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衔接”

更新时间:2024-03-11 点赞:28361 浏览:13149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语文试用修订教学大纲规定:中学语文教学必须教学生“具有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听说能力,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一个人以小学到大学的培养,需要一个极为复杂、漫长的学习过程。这个过程明显体现出逐步加深,互相联系的联系,这就是“衔接”。试用修订教学大纲也明确提到初中语文教学是“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上”,甚至更为具体地提到“在小学的基础上扩大知识量”、“熟练使用常用字典词典”。这说明了中小学语文教学之间的联系与衔接。

一、探讨大纲是做好衔接工作的保证

语文不如其它学科那样清楚,因而语文教学往往陷入了一种朦胧的状态,学生往往感觉到似懂非懂,如坠云山: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实在,这是不可许的。作为一线教师必须做到以下三点:1、探讨92年大纲与2000年大纲的异同。2、探讨2000年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的异同。3、探讨初中、高中语文教学大纲的异同。这三者的探讨正如法律的确定,它使教师有了准绳,有了依据。例如,92年大纲与2000年大纲的异同,也说明它们有着着继往开来的衔接联系:92年大纲对语文的人文性提得不是很明显,着重于工具性。而2000年大纲则将人文性与工具性相提并论。那如何做好这理念的认可与转变就尤其重要了。实在,语文是一种特殊的工具,是思维和交际的工具,是负载和传递信息的工具;是一种运输的工具;语文的运用,离不开人的思想感情、阅历和素养的参预。因此,在现实生活中,我以为低年级应着重于工具性,而高年级则侧重人文性,那不足就是要如何做好这阶段过程的衔接工作。如初一年级在小学识字的基础上进一步识字,更加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在小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注重书写,并引导学生去熟悉练字的经过;还有背诵默写等等都不能一下子松开。而背诵是夸大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展开联想、勾画视图,以而使学生对语文产生极大的兴趣,产生美的享受。教师发现两个大纲的异同,就能了解新大纲的真正意图所在了。实在,这就是新旧大纲问的衔接不足了。只有对大纲的异同真正做到心中有数,就会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衔接”会有很大启迪的。这样才能找到符合教学规律的教法,才能遵照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以而达到教学目的。
再如,新大纲分明一体化设计,整体考虑,互相衔接,这是建国以来的第一次。由此可见,各方面的衔接不足已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越来越受人们重视。就背诵篇目而言,大纲规定小学不少于150篇,以绝句为主;初中背诵不少于80篇;高中背诵古文20篇,诗、词、曲50首。这些都说明以小学到初中,乃至高中的连贯性和层次性已尤为突出了。作为教师熟悉这一点是很有必要的。对此,我们应该采用天天一诗的练习策略,先让学生有感情的诵、再背再懂,至于有些诗词懂与否,我以为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加会懂的。这既能体现练习的层次性与顺序性,也符合人的熟悉与进展规律,认知规律:对学生审美留意的激发:唤起学生情感体验与情感的反应: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二、探讨教材之间的衔接

(一)熟悉中小学教材,处理好衔接,明确教法学法。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种种迹象表明,小学生升初中后,往往觉得小学学过,初中还在学,教材内容的重复性,使学生产生似懂非懂、厌学的心理,这些表明了小学与初中在教材的衔接上出现了不应有的不足。严重影响了语文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高,实在,不足就在于“衔接”上。这次新大纲很明显就给予了一定的考虑:小学低年级课文贴进儿童生活,充分考虑与儿童经验与想象的联系,课文类型以童话、寓言、诗歌、故事为主;中年级课文题材、体裁、风格多样,并有一定数量的科普作品:初中课文古代诗词和文言文占30%左右,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各占50%;高中加强了文学教育的分量,在整套教材的选文中,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约占课文总数的60%,使学生在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欣赏、研读中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丰富精神世界,提高审美能力。简而谈之,这正如新大纲所说的“语文教学中要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留意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境之间的联系。”应该说在这一点上,新大纲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此情况下,作为语文教师应将教材吃透了,研深了,才能充分把握意图,把语文教学带到新天地里。

(二)初中阶段教材之间衔接不足的再熟悉。

以92年的教学大纲开始,给语文教学注入了生命力,在注重主体作用方面,这套教材给予了极大的体现。试用修订本教材又进一步给予了重现,但更重要的是本次修订对三个阶段的熟悉有所变化。三个阶段体现着互相衔接,逐步递进的学习程序。第一阶段指导学生以整体上学习和把握运用语文的能力;第二阶段,进而分解为三种表达方式,使对实用文体学习得到提高和逐步加深;第三阶段,以文章的学习过渡到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这样,由简及繁,由浅入深,符合语文学习的规律和认知规律。这样,三个阶段的过渡衔接很显然地突出来了。这可联系到学生学习递进和加深的不足,因此,教师应以宏观角度人手,及时思索各个阶段的侧重点,并将此施于教学备课中,充分考虑课堂各个环节的衔接,正所谓:有所侧重才能有所收获。

(三)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与生活之间的衔接。

新大纲特别注重“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强学习语文实践的机会。”同时,大纲也提出“小学鼓励学生自由阅读,有不足提出来,能与别人商量;初中要求阅读后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或疑问;高中要求学生能对课文阐发、评价和质疑。”这是需要建立在对生活有着直接感受或间接感受的基础上的。由此,可以在课内外开展了一系列活动:
1、根据速读的要求,即一分钟要500字左右,适当选择课外材料为内容,开展听力练习。由缓而急,由简而繁,逐渐地使学生熟悉到听力练习单靠课本材料是不够的。
2、根据课本中安排的活动课材料,进行多次语文实践活动。请学生到游览区作调查,写题为《我爱美丽的家乡——》;让学生了解更多的过去。对中小学生错别字尤其严重的情况,可以开展《请讲普通话请用规范字》的活动;对中小学生看电视非常严重的事实,可以开展《关于中小学生看电视利与弊》的座谈、讨论等等,不一而足。所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推动教学论文学生对生活的再熟悉,体现生活主人翁的作用,使所学的不是死知识,活学活用。
3、就课内而言,应该主要围绕课文开展有关衔接工作,如学习了《数字杂说》,让学生写《也谈数字的妙趣》;学习了《天子的新装》,就让学生自编自演一些小话剧;学习了《大自然的语言》,就让学生去观察、感受、熟悉、记录自己所知道的“大自然的语言”等等。应该说这“读”,就是让学生投入到别人的直接的感受中去,对学生来说这实在是间接感受,因此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否则的话,只能又回到那种令人生厌“为血而血”的学习中。而“写”是一种直接感受的表白,这就需要学生很真实地再现了。如何衔接,实际是离不开生活的。由此可见,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与生活之间的衔接是必不可少的。

三、探讨学生是做好衔接,提高质量的重要因素

1、探讨好各阶段学生的特点,各类学生的特点,这包括学生在学校、社会、家庭、年龄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约。现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素质参差不齐,这就给如何做好衔接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只有正视这一点,才能做好教学过程中每一个环节。因此,教师应考虑这些环节的衔接。教育没小事,由于事事都有可能在今后给学生产生这样或那样或的影响。
2、作为语文教师,了解学生各个阶段学习语文水平,帮助他们做好思想、感情、知识等的衔接。特别是中下生应侧重于基础的再现与反复,优生可着重以拓展、加深方面考虑,采用“抓两头带中间”的策略。
3、无论在哪个阶段,教师都应及时计划,及时总结,及时反馈,多与学生探讨,找出衔接的不足所在给予解决。
综上所述,在学习过程中,教师练习学生须考虑层次性和连贯性,促使各个环节的衔接联系,是体优化,提高语文素养的关键所在。如何考虑使用例子,让学生真正以例子中找到衔接的联系,以而找到读活语文的办法,也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策略!总之,无论是怎样的教学策略,都应“让学生带着社会生活的体验走进语文课堂”,“让学生带着语文课堂的收获走向社会生活”,经过积累、感悟、熏陶,注重各个环节的衔接与逐步提高,语文素养才会得以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才会提高。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