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把握语文概念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更新时间:2024-02-04 点赞:8991 浏览:3435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桑:对于近几年大家关注的中学生在高考中文言文作文的现象,您是如何看待的?
陈:高考作文用文言文写作,怎么看都是一种带有冒险的自炫。只因我们的考试政策给予太大的宽容,媒体巴不得多抓些看点,才真成了新闻。历来都有这样的欲出奇制胜者,纯属个人行为,其中固然偶有幸运成功者,也更不乏失败丢分者,但敢拿文言甚至古汉字写作以求一搏的,毕竟只是极其少数,难以号召,不成天气,无须格外留意,更没有必要引发讨论。
桑:在高考命题中,作为作文题目的要求,您以为“诗歌除外”是不是公道?谈谈您个人的看法。
陈:“诗歌除外”不但极其公道,连同对其它文体即使特别限制,也不无道理。这就看你今年对全国或对某省某地的考生,是否有针对性地,需要考核其某种文体写作水平。我就曾经想过,假如让我有绝对的命题权,比如我会公布,在福建省,三年内将集中考查议论文。你说我只擅长写记叙文和诗歌,对不起,你也得会议论说理,由于你已经受过中学六年特别是高中三年的写作练习,我就是要让你全面进展。你现在正缺乏这能力,大学也更加需要你具备这个能力,我考你没商量。多年来的高考作文“文体不限”,貌似广开才路,实际是给无体式无规范的伪文体写作大开方便之门,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是到了应该认真反省总结的时候了。
桑:前些年,有些人提出淡化文言文教学和语法教学,您对这两种淡化持什么态度?理由是什么?
陈: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越高,其传统文化(假如有传统文化的话)就越需要珍视保存与传承。我们对经典文言文的态度也应如是。现代文不在课本里也可以学,语文教材里的现代文之所以教学效益最低,跟它无须教、不可教有很大联系。语文教材中的古今比例,小学可以今多于古,初中古今相当,高中则应古多于今,着重学好文言诗文,让优秀传统文化深植于年轻的心灵,一辈子受用。一旦升到大学,或走进社会就业,再接触和继续学习古典文化的机会就很少了,而现代文则无时不和你相伴相随,有现成的学习环境和方便的学习渠道,也完全可以自学。这绝不是厚古薄今。现代人的写作,不精炼、不纯粹、不雅致,以汉语的优秀传统中吸取的养料太少,现代化似乎已经让我们的用语切断了汉语文化的血脉,中国人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中国气派,已经几乎见不到了。面对汉语和中文的危机,就薄一点“国际化的色彩”,“厚”一点民族化的蕴涵,不是也很有必要吗?
语法也不能不学,一个受过中等教育的中国人,连母语的基本语法都不懂,他的语文素养恐怕是不健全的。学习语法,主要用于浅析理解结构复杂的句子和纠正病句。基本语法修辞知识,应在7—9年级(初中)学完,课程的安排最好相对集中,避免过去那样分散穿插于各册而终致寡效。怎么教才管用可以通过试验来总结。对中小学语文课程的语法教学,我一向坚持的三句话是:学比不学好,要学就学好,学了不要考。普遍淡化、弃置语法的近况应尽快结束。
桑:对于多媒体教学,有些学校和教研机构,做了一些硬性规定,要求老师们必须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您以为多媒体教学对语文课教学有那些利弊?怎样运用才能更公道,更有利于语文课的教学?
陈:我以为一切都应以“是否必要”为依据。硬性规定采用多媒体,在刚开始推行信息技术用于课堂教学时,也许有其必要;但一旦变成死命令,不顾是否适用,一律采用多媒体上课,其弊端早已备受批评质疑,无须多说。语文课程寻求信息技术的帮助,有一个基本原则,就是不能取代和影响语言主媒体的充分使用与发挥,避免造成喧宾夺主,弄巧成拙。语言和言语直接诉诸读者听众的感染力说服力,是其它媒体手段所难以企及的。辅助就是辅助,可用可不用则一定不用。即便是采用文字投影,其产生的视觉效果和情绪感应,还常常不如一支粉笔在黑板上自由手书,即兴挥写。语文课堂教学的即时感、现场感、贴近感,应予珍视与护惜。
桑:对于外语教学,我们国家到了以娃娃抓起,一直抓到考研、考博、考职称,特别是大学生,有一半的学习时间用在了外语上,您对这种现象如何评价?外语教育是否会冲击到我们的母语教育?
陈:以加快与国际交流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来看,外语以娃娃抓起,一路都要严格考试考级,自有其道理。而学生对母语没有感情,缺乏兴趣,即因感觉不到学习的效益,而移情于其他学科,固其宜矣。事实早经证实,假如母语教育自身总是积弱不振,无力保持基础工具“承载一切、覆盖一切、穿透一切”的地位,不只要遭受“外语的冲击”,就是受“其他学科的冲击”也将无法幸免。但也必须指出,重视外语学习无可非议,而假如忽视母语学习,外语成绩亦必然会受影响,今天即使看不出来,将来也会发现。
桑:您以为现行的语文教材有哪些不足?您看到过哪些新版教材?对这些满足吗?您以为现行教材的结构还有没有不公道之处?
陈:看过一些,印象是大同小异。只要是以文选形式作为教材,就很难突破数十年乃至近百年的课本方式。选材标准见仁见智、各有特点,差别不是太明显。一种教材适用与否,主要看辅读与练习,是否能集中且较好地体现教材的“教学内容”,以及是否有可操纵练习的价值,一个单元里能否做到彼此照应配合,几个单元之间能否建立一定联系而有序地推进。一本教材的“练习”应该是自成系统,形散神全的。一篇篇单独随机地设计练习的套路,早晚要被突破。
理想的语文教材,需要分解为“教本”和“读本”。事实已经证实,长期使用的教、读合一混用的教材,其教学的效益效率都不可能高。不借助“读本”的习得,进而实现足量的优质的课外阅读配合,教材编得再好能量也是有限的。
(桑哲曲阜师范大学《现代语文》杂志社273165)
[1][2]3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