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新型农民培训方式探讨

更新时间:2024-01-27 点赞:8060 浏览:3205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农民培训是农村人力资本形成的重要途径,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民培训尤显重要。通过培训使农民成为文化素质高、科技素质高、懂得科技种田、能够进行产业化经营的新型农民成为时代的需要。对我国新型农民培训模式进行研究,通过大力开展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农村劳动者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一大批觉悟高、懂科技、善经营的新型农民,对于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和国际竞争力,推进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对新型农民培训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以相关理论为基础,通过在全国3404份具有代表性的农民培训问卷调查,运用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农民培训的现状和特征进行系统剖析,总结提炼出我国农民培训工作中存在的诸多影响培训效率的问题。在对我国农民培训现有模式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鉴戒国外农民培训成功模式,结合我国新型农民培训要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背景,通过对我国新型农民培训供需均衡分析和影响因素的Logistic模型研究,指出了我国新型农民培训模式选择原则,并进行了制度设计,进一步从我国农民培训投资机制、管理机制和运行效率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通过研究新型农民培训的长效机制,提出我国新型农民培训模式应根据不同经济区域、不同的产业领域和不同的培训目标进行选择。最后提出我国开展新型农民培训工作的对策建议。本文得到了以下研究结果与结论。(1)通过对我国现有农民培训模式的归纳和分类,将我国农民培训模式分为政府主导类、政企配合类和市场运作类共三类模式。通过对我国农民培训模式的实践与探索,对我国新型农民培训实践中涌现出的典型模式进行了有效性分析。江苏姜堰模式属于政府工程型模式,带有政府强制性,在全国推广的范围最广。河北定兴模式通过主导产业的发展,实现对农民的培训,反过来农民通过培训,促使其整体素质和技能提高,又进一步推进主导产业的发展。陕西宝鸡模式要求的条件较高,要以科技示范基地为依托,且间隔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专家较多的地方较近。河北农大模式符合高等农林教育改革的发展要求,为各地和当地学校紧密结合走出了一条科教兴农的创新之路。北京京郊模式结合京郊实际,为经济发达地区进行新型农民培训探索出了一条成功之路。(2)对国外具有较好鉴戒意义的西欧模式、北美模式、东亚模式和新兴经济体模式进行了比较分析,西欧模式适应以家庭农场为主要农业经营单位进行农业生产的特点;东亚模式适应于人均耕地面积低于世界均匀水平,很难形成较大的土地规模经营的农业生产特点;北美模式适应以机械化耕作和规模经营为主要特点的农业生产;新兴经济体模式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农业人口众多,人口素质相对较低,需要通过培训实现由农村向城市化的转变,与我国情况相类似。通过对主要因素的比较,总结出国外农民培训模式具有法制化、主体多元化、投入规范化、体系科学化、形式多样化的共同特征,这对于我国新型农民培训模式选择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和有益的经验与方法鉴戒。(3)借助在全国3404份具有代表性的农民培训问卷调查数据,对我国农民培训的现状和特征做一总结,并进一步发现我国农民培训仍存在专门立法空缺、管理制度缺失、经费投入不足、思想观念陈旧和监视评价落后的问题。从需求变化看我国新型农民培训趋向于现代农业,具体表现为种植业趋向标准化,养殖业趋向于规模化,并向非农化和系统化发展。从供需均衡角度对我国新型农民培训进行综合分析,指出我国农民培训总体表现为供需失衡,不仅表现在总量上,而且也反映在结构上。具体表现形式是农民介入培训的积极性较高但实际介入率较低,政府在培训中的行为与农民期望有所差距,培训内容及形式供求错位不能满足农民需求。(4)采取规范分析方法系统构建农民介入培训行为影响因素的理论框架,并运用农民培训调查数据通过引入多元统计分析中的二项式Logistic回归模型,得出结论:对于新型农民培训对象首先从青年农民且以务农为主的愿意参加培训的农民中进行选择。政府部分在组织培训时应公道安排培训时间的是非|教育论文网|,多安排一些系统性的培训并与农业生产环节紧密结合。培训内容要切合农民实际,对农民有一定帮助,必要时可先征求农民意见。增强为农民着想的意识,提高农民对培训的满足度,从而形成良性循环。(5)对于新型农民培训提出了“一部法律、两个部分、多种机构、几类模式”的制度安排。在机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构建我国新型农民培训的长效机制。当前我国的新型农民培训模式以政府主导类为主,说明我国农民培训良性循环机制尚未完全形成,还需要政府部分的大力推动。我国新型农民培训模式的选择应根据不同经济区域、不同的产业领域和不同的培训目标由政府主导类模式向政企配合类模式转变,条件成熟的可以逐步过渡到市场运作类模式。【关键词】:新型农民农民培训现代农业模式选择
【论文提纲】:摘要4-6Abstract6-151引言15-331.1问题的提出15-201.1.1研究背景15-191.1.2研究目的191.1.3研究意义19-201.2国内外研究现状20-291.2.1国外研究现状20-231.2.2国内研究现状23-281.2.3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28-291.3研究内容29-301.4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30-321.4.1研究方法30-311.4.2技术路线31-321.5论文的创新点321.6样本与数据说明32-332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评述33-472.1农民和新型农民33-352.1.1农民332.1.2新型农民33-352.2培训和农民培训35-382.2.1培训35-362.2.2农民培训36-372.2.3我国农民培训的分类37-382.3模式和新型农民培训模式38-402.3.1模式38-392.3.2新型农民培训模式39-402.4相关理论评述40-462.4.1农村教育理论40-422.4.2人力资本理论42-432.4.3农村社会学理论43-452.4.4供给与需求均衡理论45-462.5本章小结46-473我国农民培训的现状、特征和问题47-643.1我国农民培训的现状47-553.1.1我国农民培训的政策与措施47-493.1.2我国农民培训的机构与体系49-503.1.3我国农民培训的实践与成效50-553.2我国农民培训的特征55-593.2.1培训组织及时55-563.2.2供给主体多元56-573.2.3培训内容多样57-583.2.4动员发动不足583.2.5培训质量不高58-593.3我国农民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59-633.3.1农民培训的专门立法空缺593.3.2农民培训的管理制度缺失59-603.3.3农民培训的经费投入不足60-613.3.4农民培训的思想观念陈旧61-623.3.5农民培训的监视评价落后62-633.4本章小结63-644我国新型农民培训现有模式分析64-834.1我国农民培训模式概述64-714.1.1政府主导类模式64-674.1.2政企配合类模式67-704.1.3市场运作类模式70-714.2我国农民培训模式探索与实践71-744.2.1我国农民培训模式探索中的基本经验71-734.2.2我国农民培训模式实践中的主要问题73-744.3我国新型农民培训典型模式有效性分析74-824.3.1江苏姜堰政府工程推广型模式74-754.3.2河北定兴主导产业推进型模式75-774.3.3陕西宝鸡专家大院服务型模式77-794.3.4河北农大职业教育培养型模式79-804.3.5北京京郊田间学校介入型模式80-824.4本章小结82-835国外农民培训模式分析83-1005.1国外农民培训模式概述83-895.1.1西欧模式83-855.1.2东亚模式85-865.1.3北美模式86-875.1.4新兴经济体模式87-895.2国外农民培训模式比较分析89-965.2.1国外农民培训模式主要因素分析89-955.2.2国外农民培训模式共同特征95-965.3国外农民培训模式的经验鉴戒96-995.3.1政府全力支持,通过立法措施支持农民培训975.3.2明确投资主体,利用经济手段确保经费来源975.3.3整合培训资源,建立健全我国农民培训体系97-985.3.4拓展培训内容,突出培训的职业性和实用性985.3.5严格教师准入,保证和提高农民培训的质量985.3.6实施岗位规范,健全我国农民职业资格制度98-995.4本章小结99-1006我国新型农民培训影响因素分析100-1306.1我国新型农民培训需求——现代农业趋向100-1056.1.1新型农民培训需求——标准化101-1026.1.2新型农民培训需求——规模化102-1036.1.3新型农民培训需求——非农化103-1046.1.4新型农民培训需求——系统化104-1056.2我国新型农民培训供需均衡分析105-1186.2.1我国新型农民培训供给总体评价1056.2.2我国新型农民培训需求分析105-1106.2.3我国新型农民培训总体表现为供需失衡110-1146.2.4我国新型农民培训供需失衡的原因分析114-1186.3我国新型农民培训影响因素理论分析118-1216.3.1制度因素1196.3.2市场因素119-1206.3.3自身因素1206.3.4技术因素120-1216.4我国新型农民培训影响因素实证分析121-1286.4.1模型选择121-1226.4.2变量设定122-1236.4.3模型运行结果123-1246.4.4实证结果分析124-1286.5本章小结128-1307我国新型农民培训模式选择分析130-1457.1我国新型农民培训模式选择原则130-1317.1.1适用性原则1307.1.2有效性原则1307.1.3可持续原则130-1317.2我国新型农民培训制度设计与机制分析131-1367.2.1我国新型农民培训制度设计131-1327.2.2我国新型农民培训投资机制分析132-1347.2.3我国新型农民培训管理机制分析134-1357.2.4我国新型农民培训机制效率分析135-1367.3我国新型农民培训模式选择136-1447.3.1我国新型农民培训模式选择总体思路136-1387.3.2我国新型农民培训模式选择关键因素138-1397.3.3我国新型农民培训模式选择具体策略139-1447.4本章小结144-1458主要结论与对策建议145-1518.1主要结论145-1468.2对策建议146-151参考文献151-157附录157-162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162-163作者简历163-164致谢164-165收录证实165-166发表论文166-191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