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审美渗透

更新时间:2024-04-06 点赞:32693 浏览:15490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语文课离不开审美,审美渗透在语文课的方方面面,无论是知识的学习。内容的把握。还是情感的归结,语言的浅析都是如此。“语文课是语言的艺术”,一节语文课自始至终都应该有审美的积极介入才能产生完美的效果。
语言是语文的基本材料,语言美是语文教材的所选课文的特点之一。散文语言的流畅,小说语言的生动,诗歌语言的凝炼,议论语言的严谨,说明语言的朴实等等。体现出了各式各样的语言美。语言审美成为语文课的春草、春花、春风和春雨;朱自清先生是散文语言大师,以他的散文语言中可以源源不断地向学生提供语言财富,这一提供和接受过程,便是语言审美的过程。“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月光”和“流水”如何相似?既如“流水”又为何用一个“泻”字?美的语言需要反复揣摩,需要调动自己的原有知识再结合文章内容加以联想、想象,当学生真正有所领悟的时候,这一审美过程也就完成了,散文语言的审美如此,其他体裁的作品亦同此理。
我们说语言审美是教师引导下的审美活动,在这一活动中,假如缺少了教师的引导,学生将无所适以。很难产生审美的乐趣。所以我们夸大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积极介入,使美的语言与美的氛围、美的情绪相融合。学习本来就是一件欢快的事情,应该是美的,假如把审美搞成单调的、枯燥的、形式的,还有什么美可言?
把握作品的意境也是审美的重点之一,意境是作家在作品中创造出来的一种意味。一种氛围,意境审美可以帮助学生以作品的表层走进作品的深层。并由此获得自己的感悟,如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意境开阔,场面宏大,语言雄健,但假如仅停留在这一场景的表层,则与我们所见到的大江大河汹涌奔腾并无多大差别。要领悟作品的意境美,需引导学生走进作品中去,想象作者站在赤壁之上眼望“大江东去”、“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如何发思古之幽情,感受作者感慨今昔,由物及人,由人及我,抒发“人生如梦”的心路历程:由此再进一步感受时间流逝,世事沧桑,诗人把怀古伤今之情全部寄托于那波涛壮阔的意境之中的无可奈何。
作家创作讲究意境,语文课要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欣赏能力,不引导学生进行意境审美将很难把学生带进文学艺术殿堂。
语文教材是美的载体,每一篇课文都体现着各自不同的美的内容,有的歌咏山川,有的歌咏花草,有的歌咏伟大,有的歌咏平凡,有的歌咏善良,有的歌咏纯真,有的鞭挞奸诈,有的鞭挞落后,有的鞭挞黑暗,有的鞭挞虚荣,有的鞭挞吝啬……丰富多彩的课文内容,为我们提供了引导学生分辨真善美与假恶丑的好材料。具体到某一篇课文来说,作者到底歌颂了什么,如何歌颂的,或者揭露了什么,又是如何揭露的,则需要在课文的内容审美中完成。
课文中浓郁的思想感情,常常感染着教师。进而感染着学生。感情是文章的生命线,通过感情审美,作者的思想感情深深地印到学生的脑海中。这样语文课便自然地承担起了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的任务。“美的享受具有一种感情的、特殊的、温和的沉醉性质。”将美的思想感情传输给学生,塑造出美的心灵,这是语文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再说,要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课文中某种感情的崇高、伟大的时候,他才能在真善美的道路上再向前迈一大步。
学生良好品德的培养,离不开良好品德的教育,品德教育光靠说是实现不了的,它需要潜移默化的感情教育,情感教育的最好方式便是情感审美,能自觉分辨感情妍媸的学生才能具备良好的道德习惯和行为习惯。
审美,在语文课里无处不在,朗读需要声韵和谐美,需要轻重缓急的节奏美,需要传情达意的体现美;板书则需要形体美、连贯美、布局美;阐述需要语言的正确、精当、生动、感人;浅析需要条理、完整、全面、深刻;评价需要客观、公正、有理、有据;提问需要启发、诱导、举一反三;练习则需要求严、求新、求实、求真……这些都是美的具体体现。优秀的语文老师也都很注重这一切,一堂课既要有美的内容,又应该有美的形式。
语文课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浅析水平、概括水平、评价水平和文学鉴赏水平及写作水平,而这些都离不开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审美。审美贯串于语文教学的始终,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主旋律。
责任编辑:薛小琴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