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代”与“这一代”

更新时间:2024-04-08 点赞:25602 浏览:11896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论文从2004年关于“那一代”语文特级教师(以于漪、钱梦龙、魏书生等为代表)的“强批判”及其引发的讨论出发,以为|教育论文网|这场讨论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它至少意味着“那一代”的可批判性。但是,由于这场讨论并未具体深入到“那一代”教学观念和行为的特征分析,因而在如何公道看待“那一代”的问题上易于陷入感性、笼统、片面甚至极端。因此,本论文以课堂实录、教学设计、教学后记及相关论著为基本素材,以“这一代”语文特级教师(以窦桂梅、李镇西、韩军等为代表)作为参照群体,在比较分析中试图描述改革开放以来这两代语文特级教师在教学观上的共性和差异、继续和发展,以及造成这种差异或变迁的原因,最后提出处理两代关系的公道态度。第一章和第二章分别勾画|语文教学论文|了“那一代”和“这一代”在语文教学行为上的突出特征。“那一代”追求教学的科学化和效率化,坚持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结合,关注练习在教学中的作用,夸大|教学论文网|教材的还原分析和个性化处理,同时重视考试的作用,并努力改善考试的不公道地方。而“这一代”追求语文教学的艺术化和个性化,要求语文教育回归本原,倡导人文精神;重视积累、体验、诵读的作用;关注学生个人需要,谋求师生关系的同等;倡导文天职析法,提倡多元解读;反对应试语文,提倡生活与语文的结合。透过这些行为特征,可以看到两代教师在观念层面存在的“连续”和“断裂”:在实践观上,两代都承认教学兼具科学性和艺术性,但“那一代”侧重科学性,“这一代”侧重艺术性;在目的观上,两代都承认教学中“文”和“道”不可分割,但“那一代”侧重“文”,而“这一代”侧重“人”;在教材观上,两代都承认教材的可超越性,但“那一代”倾向“蓝本观”,而“这一代”倾向“文本观”;在过程观上,两代都承认教学的情境性,但“那一代”多重“预设”,而“这一代”多重“天生|教育论文网|”;在师生关系观上,两代都承认学生是主体,但“那一代”夸大|教学论文网|教师的“主导”,而“这一代”夸大|教学论文网|师生之间对话关系。由此可以看出,两代之间既有共性,又差异;共性显示两代的承继关系,而差异显示两代的变迁关系。之所以两代之间呈现出这种变迁,主要与教育背景的变迁、理论基础的嬗变以及实践追求有内在的关系。最后论文提出,要公道看待两代之间的差异或变迁,必须从它们各自所处的时代出发,必须从它们共享的传统出发,必须兼顾它们观念和行动的各方面。在这样一个多元的时代,包括“那一代”和“这一代”在内的各种教学观之间已经而且必将继续呈现一种“多元共生”的格式|教育论文范文|。【关键词】:语文特级教师教学观变迁
【论文提纲】:论文摘要6-7ABSTRACT7-10导言10-20一、“新生代”与“那一代”的对垒10-15二、关于“那一代”论争的反思15-16三、问题的提出16-17四、本论文的分析框架17-20第一章“那一代”特级教师教学实录分析20-43一、追求语文科学化,提高课堂教学效率20-25二、夸大|教学论文网|教学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结合,内容上有所侧重25-29三、关注“练习”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29-33四、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夸大|教学论文网|教师的指导作用33-36五、教材还原分析,适当做出个性化处理36-40六、重视考试的作用,改善考试的不公道地方40-43第二章“这一代”特级教师教学实录分析43-72一、追求语文艺术化,夸大|教学论文网|课堂教学的个性43-49二、语文教育回归本原,倡导人文精神49-53三、重视语文教学的积累、体验、诵读53-58四、关注学生个人需要,师生是同等的关系58-63五、倡导文天职析法,提倡多元解读63-67六、反对应试语文,提倡生活与语文的结合67-72第三章从“那一代”到“这一代”72-87一、两代语文教师教学观的变迁72-77二、两代语文教师教学观变迁的原因分析77-83三、反思和结论83-87参考文献87-90后记90-91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