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

更新时间:2024-03-25 点赞:4055 浏览:952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语文教学提出的阶段目标中明确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
中国的古诗文绵延了几千年,保存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学生通过阅读经典文言文,将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与渐染。中学语文古诗文教学应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本文就古诗文中传统文化教学的有关不足谈谈粗浅的熟悉,以供大家一哂。

一、古诗文教学为什么要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1.什么是传统文化

所谓传统文化,简单地说就是世代相传的文化。它具有传承性、连续性、进展性的特点。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深厚丰富,对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起到了深刻的影响。如北宋时期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那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襟和人格与现代的爱国主义精神、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实际上是一脉相承的。孟子所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真正的大丈夫的品格,以古到今,中华民族很多仁人志士都在追求这种人格的最高境界。这种宝贵的品格和思想遗产,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中华民族的历史和现实证实,中国事四大文明古国之

一、传统文化的深厚丰富是地球上绝大多数国家所无可比拟的。

2.传统文化具有活力与朝气

中国传统文化能够历经数千年不衰,不仅在本日之中国继续发挥其作用,甚至伴随着现代文明进步的步伐昂首走出国门,受到不少国家、民族的青睐,这其中自有其活力所在,朝气所在。这种活力与朝气,不仅仅由于中国事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还由于传统文化本身有其公道性、进步性,有经得起历史考核教学论文的地方,更有其能够为人们的情感和理智所接受的东西。如:儒家代表人孔子、孟子都讲“仁爱”“仁政”,反对残民、害民,提出统治者要“乐民之乐、忧民之忧”,这种民本思想,不管什么社会、什么时代,应该说都有其公道性和进步性。孔子还主张重视学习,尊师重道,提出“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因材施教”等,这些教育思想今天仍有鉴戒作用。古时候,我国为“礼义之邦”,历来被周边及海外国家推崇。至今儒家礼节文化对日本、东南亚的影响至深。《孙子兵法》成了美国西点军校教科书,为学员所必读,中国传统文化引起了世界范围的关注与重视。另外,天文、历法、气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了突出位置,均对世界作出了相应的贡献。
⒊初中语文古诗文教材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
初中语文教材中蕴含的传统文化是非常丰富的,诗、词、文、赋、小说、戏曲等各种文学样式中都有。其中包括道德文化、礼节文化、风俗文化、审美文化、建筑文化、音乐文化、工艺文化等,以大的方面可以分为以下四类:
一是古代政治文化。注重“仁义道德”的儒家文化:《论语》的“以仁治国,以德修身”历来为“治国齐家”的信条。“半部《论语》可以治天下”的说法由来已久,《孟子》的“民贵君轻”“舍生取义”更是古来明君贤士所遵循的道德标准。显示高尚人格、抒发爱国情怀:如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体现了作者“义士暮年,壮心不已”,想为国家戌守边疆。纳谏,用贤及取信于民的为君之道:如《出师表》中诸葛亮的主要思想是广开言路,勇于纳谏,远佞近贤。《曹刿论战》反映了进谏与纳谏的不足。《马说》则集中说明识别贤才的重要。忠君、爱民、清正、廉洁、勤俭的为官之道:如《岳阳楼记》提倡忠君爱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揭露统治阶级的消极腐败、社会阴暗面:如《石壕吏》写出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王磐的《朝天子·咏喇叭》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揭露了宦官对社会、对军民的严重危害。
二是古代运用型文化。医药文化:如《扁鹊见蔡桓公》中神医扁鹊在观察、判定疾病方面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捕蛇者说》中也包含着中医学知识,告诉人们毒蛇的药用价值和治病功能。科技文化:如《两小儿辨日》向人们提出了对自然知识的探究不足。《核舟记》展示了古代的微雕艺术。军事文化:如《曹刿论战》《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涉及到战争的基本不足。即人心向背与战争胜负的联系。《陈涉世家》也涉及到了军事活动中如何运用政治对策的不足。
三是古代心理型文化。隐士文化:刘禹锡的《陋室铭》、周敦颐的《爱莲说》都体现了一种淡泊名利的高雅之情。《归园田居》(其三)反映了陶渊明的隐士情趣。古代酒文化:如《送元二使安西》体现了酒与饯行送别。[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和《醉翁亭记》体现了酒与遣兴抒怀。孟浩然的《过故人庄》体现了酒与隐士情怀。
四是古代观赏型文化。古代的民间文学、民间艺术文化:如《木兰诗》具有浓郁的民歌气味,格调欢快、奔放。《口技》讲的是一种民间表演艺术,凭一张嘴模仿各种声音。写景记游,展示美好风光的:如《岳阳楼记》《满井游记》《三峡》等。
当然,教材中的古诗文蕴含的传统文化还远不止此,我们语文教师应以新的视角去熟悉、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用恰当的方式传递给学生。

二、怎样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语文教师除了在日常生活中讲授一些传统文化知识外,主要是结合阅读教学,有的放矢地传播优秀的传统文化。笔者以为,可以以以下四个方面来进行:
⒈学习基础知识,先容传统文化
语文教材汇集着人类文化中种种最基本的知识。文言文教学的第一步工作就是弄清字词含义。而往往一个汉字本身就包含着某种文化知识,如“仁”字,由一个“亻”和一个“二”组成,说明“仁”指人与人之间的亲密无间。“美”字,上为“羊”,下为“大”,说明古代人以“羊大为美”。教师如能讲清这些,学生不仅了解了文言字词的作用,同时也了解了古代的文化知识。单个的汉字尚能包含如此深邃的文化内容,一篇文章所反映的文化现象就更为完整、更加系统了。如:通过学习《口技》学生可了解中国自古至今的一种重要民间表演艺术。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是古代七言律师的典范。《三国演义》中的《杨修之死》,《儒林外史》中的《范进中举》这些选录的作品代表了我国古典小说的最高成就。

2.弄清时代背景,了解传统文化

中国有着深厚丰富的传统文化,但这种文化毕竟产生在封建时代,不可避免地印记着封建时代的痕迹,这就需要我们用正确的态度,用历史的眼光去浅析、熟悉它,既不能盲目地全盘肯定,也不能过激地扫地出门,一古脑儿地放进西方文化。任何全盘肯定和一概排斥的态度都是有害的。教师在讲授文言文时,必须牢牢把握好时代背景,隐士文化在当时被很多不得志的高士所崇尚,主要理由在于当时奸臣当道,君侧不清;桃园三结义“不求同日生,只求同日死”的义气及关公历来被尚武之人膜拜,甚或被历代天子追封,都深深烙印了当时政治、民意需要的痕迹,这种义气只是江湖的义气,现代人交际中置法律、法规于不顾而只讲义气的作法是行不通的,于己于人都是有害的。但讲信用又是人际交往中不可缺少的

3.深入浅析课文,挖掘传统文化

中学语文文言文教材不是专门的思想品德教育的教材,编者不可能以思想品德教育的角度去选择、配置课文,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用的目光,由表及里,作艰苦细致地发掘工作,在浅析课文时挖掘传统美德。
如曹操的《观沧海》是一首抒怀言志之作,看起来似是写景,实则是在景物描写中寄寓着诗人的雄心壮志,诗中“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四句,可以说是一个胸怀大志的政治家心胸、气魄的形象描绘,是其奋发进取精神的生动体现。
《孟子》中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两章,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儒家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孟子看来,“道”的价值是无法估量的,得到道义,就可以得天下人之心;失去道义,就会失去天下人之心。后一章讲人要有忧患意识,一味追求享受安乐,就会使人萎靡死亡。这实际上告诉人们应该怎样生活,怎样对待人生。

4.结合现实生活,弘扬传统文化

我们语文教师假如能够把古代与当今、传统与现实、书本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那么学生一定感受很深,自然就可以受到熏陶和教育了。
如现在的学生大部分生活优裕、安定,又受到父母亲的溺爱,因而日子过得无忧无虑,很难有什么忧患意识,更难有忧国忧民的襟怀。为了转变这种情况教学论文,教师可通过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向学生讲解什么是忧患意识。
当然,在文言文教学中进行文化传统的教育,对语文教师也提出了高要求,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博学多才,寓育于教。同时,对传统文化要进行科学的浅析,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更多地发现美、感受美、传播美!
(责任编辑:郭呈祥)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