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

更新时间:2024-03-05 点赞:6380 浏览:2205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凸现人文教育是落实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通过转变传统的教学过程及拓展课堂时空使学生掌握人文策略,提升人文精神。
关键词:人文教育;语文教学;重视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革新教学论文,将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置于越来越突出的地位。新时期的语文教学,应该摒弃传统语文教学的单一工具性功能,回归语文教学实质,呼唤人文关怀,经常用人文精神去撞击学生的心灵,引导学生对生活、对人生的思索。教育的过程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生命活动的过程,更是开启聪明与觉悟的过程,蕴含了丰富的人文作用。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回归生活,关爱生命,注重人本,进展个性,这样才能发挥人文性在语文学科中的重要作用,这样才有利于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革新教学论文意识。

一、增加教师自身的文化内涵

课程革新教学论文的实施和《课程标准》的颁布,对语文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少教师深切地感受到,对新语文课程难以适应。这不只体现在观念的落后上,也体现在学科素养、文学修养、审美能力和语言功力上。语文教师必须在钻研精神和教学语言两方面下功夫提高自己,丰富自己的文化内涵。要力争做到既有时代精神又有文化气质,既会教学又会探讨还会写作。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胜任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
斯普朗格指出:“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在于它是一个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教师要想把语文课上成具有趣味性,布满人文性,能净化学生心灵,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课,就必须增加语文的文化内涵,尽可能多地让学生接触一些优秀的文学精品,让学生在积累知识的过程中提高其文学素养。让学生大量阅读教材中的名篇佳作,教材外的名著精选,见多识广,“润物无声”,让学生以中陶冶情操,获得丰富的心灵体验,铸成审美的心灵。

二、要饱含情感进行人文精神渗透

小学语文教学面对的对象是儿童,儿童情感丰富、易变、善外露,正确的情感引导会使其兴趣盎然,对学习、对课堂、对生活布满热爱,并且满怀热情介入到学习中去,有利于儿童的健康长大教育论文教育论文,因此情感因素应贯串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全过程,积极的情感能使课堂布满人文魅力。
常言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要掌握儿童的情感规律,尊重学生的选择,调节师生之间的情感间隔,营造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情感最佳融合境界。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渗透是以激发情感为诱发因素的。值得留意的是,学生在性格、能力、意志等方面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在教育过程中,要遵循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使每个学生都在各自的轨道上自由地进展。鼓励学生以不同的方式展示自己的才能。学生的进取心、独立性、坚韧性、责任心、求异性等革新教学论文人格,都在课堂上得以培养,为他们日后实现人生价值备下深厚的人格底蕴。
在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都应渗透教师对学生的关怀和热爱,在导入中,在练习中冶情,在活动中陶情,在交流中动情,在整个学习中付诸真情,学生的情感会在一种乐学的情境中得到潜移默化的培养和升华。对于语文这门具有丰富知识和情感的学科来说,教师丰富的情感能充分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趣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三、确立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观

教师作为设计者,不是为自己设计,而是为学生设计。设计中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习主动性,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程序,要多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体现教师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的作用。多设计一些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学习活动,充分让学生介入交流、讨论,在一种自主、合作、互动的教学氛围中,学生的思想得到提高、情感得到净化、个性得到张扬,使课堂教学布满人文魅力。
例如:在汉字教学中,注重涉及书法艺术,引导学生在用硬笔、羊毫书写汉字的过程中感受汉字的优美。在阅读教学中,夸大课内外结合,鼓励学生在阅读叙事性作品后,乐于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和同情等感受,指导学生联系阅读材料,学习辨别是非善恶.要努力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使他们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在写作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善于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有意识地通过观察四周事物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要使学生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在口语交际中,要求学生听他人说话时认真、要耐心,尊重、理解对方。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要重视全员介入、合作学习,使学生乐于介入讨论、交流,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四、在教学中要树立“大语文”观

教师要转变以往以课堂为中心的封闭式教学空间,拓宽课堂空间视野,构建开放、鲜活和布满人文气味、富于生命力的语文课程空间,引导学生回归大自然,去发现和感受实践中那些散发着人文魅力的素材。语文学科作为语言文化的载体,它并非孤芳自赏,它的内容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可能包括有关人生、社会、自然等方面的知识,在语言文字、文学之外还蕴涵着深厚的历史、艺术、民俗文化等内容,体现着人们的道德标准、价值取向,体现出浓浓的人文精神。
例如学习课文《悯农》,作为古诗教学来讲,首先是字词句的落实,然后要理清文章的思路。在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有深入学习的基础上,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挖掘“爱惜粮食”这种节约的思想。可以以小组为单位浅析内容,通过浅析爱惜粮食的重要量,再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学生甚至得出爱惜粮食,利国利民,是对劳动者的尊重等课文以外的结论,最后让学生结合课文与生活实际谈看法。在这堂语文课中,学生能总结文章主旨,而且能联系生活实际,这也是新课标要求的人文教育。
总之,在语文能力练习的过程中渗透人文性,让学生在感悟、理解、欣赏、积累和运用语文工具性的同时也受到情感的熏陶和美的陶冶。教师要创造条件,在思想丰富、自主探究、交流合作、底蕴深厚、启发思索、重视体验的新型语文课堂中,让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旗帜高高飘扬。
参考文献
1.高金秒.《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J].《河北教育》,2004年10期.37-38.
2.牛和泉.《语文教学要尊重课文的人文价值》[J].《山东教育》,2004年25期.24-25.
3.刘铁芳,郑平.《浅谈小学语文教育人文陶冶》[J].《当代教育论坛》,2002年04期.54-55.
4.唐佩兰.《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4年Z1期.
5.赖秋芳.《让语文课堂散发人性的光芒》[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4年04期.27-28.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