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基础设施均等化供给探讨

更新时间:2024-03-23 点赞:4011 浏览:1176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基础设施在提高国家生产能力的同时,还改善着居民的生活水平,是一国物质文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的城市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也日趋完善,现有的城市基础设施基本上能够满足城市居民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但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农民们却仍然生活在严重匮乏基础设施的境地之中。为此,本文提出应当以城市基础设施发展的现有成果作为参照,来努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保障城乡居民能共享国家物质文明的发展成果,即实现城乡基础设施的某种均等化。城乡基础设施均等化一说并非本文独创,中心政府的多个政府文件均明确指出要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而基础设施就是基本公共服务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于此同时,国内也涌现出大量关于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研究。然而这些研究往往将对象局限在公共医疗卫生、义务教育以及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上,较少描述基础设施这种公共服务。其原因不外乎如下三点:其一,基础设施与其他公共服务相比十分特殊,其他公共服务都是针对于个体消费而言的某种消费品,而基础设施却同时承载着生产和消费两种功能,因城乡有着完全不同的生产模式,从而对基础设施也有不同的需求,故而难以定义一个“均等化”;其二,其他公共服务是可以独立到某个消费者个体的,具有某种程度上的可分性,而基础设施一经提供就注定是针对于群体的,不具备可分性,所以其他公共服务可以夸大|教学论文网|“人人均等”,而基础设施却难以从“人人均等”入手;其三,国内的相关研究将此“均等化”较集中地定义为数量和质量的“结果均等”,此定义一经提出,即注定基础设施的均等化研究将无法展开。于是,尽管政府和学术界都提出国家要致力于实现城乡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但在基础设施领域却留下了尴尬的理论空缺。这促使本文在更加广泛的概念环境中去探寻城乡间的公共服务,究竟要实现一个怎样的均等化状况,即抽象出一个含义更为宽泛的均等化概念。那么,本文的“均等化”是如何定义的呢?我们知道,任何公共政策的实施,总是为了追求某种价值目标的实现,即努力实现政府所认同的社会福利函数的最大化。于是假如我们确立了这个价值目标,就可以遵循其要求定义出我们要实现怎样的一个“均等化”状态。那么城乡基础设施的均等化乃至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政策,又是为了实现哪种社会福利函数的最大化(即价值目标)呢?不同学派基于其自身的认知,给社会福利函数总结出完全不同的含义,这些社会福利函数的最大化又各自要求社会实现福利均等、机会均等、最大最小原则下的结果均等、功利主义均等、资源均等、能力均等、权利均等等等“均等化”。我们应当选择其中哪一个呢?或者是否可以创造出一个新的均等化概念呢?本文终极选定以功利主义的社会福利函数作为全文的理论基础,即本文是依据功利主义所提倡的“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而提出“城乡基础设施均等化”含义的。作为一个农民占国民一半以上比例的发展中国家,没有什么更好的社会福利函数比功利主义思想更能彰显农民福利水平的重要性。而基础设施的不可分性和生产性特征,也只有功利主义的社会福利函数才能总结出更加贴切并且具有明确政策含义的“均等化”概念。文中第三章将本文选择功利主义思想的原因归结为六条。依照功利主义的社会福利函数,本文以为|教育论文网|城乡基础设施的均等化要遵循如下两条:其一,均等地看待每一个人的福利函数,即在社会福利函数中,赋予每一个人均等的权重,这是功利主义的基本观点。其二,城乡基础设施均等化即是要求城乡基础设施分别给城市福利函数(城市居民福利之和)和农村福利函数(农村居民福利之和)带来的边际福利均等,这样就能保证作为两者之和的全社会福利函数的最大化。上述两条由功利主义福利函数所引申的均等化要求,很难在现实中得到确切的衡量指标,既难以辨识城乡基础设施是否实现了均等化,更难以衡量偏离均等化的程度(即非均等程度)。为此,我们将上述两条要求进行进一步的细分,以便于找到合适的衡量指标。由于功利主义的社会福利函数最大化要求城乡基础设施给城乡居民带来的边际福利均等化,而基础设施通过直接和间接这两种方式作用于居民的福利水平,所以本文以为|教育论文网|城乡基础设施的均等化应尽可能实现直接边际福利和间接边际福利这两个方面的均等化。所谓直接边际福利,就是指城乡居民由于直接消费基础设施而得到的边际福利。间接边际福利是指由于基础设施的提供而产生的生产水平提高、消费空间扩大等变化而带来的边际消费,并由此边际消费带来的边际福利。城乡基础设施的直接边际福利均等化体现为,衡量居民消费基础设施难易程度的基础设施“普及率”或者“覆盖率”,在城乡间应当均等。城乡基础设施的间接边际福利均等化体现为,城乡基础设施给城乡居民带来的边际消费应当均等。依照上述讨论,本文第三章给出了一个衡量城乡基础设施均等化程度的指标体系。随后的第四、五、六章便以上述思想为基础分析了我国城乡基础设施的非均等状况、成因以及经济效应。第七章描述了影响基础设施提升农民福利的多种因素,最后第八章主要描述了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均等化的途径。现将全文各章节的主要内容先容如下:本文的正文共有8章,第1章是引言,第2章是对相关文献的综述,第3章到第8章是全文的主体部分。第3章首先指出城乡基础设施均等化的目标是为了实现“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即功利主义思想所要求的价值目标,而后分六个方面阐述了选择这一价值目标的原因。接着,本章在第二小节中提出城乡基础设施均等化的衡量标准和指标体系,并在第三小节中阐述了城乡基础设施均等化的条件|教育论文网|条件和几个发达国家的建设经验。本章的最后建立了一个内生经济增长模型,用以讨论在产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背景下,相关因素对城乡基础设施均等化政策的影响力。第4章着重分析了我国城乡基础设施的非均等问题,也即城乡基础设施的差距问题。而城乡基础设施均等化的衡量标准是本文在第三章确定的指标体系。于是,本章首先重点分析了我国建国后城乡基础设施差距的演进简史。而后分别就基础设施的直接边际福利差距和间接边际福利差距对照于第三章所列的种种指标进行了城乡比较,终极得出我国城乡基础设施差距仍十分巨大的结论。在得到农村基础设施严重落后于城市这一结论后,本文的第5章和第6章分别就为什么会出现这一巨大差距以及这一差距会带来哪些经济效应进行了分析。在第5章中,本文着重从三个方面来讨论造成城乡基础设施差距的原因所在。这三个方面是:基础设施投资的城乡差距、基础设施建造效率的城乡差距以及基础设施维护力度的城乡差距。在第6章中,本文使用因素分析法和空间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了城乡基础设施差距对拉大城乡生活水平差距、工农业人均产出差距、城乡社会性基础设施差距并减小农民获取工资收入机会这四个经济效应的作用力情况。在第7章中,本文着重分析了影响农村基础设施提升农民福利的多种因素。而由于农民从消费基础设施中得到的福利水平十分难以计量,故而采用了农民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满足度进行指代。依据山东省214个行政村670份调查问卷所得到的调查数据,本章使用结构方程模型(SEM)实证分析了农民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满足度及其影响因素的作用力大小问题。实证分析得出如下结论:除了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以外,以中心政府统一安排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给间隔县城较远的村庄以更多的投入、给非乡镇驻地以及非城郊的普通农村以更多的投入、更加关注收入水平和教育水平较低家庭对基础设施的需求,都可以从很大程度上提高农民总体的福利水平。在进行完第7章的分析后,本文已对开展如何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均等化的研究积攒了足够的知识。于是本文的第8章就着重分析了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均等化的途径。在总结全文的基础上,本章首先给出了城乡基础设施均等化建设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而后,针对本文第5章描述的城乡基础设施在投资、建造效率以及维护力度方面的差距,提出了旨在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均等化的种种途径。但上述分析都是针对所有种类基础设施的共性而提出,没有专门针对各种基础设施的个性而提出相应的建议。为此,本章最后还针对各类基础设施提出了一些“个性化”的均等化发展建议。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1.在我国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这一领域中,首次以功利主义的均等化思想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2.使用了因素分析法和空间计量分析工具实证分析了我国城乡基础设施差距的经济效应;3.在产业反哺农业和城市反哺农村的理论假设上,构建了一个讨论城乡基础设施政策安排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4.通过使用结构方程模型和调研数据,实证分析了多种因素影响农民福利(由消费农村基础设施而来的福利)的作用力大小。【关键词】:城乡基础设施均等化功利主义
【论文提纲】:摘要12-16ABSTRACT16-201.导言20-351.1.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20-241.1.1.选题背景20-221.1.2.研究意义22-241.2.基础设施的概念界定及其特征24-291.2.1.基础设施概念的界定24-261.2.2.基础设施的特征及其在研究中的意义26-291.3.其他重要概念说明29-301.4.文章的结构、创新与不足30-351.4.1.文章的结构30-321.4.2.文章的创新和不足32-352.文献综述35-682.1.基础设施与居民福利关系的理论分析35-452.1.1.古典经济学的分析35-372.1.2.凯恩斯主义、发展经济学的分析37-392.1.3.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39-412.1.4.新兴古典经济学的分析41-442.1.5.评论44-452.2.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作用力的实证分析45-512.2.1.针对国外基础设施的实证分析45-472.2.2.针对中国基础设施的实证分析47-502.2.3.评论50-512.3.基础设施供给主体的选择51-552.3.1.政府单一主体提供论51-522.3.2.政府-市场的双主体提供论52-532.3.3.政府-市场-非营利组织三主体提供论53-542.3.4.评论54-552.4.有关同等和均等的理论评述55-682.4.1.古代圣哲的均等观55-572.4.2.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期的均等化思想57-582.4.3.福利经济学中的均等化理论58-652.4.4.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综述65-672.4.5.评论67-683.城乡基础设施均等化的理论分析68-1003.1.城乡基础设施均等化的目标68-733.2.城乡基础设施均等化的内涵及衡量指标73-793.2.1.城乡基础设施均等化的内涵74-763.2.2.城乡基础设施均等化的衡量指标76-793.3城乡基础设施均等化的条件|教育论文网|及已有经验79-883.3.1.城乡基础设施均等化的条件|教育论文网|条件80-843.3.2.发达国家城乡基础设施均等化建设经验84-883.4.城乡基础设施均等化政策的敏感性分析88-973.4.1.经济描述89-903.4.2.经济运行即基本函数情况90-923.4.3.模型求解92-933.4.4.基于数值模拟的比较静态分析93-973.5.本章小结97-1004.我国城乡基础设施的非均等状况分析100-1304.1.建国后城乡基础设施非均等发展史回顾100-1024.2.直接边际福利非均等状况分析102-1214.2.1.我国城乡交通基础设施非均等情况103-1084.2.2.我国城乡通讯基础设施非均等情况108-1124.2.3.我国城乡能源基础设施非均等情况112-1154.2.4.我国城乡供水基础设施非均等情况115-1194.2.5.我国城乡环保基础设施非均等情况119-1214.3.间接边际福利非均等状况分析121-1274.3.1.空间面板数据模型的原理简介121-1244.3.2.空间相关性检验和模型选择的依据1244.3.3.模型的参数估计方法124-1254.3.4.基于空间面板数据模型的实证分析125-1274.4.本章小结127-1305.我国城乡基础设施非均等的成因130-1485.1.成因Ⅰ:基础设施投资的城乡差距130-1395.1.1.城乡基础设施投资差距的实证分析130-1355.1.2.城乡基础设施投资差距的成因135-1395.2.成因Ⅱ:基础设施建造效率的城乡差距139-1435.2.1.城乡基础设施建造效率差距的实证分析140-1425.2.2.城乡基础设施建造效率差距的成因142-1435.3.成因Ⅲ:基础设施维护力度的城乡差距143-1465.3.1.城乡基础设施维护力度差距的实证分析143-1455.3.2.城乡基础设施维护力度差距的成因145-1465.4本章小结146-1486.我国城乡基础设施非均等的经济效应分析148-1646.1.我国城乡基础设施差距的经济效应149-1516.1.1.工农业人均产出差距149-1506.1.2.城乡生活水平差距1506.1.3.城乡社会性基础设施差距150-1516.1.4.农村居民获取工资收入的机会1516.2.城乡基础设施差距的因素分析151-1556.2.1.因素分析法简介及数据选取152-1536.2.2.因素分析法的分析结果153-1556.3.空间面板数据分析155-1616.3.1.以工农业产出率差距为被解释变量的计量结果155-1576.3.2.以生活水平差距为被解释变量的计量结果157-1586.3.3.以社会性基础设施差距为被解释变量的计量结果158-1606.3.4.以农民获取工资收入机会为被解释变量的计量结果160-1616.4.本章小结161-1647.影响基础设施提升农民福利的多因素分析164-1787.1.研究设计与计量方法的选择164-1687.1.1.研究设计165-1677.1.2.计量方法选择167-1687.2.基于SEM模型的实证分析168-1767.2.1.指标的选择与模型初步设计169-1727.2.2.模型的终极确定及其估计结果172-1767.3.本章小结176-1788.我国城乡基础设施均等化的实现178-2178.1.实现我国城乡基础设施均等化的基本原则178-1858.1.1.优先提供生产生活中最为紧缺的基础设施178-1818.1.2.优先提供影响范围广的基础设施181-1828.1.3.首先保证城市基础设施的稳步发展182-1848.1.4.允许地域差异的长期存在184-1858.2.总体视角下的城乡基础设施均等化途径185-2028.2.1.基础设施投资方面的途径185-1958.2.2.基础设施建造方面的途径195-1988.2.3.基础设施维护方面的途径198-2028.3.各种基础设施的城乡均等化途径简析202-2168.3.1.城乡交通基础设施的均等化建设202-2068.3.2.城乡供水基础设施的均等化建设206-2078.3.3.城乡能源基础设施的均等化建设207-2108.3.4.城乡通讯基础设施的均等化建设210-2148.3.5.城乡环保基础设施的均等化建设214-2168.4.本章小结216-217附录1217-221附录2221-226参考文献226-243致谢243-244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244-245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245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