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文化教育知识教育向文化教育改变

更新时间:2024-02-23 点赞:13852 浏览:5824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当今盛行的两种科学观,实证主义和功利主义科学观都主张科学就是纯知识,强调知识的实证逻辑性和工具功刺性。反映在教育观方面是知识教育观,是一种以知识为本位的教育观,其理论基础是狭隘的知识论科学观。随着科学观从知识本位论向文化本位论的转变,教育观也经历着重大转变。新的教育观倡导一种真正以文化素质为本的教育,即文化教育。从知识教育向文化教育的转变,有助于从根本上走出知识教育及其“应试教育”的误区,而且还为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进一步深入开辟了新的视野。
[关键词]知识教育 文化教育 教育观 科学观
[]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7(a)-0235-02

1.两种盛行科学观之解读

当今最为盛行的两种科学观,一种是实证主义科学观;另一种是功利主义科学观。实证主义科学观认为科学纯粹就是知识体系,是唯一的“真的经验命题的体系”,不是其他。这种观点之主要代表石里克明确指出,每一门科学“都是一个知识体系,即真的经验命题的体系;而全部科学,包括日常生活中的命题在内,都是知识的体系,在这以外,再没有一个‘哲学的’真理的领域。”①在他看来,知识就是真理,知识就是客观存在,所谓的哲学只不过是臆想出来的,不是真理。如何保证知识的真理性?实证主义科学观主张靠逻辑论证和实证。石里克认为,“任何认识都是一种表达,一种陈述”,如果所有可能的陈述“实际上表达了同样的摘自:本科生毕业论文www.618jyw.com
知识”,那么,这些陈述中必定“有某种共同的东西,这种共同的东西就是它们的逻辑形式”,一切知识都是凭借其逻辑形式才成为知识的。②因此,符合逻辑是一切知识的先决条件。这是其一。其二,既然知识体系是“真的经验命题的体系”,那么,在这个体系中的所有命题都必须接受经验的严格检验。功利主义科学观“从根本上说是把科学看做一种实现目标的手段,而不是获得知识”,追求知识本身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③功利主义科学观注重知识的技术层面,这与实证主义科学观有所区别,但也强调以逻辑和实证保证知识的有效性,实证主义科学观为知识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而功利主义科学观则强化了这个基础。
诚然,逻辑实证主义和功利主义这两种科学观有其合理性,实证主义对科学的逻辑性和实证性的强调,功利主义对科学的工具性和功利性的强调,都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科学的本质特征,并对科学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二者共同的问题在于:只是将科学理解为僵硬的、凝固不变的知识,而不是理解为包括知识在内的活生生的、极富有创造性的文化。从这种狭隘的科学观出发,于是,只看到科学的逻辑性和实证性,看不到科学的思想性和创造性;只看到科学的工具性和功利性,看不到科学的文化性和精神性。建立在这种狭隘科学观之上的教育观必然也是狭隘的,即只注重对学生进行逻辑性和实证性的知识教育,而忽视对他们进行思想性和创造性的创新教育;只注重科学的工具价值和功利价值,将学生培养成为“有用”的人,而忽视科学的文化价值和精神价值,将他们真正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2.知识教育观之困惑与误区

基于以上两种科学观,反映在教育观上便产生了知识教育观。知识教育观从价值取向上来说就是以知识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生人文素质为中心的教育观,或者说以知识为根本而不是以人为根本的教育。知识教育观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2.1将知识作为教育的唯一内容

知识教育观所最注重的是人类已有的知识经验,而并不包括知识在内的整个文化。换言之,知识教育观只是从知识取向来理解人类的各种文化,不仅将物理、数学、生物、化学等科目作为一种知识体系来教授,而且将人文社会科学也作为一种知识体系来灌输。

2.2教师的职责就是最大限度地向学生传授知识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常常披比做一桶水和一杯水的关系,这显然只是从知识量的角度而言的,但这一比喻却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知识教育观的一个本质特征,既教育的过程类似“灌输”与“被灌输”的过程。师生关系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教育的效果完全取决于:第一,教师自身有没有“水”,即有没有足够的知识水平;第二,教师会不会有效地“灌输”,即有没有好的技巧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知识教育又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

2.3学生的任务就是最大限度地从教师和课本那里获得知识

3.对科学观的重新审视

要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就需要克服并超越狭隘的科学观,实现科学观的转变。其最深刻的含义在于,从单一强调科学的实证性和逻辑性的实证主义科学观,向既强调科学的实证性和逻辑性,又强调科学的思想性和创造性,并以前者为基础、以后者为主导的新的更加全面的科学观转变;从单一强调科学的工具性和功利性的功利主义科学观,向既强调科学的工具性和功利性,又强调科学的文化性和精神性,并以前者为基础、以后者为先导的新的更加全面的科学观转变。

3.1科学知识与科学文化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确切地说,科学知识是科学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说来,科学文化大致包括形而下与形而上两个层面。在形而下层面,又可大致分为三大领域,即知识(理论)领域、制度领域和器物(技术)领域。除此之外,科学文化还有某种可称为精神、理念、价值观之类的东西存在着。这些东西虽然无形,但却是科学文化中更为深刻、更为本质的东西,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知识、制度和器物三大领域的产生和发展,可以说是科学文化之魂。这就是科学文化的形而上层面。
3.2科学文化的中心是人,是一代又一代极富有创造性的科学家,是他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中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了各种各样的科学知识乃至整个科学的文化传统。这些伟大的科学家以及他们所传承的精神乃是整个科学文化之核心,也是整个科学文化的生命之根。逻辑实证主义和功利主义的科学观对科学所做的知识论的理解,显然不仅没有切入科学文化之核心,从而对科学做了边缘化的理解,而且又从根本上切断了科学京化的生命之根,从而使得活生生的科学成果变成了僵硬的教条化的知识。 3.3科学知识是人创造的,而人又具有时代性和历史性,因此,科学知识也往往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的和历史的印记,也就是说,它的真理性和有效性往往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正因为如此,所以,科学需要大力提倡怀疑精神、批判精神和创新精神。逻辑实证主义和功利主义的科学观将科学知识的真理性和有效性绝对化,显然是同科学所蕴含的怀疑精神、批判精神和创新精神相违背的,也非常不利于这种精神的培养。由此可见,这种科学观的转变并非细枝末节的转变,而是涉及从知识论小视野到文化论大视野、从以知识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从一成不变的知识观到强调怀疑、批判和创新精神等等一系列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4.知识教育向文化教育的转变

科学观的转变,必然引发教育观的一场革命:知识教育向文化教育的转变。强调文化教育,并不意味着要全盘否定知识教育,相反,在文化教育中,“知识教育”依然是重点,但是,这里所说的“知识教育”已经不再是那种切断其文化命脉的机械、教条、刻板的知识教育,而是一种极富文化内涵、充满文化精神而生气勃勃的知识教育。其主要特点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将教育内容从知识扩大到整个文化。如果说,知识教育的哲学基础是狭隘的知识论,那么,文化教育的哲学基础则是广阔的文化论。这种文化论强调,只有根植于深厚的文化土壤中的知识,才是鲜活的;一旦切断了与之相连的文化命脉,知识往往会变得枯燥、空洞和抽象,甚至教条。(2)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文化的传播者,其职责不仅是教书,更是育人。从知识教育到文化教育的转变,教师所担当的角色也面临重大转变,即不能再是只会一味教书的教书匠,而应当是既会教书更会育人并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的真正意义上的教育者。(3)学生受益的不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文化的熏陶。他们的任务不仅是要学会读书,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做人。在文化教育的视野中,一个人的成才需要全方位的素质和修养,不能单靠知识一个方面,尤其不能光靠那种脱离其文化命脉的死的知识。
正如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一书中指出,“我们要造就的是既有文化又掌握专门知识的人才。专业知识为他们奠定起步的基础,而文化则像哲学和艺术一样将他们引向深奥高远之境。”④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文化教育为我们摆脱现行知识教育及其“应试教育”之困境,指明了一条可供选择的出路,从中也能看到一种值得我们用心去实践它的前景和希望。
参考文献
洪谦,逻辑经验主义[C],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第8页、第7页.
约翰·齐曼,元科学导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63页.
[3]怀特海,教育的目的[M],北京源于:毕业设计论文www.618jyw.com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第1版.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