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承中教育空间与教育仪式

更新时间:2024-02-02 点赞:23422 浏览:10671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文化研究已经成为包括教育学在内的很多人文学科的研究热门,本论文就是这一背景下对教育学文化研究的一种尝试,属于教育人类学研究的范畴。本论文立足于文化传承与教育关系的分析,运用克利福德·格尔茨(1926-)阐释人类学的理论范式,鉴戒并拓展了其相关概念,通过对中国古代庙学教育的解剖,提炼出教育空间与教育仪式两个核心概念,论证了中国古代庙学教育的精神实质:中国庙学教育通过在校园建立孔庙这一核心文化符号,围绕孔子及其历代先哲先贤的祭祀仪式传递价值,塑造理想,建立统一的信仰,实现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人的塑造。中国古代庙学是教育空间与教育仪式的完美结合与运用,是文化传承与“完整人”塑造的有效方式。接下来,本论文以比较的视角,通过对西方宗教及其教育(重点是西方大学教育)与中国古代庙学教育对比和分析,引申出广义庙学的概念,论证了“庙学”教育是世界教育史上重要的形式,是人类价值传递、理想塑造以及信仰形成的重要形式,同样是教育空间与教育仪式的完美运用。伴随人类文明与社会发展有两种过程,一方面是人类社会文化发展的世俗化过程;另一方面是人类社会文化发展的现代化过程,即现代性问题。我们暂无法对以上过程给予全面的评判,但从现当代教育尤其学校教育的实践看,在工具理性的支配下,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对人的塑造越来越畸形、越来越不完整,教育仅仅成为使人获得科学知识与技能等手段,失去了核心价值的传递,丢失了崇高信仰,在这个过程中广义庙学在普遍意义上解体了。当教育脱离了对一个民族的价值、理想与信仰的文化传承的时候,人的塑造就成为无根之木,教育的根就丢掉了。因此,传承一个民族的文化,实现完整人的塑造必须围绕核心文化符号构建教育空间,构建教育仪式——这就是庙学教育所传递的思想,也是本文核心论点。本论文共分七章,扼要说明如下:第一章:绪论。交代了本研究的缘起、核心概念、研究价值与意义,重点先容了中国古代庙学教育的相关研究文献,厘清了研究思路,在此基础上交代了本研究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明确了论文的框架。第二章:中国庙学教育的历史沿革、性质与特征。梳理中国古代庙学的基本历史脉络,明确历史事实是论证的基础,从而明确“五四”至“”以来被批判的遍布全国各地的孔庙在历史上大多都是地方官学,孔庙是学校校园的一部分,并且是核心部分,学校教育是以孔庙为核心的祭祀或信仰空间与教学空间的统一。第三章:中国庙学教育空间与教育仪式。庙学校园结构表现或表达的教育思想是深刻的,本文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站在文化传承与教育的关系的态度上重点分析中国庙学所包含的文化符号与精神实质,以及庙学教育包含的以祭孔的释典礼为核心的教育仪式种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并解释其功能。最后以四川德阳文庙与云南建水文庙为例,阐释了庙学教育在促进中华民族文化多元一体格式|教育论文范文|所起的重要作用,论述了中华民族文化作为一个整体正是历史上作为国家大传统的儒家思想的庙学教育与各少数民族文化小传统互动的结果。第四章:比较的视角——广义庙学。鉴戒格尔茨宗教概念,本论文将宗教与教育对照,得出西方宗教教育以及后来的国家学校教育(重点是大学教育)在本质上与中国庙学具有相似性。西方的文化传承在学校教育中同样建构了围绕其核心符号的教育空间,围绕教育空间展开的教育仪式同样是主要的教育活动,尽管外在表现出与中国古代庙学教育不同的宗教空间与宗教仪式,但在其民族文化传承的意义上是一致的,从而延伸出广义庙学的概念。第五章:文化变迁与广义庙学的解体。通过分析人类学不同理论流派关于文化变迁的观点,寻找社会发展的内在机制,从而明确人类文明的进程与方向。现代化与社会文化的世俗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总体特征,必然表现在教育上,广义庙学的解体正是这一特征的表现与结果。第六章:通过对当代中国部分大学的观察分析,以庙学教育为参考系,论述了中国当代大学在教育空间与教育仪式上所存在的问题,指出中国大学在人的塑造上的不完整性。其中以大学校训与学位服为例说明大学文化符号的孤独与价值指向的矛盾性。第七章:教育人类学视域下的庙学教育与启示。以人类学的视角分析文化与教育的关系,从而论证庙学教育是完整人的塑造的有效形式。明确文化传承是人类的使命,同时作为个体的人的完整塑造也只能在本民族的文化传承中实现,这同样是围绕民族核心文化符号建构教育空间与教育仪式的内在逻辑。结语部分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鸟巢为象征与隐喻,试图给未来的学校教育以启迪。【关键词】:文化传承庙学教育空间教育仪式
【论文提纲】:摘要2-5ABSTRACT5-10目录10-14第一章绪论14-34一、本研究缘起14-20二、核心概念界定与应用说明20-23三、论文选题意义23-25四、文献综述25-31五、理论基础31-33六、研究方法33-34第二章中国庙学教育的历史沿革、性质与特征34-58第一节孔子从平民到历代帝王师;孔庙从家庙到国庙35-37第二节庙学:孔庙与学校的结合37-46一、庙学制的初步形成37-39二、庙学制度的确立39-40三、庙学教育的发展40-44四、庙学制度的世界传播44-46第三节庙学的衰落:孔子符号的象征与转化46-50一、西学东渐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46-49二、五四运动"打倒孔家店"与"与科学"49-50第四节庙学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50-55一、哲学思想:天、地、人合一道与德合一中庸与和谐50-52二、祭祀与教育52-54三、释典礼与孔庙54-55第五节庙学教育的性质与特征55-58一、庙学教育与文化传承55-56二、庙学教育的特征56-58第三章中国庙学教育空间与教育仪式58-94第一节庙学教育空间与中国传统文化符号:象征与意义58-68一、教学空间与信仰空间融为一体58-61二、教育空间文化符号及其象征意义61-66三、庙学教育空间的功能66-68第二节庙学教育仪式与中国传统文化符号:象征与意义68-77一、"礼"、"礼节、仪式与"礼乐教化"68-70二、"礼乐教化"与教育仪式70-77第三节庙学教育空间与教育仪式77-84一、从释典礼到祭孔大典77-80二、教育仪式的功能80-82三、教育空间与教育仪式的内在统一82-84第四节中国庙学教育与中国少数民族文化84-94一、庙学教育与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互动与影响84-92二、庙学教育与文化传承92-94第四章比较的视角:广义庙学94-122第一节圣俗空间与核心文化符号95-96第二节宗教:概念与机制96-99一、作为象征符号体系的宗教96-97二、宗教的作用机制97-99第三节宗教信仰的塑造:宗教空间与宗教仪式99-108一、基督教教义、教堂与仪式99-105二、信徒星期仪式与教堂空间105-107三、宗教空间与宗教仪式:象征与功能107-108第四节西方宗教文化传承与大学教育108-114一、西方古典大学教育的宗教背景108-113二、西方古典大学教育空间与教育仪式113-114第五节宗教、文化与教育114-120一、中西"宗教"概念"114-115二、中西"文化"概念115-117三、中西"教育"概念117-119四、总结119-120第六节文化传承与文化符号体系的变迁120-122第五章文化变迁与与广义庙学的解体122-139第一节人类学文化变迁理论122-127一、不同流派的观点122-124二、关于文化变迁原因与动力124-126三、作为意义符号体系的文化变迁分析126-127第二节现代性与宗教世俗化127-131一、现代性与宗教世俗化概念与内涵127-130二、现代性与世俗化中核心符号的转化过程130-131第三节广义庙学的解体与文化传承131-139一、西方大学教育的世俗化131-134二、教育世俗化的动因134-136三、广义庙学的解体与文化传承136-139第六章后庙学时代中国大学教育:教育空间与教育仪式139-174第一节大学校训与办学理念139-144一、大学校训的问卷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140-143二、反思与建议143-144第二节失去意义的符号:学位服144-155一、我国学位服制度简述144-148二、作为象征符号的学位服148-151三、孤独的学位服151-155第三节畸形的教育空间结构与缺失或形式化的教育仪式155-174一、"科学理性"下知识的校园与道德信仰教育的缺失155-158二、宏伟的教学楼与苍白的心灵栖息地158-163三、缺失或形式化的教育仪式163-168四、我国学校的教育空间与教育仪式现状及问题168-174第七章教育人类学视域下的庙学教育与启示174-183第一节文化传承与"完整人"的塑造174-178一、人类学、文化与人174-175二、教育、文化与人的不完整性175-176三、文化传承与完整人的教育176-178第二节庙学教育的启示178-183一、教育学寻根178-180二、共同意义符号构建——围绕精神符号的教育空间与教育仪式观180-181三、中国教育学文化研究历史机遇181-183结语未来学校的想象183-184参考文献184-194附录194-205附件一关于大学校训的调查问卷194-195附件二方志中的庙学空间示意图195-199附件三中国部分大学校园平面图199-205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205-207后记207-208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