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思维地理课堂教学中自然思维培养设计

更新时间:2024-03-12 点赞:14228 浏览:5869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学校教学是面对整体的教学,整体化的教学不可避免会限制个体思维;信息时代让学生可以更快地获取知识,也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个体的原创思维。单纯从“信息”平台检索知识,是与地理学科满足探索自然奥秘、认识环境、提高素养理念的需要理念相违背,笔者认为有必要强化自然思维,并从创设情境、培养习惯等方面浅析培养学生自然思维的策略。
关键词:地理课堂教学;自然思维;培养;策略
一、引言
1问题的提出
在多年的地理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有一部分学生还不会学习地理,很少用所学的地理知识思考问题。也有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完成任务指标,往往不注意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入手,对学生地理认知策略的培养、地理技能的习得缺少关注,忽视了教学自然发展的规律、忽视了地理教学的自然过程的价值。信息时代的到来,学生学习借助的平台增多,让学生可以更加快捷地获取地理信息,但也一定程度上让学生养成了有问题就查找的习惯,用检索取代思索,无疑削弱了个体的原创思维,忽视了自己是有思想的个体。我们应该重视“自然人”的身份,任何教育都不能忽视以促进人的发展,促进社会发展的教育目的。“人性”是我们教育的起点,也是我们教育要走的方向。因此,笔者萌发了“地理课堂教学中的自然思维的培养”的这一探究主题。试图在教育创新改革中,寻找促进地理教育中学生自然思维的培养策略。
2自然思维浅析
卢梭认为:“教育,我们或是受之于自然,或是受之于人,或是受之于事物。我们身体器官和技能的内在发育,是天性的教育,我们通过努力来促成这种发育,是人为的教育;我们由环境经验所获得的则是事物的教育。”本文中的自然思维是在“自然”状态下的思维,其中“自然”包含两层涵义,一是顺从大自然的法则,尊重事物的本来面目、原始倾向,强调从环境中获取感知或者把知识用于实践中;二是尊重人的个别天性,减少外界、人为强加的干预和约束,按照个体认知发展规律去学习,从人的大脑思维常态出发看问题。美国科学家最近指出“大脑思维的基本状态是漫游状态”。从一个想法联想到另一个想法,以发散的、横向的、立体的、多角度的、跳跃的、整体的等方式进行思考,这是大脑的默认和基本状态。简单而言,自然思维就是在客观环境状态下激发个体作为自然人的自由思维。培养地理教学中学生的自然思维,要求尊重学生个体认知规律,充分调动个体的大脑思维;把知识落实到外界环境中,做活知识;构建良好的人与信息场源联系通道,提高认识水平。

二、自然思维的培养策略

1创设情境,方法引导
地理教学中的思维是指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推理、预测等基本思维形式与地理科学内在逻辑的融合。地理学科的特点——空间性、综合性、区域性、实践性,决定了地理思维方法主要是比较思维、综合思维和求异思维。如通过比较,理解区域间的联系与差异,进而理解区域地理特征;通过分析与综合,理解组成自然、人文地理环境的各要素及其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等。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掌握好地理知识,又可以拓展思维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地理学科的特征设置问题情境,采取多种方法,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思维品质。例如在讲授风向是风吹来的方向的内容的时候,笔者采用对“墙头草,两边倒,刮哪风,向哪倒”俗语的剖析,用分析的方法,逐步得出俗语的错误,知道风向是风吹来的方向。
2夯实基础,适度训练
思维能力的训练,依赖于丰富的知识基础。形象思维常与生动直观的感性知识有联系,抽象思维常与理性知识密切相关,分析、综合、归纳、演绎、比较、判断推理等思维能力的培养,都需要也可以结合各类地理知识来进行。只有涉猎广泛、博闻强记、举一反三才能在思维训练中提炼出智慧。教师指导学生,培养学生有意识地将所学基础知识联系生活、生产实际,让思维落地生根、开枝散叶。比如在讲授农业生产的区位条件的时候,让学生提前去逛超市,看看主要水果及其产地,在课堂上让他们把看到的列举、分析,得出影响农业布局的因素有气候、市场、交通、技术,等等。
3良好习惯,好奇求知
良好的思维习惯,能够让学生高效率、快速、准确地掌握地理信息。在教学过程中源于:论文摘要范文www.618jyw.com
要注意做到提高学生集中注意力;克服懒散拖沓习惯;调整情绪。在教学中,启发学生思维和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是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作为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求知,启发学生思考思维,发展思维能力。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一种由于机体需要而产生的稳定的内驱力,是构成动机的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学生看到自己的思维之果时,才有可能激发起再学习的。善于提出新颖的引起认知冲突的问题,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近地面大气的受热过程时,引入“高处不胜寒”、藏民服装等材料信息,得出高原气温较低的认识;引入“初次踏上高原,户外活动一天,脸部会出现皮肤脱落”的材料信息,得出高原太阳能丰富;然后矛盾质疑——“为什么太阳能丰富,气温较低”,得出太阳辐射是近地面大气的根本来源,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从而理清大气受热过程。
4系统有序,开放发展
在思考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严格地遵循地理学所特有的逻辑规则。构建地理知识网络,培养学生的地理逻辑思维。例如,认识一地的气候形成原因,总是从该地所处的纬度位置、所处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海陆分布、地形及洋流诸方面展开分析和综合;分析河流的水文特征,又总是从水量、水位、结冰期、含沙量等方面考虑。又如厄尔尼诺现象的认识,按照“秘鲁渔业减产—饵料减少—秘鲁寒流减弱—东南信风减弱……”脉络分析,清晰、条理地掌握厄尔尼诺的部分相关知识。地理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而变化又可能是多样的。要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5学法材料,多样思维
在教学中能够科学地选择材料和学法,培养学生的多种思维能力。不同事物的相互比较思维,能够帮助学生提高横向思维,如农业地域类型的讲授中,引入“英国老太太到中国华北,产生疑问——为什么他们养猪,我们却养羊”的故事,得出乳畜业和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差异;对于同一事物发生、发展的前因后果的思维,能够提高学生的纵向思维,如洋流的概念、类型、分布以及影响的学习;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综合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的结论的思维,促进聚合思维发展,如做选择题;沿着各种不同的方向去思考,探索解决问题的新途径可以促进发散思维、跳跃性思维的发展,如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地图的运用,提高空间思维能力,等等。
三、结语
学生自然思维的养成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有意培养学生的自然思维,会使学生们勤于思考,综合考虑问题。本文仅就培养学生自然思维的几个方面进行了相关探讨,希望能抛砖引玉,使更多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关注“自然思维”,能够不断合作探究,促进学生不断提升思维水平。使学生把自己所学的地理知识运用在生活实践中,学到有用的地理,提高个体的知识素养。
参考文献:
张波.论教育要尊重人的自然状态[J].理论观察,2009(1):119.
陈说.论地理教育创新与地理思维能力培养[J].知识经济,2009(11):151.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