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中一些反思

更新时间:2024-02-23 点赞:30535 浏览:14307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在高考中语文是一门重要学科。但在教学中,有些学生读书的时间越久,对语文的热情越低,尤其是到了高三,更轻视语文学习,体现出种种消极心理。现就结合我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对学生学习语文的消极心理及原因作些浅析,并试图找到解决不足的策略。

一、学生的具体体现

1、漠视语文

漠视语文的学生体现为对语文的学习抱无所谓态度,特别是语文基本功较好的学生,以为语文过去学得不错,可以先放一放,临上阵前再搞突击,于是,语文就被他们打入了“冷宫”。他们以为语文可学可不学,由于学得再认真,在高考中也考不到数理化那样的高分,不认真学,分数也低不到哪儿去。

2、应付老师,平衡自己

这些学生迫于高考和老师的压力,对语文的态度比冷漠型要积极些,但也只是应付,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只是满足于上课听讲,课后完成老师布置的书面作业,满足于老师问起时,有“我已认真学过了”的回答;以不对学习中出现的不足作积极的思索,以不对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总结,更谈不上读一些课外书籍,学习始终处于被动状态。

3、不见成效,丧失信心

这类学生对学习语文的重要量有充分的熟悉,但由于基本功差和学习策略不当等理由,尽管在语文学习上付出了一定的努力,但考试成绩不见提高甚至出现倒退,于是,他们便对语文学习失去了信心,对能否学好语文有着忧虑。随着考试的邻近,心情极度紧张;考试时不能集中留意力,思维刻板,情绪慌乱,无法发挥正常水平。这样几个循环之后,他们有种一筹莫展的感觉,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4、投机取巧

有些学生不是不能学好语文,也不是不知道语文重要,而是以为高考语文不考课本,试题全部来自课外,抱着投机取巧的心理,大搞题海战术,今天一套资料,明天一套试题,见题就做,企图能够“碰”上高考试题,对老师提出的紧扣课本、多读文章、培养语感的要求充耳不闻。还有一些学生,题目也不做。他们抱着“我聪明”、“我运气”的心理,等到考场“超常发挥”。这是一批最典型的投机取巧者。

二、构成的理由

1、熟悉的偏差

有的学生不能正确熟悉语文学科的特点。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这些能力的提高需要我们一个一个词语的积累、一篇一篇文章的阅读。但有些学生对语文学科的这一特点缺乏充分的熟悉。较之其它学科,高考语文更侧重于能力的考查,而能力的高下是综合素质的体现,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奏效的,这就是所说的“渐进性”。语文学习往往会出现花了一些时间而看不出成效的现象,有的学生因此马上就打退堂鼓,殊不知一旦抛开语文不学,很快就会退步,所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就是这个道理。
2、学生自我调适能力不强。学生偏科,因素很多。主要是由于理科的题目透明度高,答案标准,成就感强,而文科的题目透明度低,答案模糊,就是做了,也不知对否。特别是写作类题目,与其这样吃力不讨好,还不如去解理科题目。就是喜欢文科的同学也宁可花时间在政治、历史上,由于这些学科投入少,见效快,在这种心态下,一些本来对语文感兴趣、语文学得较好的学生对语文学习也失去了热情。再加上各科老师通过发资料、造作业的方式挤学生的课余时间,真是“无边作业萧萧下,不尽资料滚滚来”,学生的课外时间都忙于完成这些需要上交
的书面作业,不知不觉就把“语文学习要多读书”这些无需上交的“软作业”抛到九霄云外了。

三、教学应对措施

1、变语文教学目标为学生的主体需要。心理学探讨表明,人的需要能天生目的,目的能推动行动,行动能优化心态。高中学生学习语文之所以出现种种消极心理,很大程度上是部分同学以为凭着十多年积累的老底够了,“我不需要学了”,假如能让他们自己发现知识上的“空洞”,产生“我想学,我要学”的心理,他们就能付诸行动。
因此,教者要善于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需求,由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离开了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效果当然不会很理想。
2、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诱人的情境。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爱好和兴趣在学习活动中是非常重要的,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者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实践中,固然我不善于创设诱人的情境,但我感到应该朝这方面努力。由于这样做,可以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激活课堂气氛。卢梭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我想,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真的能化“压力”为“魅力”,让“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学生学习语文的消极心理就可逐渐消除,而走向积极。
3、分解大目标,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俗话说,“信心是成功之舟”。自信心是人们完成任何一项工作的重要心理因素。一件很轻易完成的工作,往往只是由于缺乏足够的自信心而导致失败,这在生活中司空见惯。自信心对于高三学生更为重要。高三学生考试频繁,情绪波动大,一旦哪门学科有两次考试“滑坡”,马上就自暴自弃,这时,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改善学生作为学习者的自我概念是非常有必要的,不妨搞一些小的专题性的竞赛,如注音、改错别字、找反义成语、名句默写等,对高分获得者及时表扬和奖励,心理学探讨表明,“奖励可以提高学习效果,至少不会降低其效果”,“奖励是人的一种本能性的追求”。这样学生在阶段学习中有了收获感、成就感,尝到了学习的甜头,因此我们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亮点和进步要大胆的鼓励和表扬,这样他们对语文的兴趣和胃口就会增加。
语文教学现在面对很大挑战,需要全体语文教学工作者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提高,为弘扬民族文化做出不懈努力。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