次、简单重复的问题耗费了学生的宝贵时间,乃至青春的生命。我们说“满堂灌”是教师架空分析、肢解文章内容、被动灌输的恶果,是扼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那么“满堂问”比起“满堂灌”也好不到哪里,“满堂灌”教师精彩的讲析学生多少还能学点东西,可“满堂问“是另一种形式的肢解文本,学生因问的简单而失去学习兴趣,浪费时间;因问的零碎、频繁,学生无暇思考,而造成没有意义的乱争吵;因问的缺少梯度、缺少“因材施教”,而造成学生思维疲惫与混乱。长此以往,“满堂问”成了“高耗低能”教学的帮凶,成了学生智力的屠宰场,问来问去,浪费了时间,问的学生越来越笨,不出现新的“少、慢、差、费”才怪呢?

三、“演课本“不是金科玉律的新体验

在“新课改”的招牌下,有些教师不再注重引导学生对文本的深入研读和对学生基本语文能力的培养,而热衷于一些花里胡哨的东西,热热闹闹一堂课,乐乐悠悠度春秋。如有位教师执教《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时,范读课文后,马上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就“课文写了小女孩几次擦火柴,各出现了什么幻境?”的问题,让学生表演课文情境,学生乱哄哄商讨之后,之间被推荐表演的学生纷纷划着火柴,擎着跳动火焰的火柴梗,喃喃地说:“我看见外婆了!”“我闻到烤鹅的香味了!”“我在圣诞树下尽情玩耍。”……而观看的学生则报之阵阵哄堂大笑,“你方唱罢我登场”,整个课堂乱成一团,由于教师没有把握好教学的重点,没有把握好“体验”的尺度,学生没有对文本深入细致的阅读,更缺少严肃认真的思考,甚至热闹喧哗中结束了一堂课。这样的阅读教学设计,不仅不能给阅读教学增色,反而会添乱弄巧成拙,是这一哗众取宠的设计演绎成了课改的闹剧!阅读教学不是不可以运用课堂表演的形式,而是要选择好合适的“剧本”,要尊重原作精神,有利于调控学生阅读课本,理解文意,培养思维能力,而不能过度地夸张恶搞。否则,不适合表演而表演,或者适合表演的课文都任意地夸张恶搞,往往不利于教学,不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正确深刻地理解,削弱了教学的效果,甚至背离了教学的目标,把阅读教学引向歧路。这样的“课本”必然会导致新的“少、慢、差、费”的产生。
正如巢宗祺教授所说:“当前的语文教育转型尚处于起步阶段,转型的路是漫长的,也许充满了曲折和风险,因为语文教育问题原本复杂,而我们原有的教育基础又十分薄弱。在这转型期中,问题也会层出不穷。”
参考文献:
吕叔湘.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的问题.人民日报,1978.
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191.
(作者单位 江苏省徐州市沛县龙固镇焦刘小学) 摘自:毕业论文 格式www.618jyw.com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