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导艺术

更新时间:2024-04-21 点赞:3500 浏览:921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如何指导学生有效地阅读,提高阅读质量,是摆在每位初中语文教师眼前的不足。根据近几年阅读教学的尝试,本人以为,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巧妙的引导艺术能大大提高语文阅读课堂的有效性。而引导的方式多种多样,笔者仅以移情换位、咬文嚼字、品读标点、知人论世、图文并茂几方面谈一些感受。
关键词:阅读教学;引导艺术;教学有效
在新课改理念下,如何提高课堂效率,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已成为当今教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不足,更是作为一个教师应不断深入探讨的课题。我们学校牢牢围绕这一热门话题,进行了“‘38 7’,打造高效课堂”的教学对策探讨,“38”即课堂38分钟的常规教学,凸显精讲精练的教学理念;“7”即课堂7分钟的学生综合性练习,凸显当堂练习、当堂巩固的教学对策。在学校大课题的教学背景下,作为语文教师如何践行“‘38 7’,打造高效课堂”的教学对策探讨,特别是如何实现38分钟常规教学的高效呢?本人以为,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该留意运用巧妙得当的引导艺术。一个教师对于课堂的作用,宛如行军布战,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如何让学生将学习的内容透彻地领悟,关键就看教师的引导。然而,看似简单的两个字,却扎扎实实地考核教学论文着一名教师深厚的教学功底。在此,就自己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悟到的而且自觉有效的一些引导艺术,作一扼要教育论文先容。

一、引导艺术之换位移情

换位移情就是以作品中的主人公自居,根据作品的内容展开公道想象,进入情境,在具体的情境中体验作品要表达的情感。在体验中要引导学生努力专心灵去感应,使体验主体与作品主人公的间隔逐渐缩短乃至最后消失,达到“文我同一”的境界。
温庭筠《望江南》是一首体现思妇盼归主题的作品,它与现代学生的生活差距甚远,如何引导学生理解主人公内心的情感呢?我运用了换位移情的策略。首先是换位,让学生穿越时空,把自己当做是诗中的那位女主人公,然后教师再加以引导。教师提问:又是新的一天到来了,你的亲人仍然出门在外,由于路途遥远,信息不通,所以他虽无归期,却又有随时随地,忽然回家的可能。今天他也可能回家!想到这里,你马上开始精心准备,请问这时你是怎样的心情?(学生讨论明确:对新的一天布满希望。)教师再问:精心准备好,你出门来到了望江楼,这是纵目远眺的好地方,这时你远远地看到天边有一叶扁舟过来,你心中会怎么想?教师再问:船越来越近,终于来到离你很近的地方,然而船始终没有要靠岸的消息,而你怎么也看不到你要等的人。你会是怎样的心情?(学生讨论明确:遗憾失落。)教师又问:远远地又过来了一只船,驶到近前又没有你要等的人,以早上到中午再到黄昏,驶过的船儿千千万,却始终没有等到他的到来。面对即将落下的夕阳和一片浮动的江水,你有什么感想?(学生讨论明确:失望至极,沮丧万分。)在这样的教学中,我运用换位移情法,引导学生入境入情,想人之所想,念人之所念,达到了与诗人同悲同喜、融为一体的境界。

二、引导艺术之咬文嚼字

“咬文嚼字”本是个贬义词,指过分斟酌字句,不留意精神实质。但在我们语文课堂上,它是一种引导艺术,指在语文教学中,以言语形式的教学为核心,对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句子进行咀嚼、品味和感悟,在读熟读透的基础上,感受课文言语的意图感、作用感和意味感。这样的咬文嚼字,既阔别于空洞的理性浅析,也不同于僵化的知识教学。而我以为,咬文嚼字最简洁的途径就是删除和替换。①删除一些内容,然后与原文比较、揣摩、品味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这便是删除法。《秋天》一文,作者用最精粹的语言描写了三幅农家生活的画面,每小节的最后一句诗分别是“秋天栖息在农家里”“秋天游戏在渔船上”“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如何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呢?我在教学过程中,是这样设计的。提问:请大家看第一句,“秋天栖息在农家里”,能不能删去其中的“栖息”二字,为什么?(请同学反复朗读感受,前后讨论。)然后请同学用同样的策略理解另外两句,都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②用别的词句替代原文词句,再比较前后的语言表达效果的策略就是替换法。在《孔乙己》一文的教学过程中,我是这样加以引导:“‘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屋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一句中‘踱’字改为‘走’字,你以为好吗?”学生讨论交流,反复琢磨,最后他们一致以为“踱”的效果更好,由于“踱”的意思是步子慢,架子大,体现出长衫客有优于短衣帮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他们的内心有着强烈的优越感,而“走”则非常平淡,体现不出这样的内涵。

三、引导艺术之品读标点

语感的练习,不仅要关注字词句段,也要用敏锐的目光关注标点。作为书面语言有机组成部分的标点符号,它能使有形的、散碎的、有限的语言,最大限度地体现无形的、浑然的、无穷的情感,起到传达无穷之意的效果。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更加关注标点的表达作用,善于发现标点上的亮点与深意,以自身的细读体验引导学生的细读体验,使语文课堂呈现别样的出色。
以《故乡》一文中的省略号为例,作者在刻画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时各用了4处和9处的省略号,在教学过程中不妨这样引导:“虽同是省略号,但前后的传达出的信息是否一致呢?”学生在我的引导下得出结论:①刻画少年闰土的形象时所用的省略号是表示列举的省略,说明少年闰土的心中真的有无穷无尽的新鲜事,他的生活是那样的丰富多彩、无忧无虑。一个天真活泼、对未来布满希望的小英雄的形象跃然纸上。②刻画中年闰土的形象时所用的省略号是表示说话吞吞吐吐、断断续续。他命运悲惨、生活贫困但又痛苦难言。他的思想完全受到封建等级观念的束缚,他对生活完全失去了信心,真的成为了一个迟疑麻痹的木偶人。标点是有“意”的,它所表达的“意”,相对于语言文字往往是抽象模糊的。但只要引导学生去静静地思索、咀嚼,便能真正读出它的魅力和神韵。

四、引导艺术之知人论世

很多文章,尤其是现实性较强的散文、小说、诗歌、戏剧等,其思想内容牢牢和时代相联系,不交代背景就难以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而假如在教学时有意识地予以提示,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就水到渠成了。
《紫藤萝瀑布》是一篇写景散文,写的是作者重见紫藤萝盛开,而引发的是对生命的感慨。作者宗璞一向重在对客观景物作精细、真切的描摹,同时作为一名女性作家在创作中也体现出情感表达特有的细腻与蕴藉。如:“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焦虑和悲痛,那是关于生死谜、手足情的。”再如:“花和人都会碰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些句子,对于刚以小学升入初中的学生来说,理解上有着难度那是显而易见的,于是在教学时本人想到利用宗璞创作背景来引导:作者当时是怎样的处境?本文又是在怎样的时代背景下创作完成的?利用多媒体显示:“这篇文章写于1982年5月,当时作者的小弟身患绝症,作者非常悲痛(1982年10月小弟病逝),徘徊于庭院中,见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睹物释怀,由花儿自衰到盛,感悟到生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于是写成此文。1966年至1976年,是十年浩劫的时期。宗璞一家受到迫害,‘焦虑和悲痛’‘一直压在’作者的心上。粉碎‘’,拨乱反正,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神州大地重又勃发生机,欣欣向荣。联系这样的历史背景,就会明白,紫藤萝的命运,以花儿稀落到毁掉,到如今繁花似锦,正是十几年来整个国家命运的写照和象征。”
学生在课文本身和教师提供的相关材料的印证下,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纷纷谈出了自己的看法。正是教师在教学中采用知人论世的引导艺术,启发了学生的多向度思维,使学生对课文的解读独到而且精准。

五、引导艺术之图文并茂

图文并茂的教学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思想的教学思想,它是指教师教学过程中将抽象的教学内容用简明扼要的图形、文字、符号或图像等体现、展示出来,突出重点难点,以便直观形象、完整系统地帮助学生理解与掌握教材知识的一种教学策略。图文并茂直观形象,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适当地采用这种引导艺术,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王湾《次北固山下》有一句诗很有名,“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以以往的教学实践来看,这句诗中的“生”字学生在默写时很轻易写错别字,写成“升”,怎样才能让学生理解这个词的意思并记住它的写法呢?我在上课时就采用了图示法引导:出示地平线,太阳以地平线下到地平线上,此谓“生”,意为“出现”;太阳以地平线开始往上移动,此谓“升”,意为“上升”。经过这样的引导,学生对“生”有了直观印象,真正理解了它的含义,自然也不会再写错别字了。再如文言文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去”的古今异义我也采用了这种图示法。“去”古义是“离开”,今义是“前往”,我以某地为例,用两个方向相反的箭头表示“去”在古今汉语中的不同含义,学生对此有了深刻理解。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的引导,犹如牧童牵牛、向导引路。也只有相机行事、因势利导、循循善诱者才能驾驭课堂,启发学生,使教学达到理想的境界,真正实现初中语文阅读课堂的有效性。因此,不断探讨和创造巧妙的“引导艺术”,应成为每位语文教育者追求的教学技艺教学论文之一。
参考文献:
[1]石义堂.初中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社,2007.
[2]张良田.初中语文教学对策[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上虞市丰惠镇中学)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