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苏教版教材与人教版教材比较下高中语文审美教学对策

更新时间:2024-03-11 点赞:15865 浏览:6284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语文审美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狠抓智育为主要目的地学科教学的条件下,施以审美的催化与灌注,把讲解与欣赏、进展智力与陶冶性灵、知识汲纳与美感享受有机地统一起来,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身心得到愉悦,情操得到陶冶,以而提高发现美、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基于苏教版教材与人教版教材的比较下高中语文审美教学对策,发挥了语文教材审美的特点,更有助于我们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更好地实施审美教育,培养崇高的语文素养,推进学生素质的全面进展。
关键词:苏教版教材;人教版教材;高中语文;审美教学

一、语文审美化教学内涵

语文审美化教学,也可称为语文艺术化教学。语文审美化教学突破了那种只注重知识传授的教学策略,体现出教学规律和审美规律的高度融合,是美学原理在语文教学中的具体的运用。高中语文审美化教学是一种经过美学加工的,按照一定时代的审美意识,充分挖掘施教媒介的审美因素,向受教育者施加审美影响,开启他们内在情智的一种最优化的教学。

二、苏教版教材与人教版教材的比较

高中语文人教版教材所追求的审美化教学理念由于“应试教育的催化,高考分数的压力,语文教育曾一度追求科学化、客观化、确定性、抽象性的目标,在自觉或不自觉的滑向自然科学过程中,醉心于数量化和标准化,简单的把对付物理世界的不足策略移植到精神世界中来”。人教版教材把本应是最具有人文内涵,布满人性之美和生活情趣的语文教学变成了割裂开来的支离破碎的知识传授和枯燥无味的机械重复的应试练习,扼杀学生的革新教学论文意识。
苏教版教材以“知识与能力”、“过程与策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提出了课程设计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包括积累、综合感受、鉴赏思索、领悟运用、拓展发现、革新教学论文五个方面,其中“感受、鉴赏”方面对学生审美能力的要求是“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进展想象力和审美力具有良好的现代汉语语感,努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这些阐述都为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提供了论述依据和方向性的指引。
两套教科书都在努力实现与课程目标的对应。
在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上,人教版显得较为突出。学习策略非常细化,且均匀编排到每个单元。人教版呈现的学习方式丰富多样见人教版评介,既倡导自主、合作、探究这三种新的学习方式,同时又继续传统中好的学习方式。比如读写结合,仿写,诵读积累,知人论世法等。
在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方面,苏教版较为突出。其选文内容与时代联系最为紧密,能关注社会现象,回答当今社会的某些重要不足。知识与技能很好的细化并散点均匀分布在单元选文中。选文与这些知识目标相当契合,这是苏教版教科书编排最精当之处。
整部教科书知识呈现清楚,有层次感。在知识观的把握上,苏教版把握得较得当,对于表达方式、文学样式、文学流派、体现手法等知识在教科书中都有明显的渗透,课文示范,相关练习设计,把握了“了解”的标准。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方面,苏教版是比较突出的。选文虽多,但是编者设置一个单元满足对此有兴趣的同学学习,符合不同兴趣、不同层次的学生进展要求。这种弹性课程结构给学生更多的知识与能力的进展空间,同时也培养学生的个性进展。

三、基于苏教版教材与人教版教材的比较下高中语文审美教学对策

(一)引导感知,建构形象

(1)是“美读”感知。高中学生由于各种知识的进一步丰富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不断增强,对美的理解大大加深,审美鉴赏能力也在不断提高,逐步接近成人的水平。高中学生的审美情感是强烈的,在阅读艺术作品时,动情处往往被感动得热泪盈眶,出色处往往会拍案叫绝,对崇高的形象虔诚地崇拜,对喜欢的作品爱不释手,对丑恶的现象恨之入骨。艺术作品的教育功能和艺术魅力,首先在于艺术能向人们提供审美享受,使审美享受成为艺术作品以思想上、情感上和道德上向人们进行教育的有力手段。在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师要充分挖掘艺术作品的熟悉功能和教育功能,善于调动学生的情绪,使他们产生感情上的愉悦和精神上的沉醉,激起他们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按照美的规律转变生活的愿望以及对丑恶现象的憎恶。让学生身处课文特定情景中,调动自己的联想、想象及情感,如闻其声,如嗅其味,通过自己的情感体验,产生对审美对象肯定或否定的审美态度及评价,在心理上产生感受,在情感上产生“移情”和共鸣,在性情上得到陶冶,以而产生愉悦感,释放出学生某方面被压抑的情感,让学生享受到一种思想世界的自由,以心里头说出一个“美”字来。老师是引路人,只指明这个地方有什么样的东西,怎么欣赏、评价,主动权在学生手里,授课宜用点拨式、讨论式,切忌以老师的感受代替学生的感受。在这个时候,人的知觉、熟悉、愉悦、领悟等功能得到充分的利用,产生一种混合功效,审美活动有一个跃动式的进展。
(2)是咀嚼语言。课文的语言表面上是静止的,它需要审美主体透过文字的表层,去挖掘,去探寻潜藏在字里行间背后深层意蕴。

(二)激发情感,达成共鸣

情感是审美心理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审美的动力,又是审美的体验、效应。没有情感的推动,审美无法进行,只有依靠情感,学生和课文才会产生相契的“共振”效应。教师要用自己体验到的课文中人物的欢快与痛苦去感染学生的欢快与痛苦。可以说没有教师动情地教,就没有学生动情地学。那么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创设情境,渲染氛围。心由境造。因此教师适时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审美情境,将课文中描述的客观场景,通过声像的巧妙组合再现于学生的眼前,让学生看得清楚,听得真切,声像的组合,使学生的兴趣盎然,学生沉睡的情感也得以复活。教《祝福》时,特意安排学生观看影片《祝福》,直观地展示祥林嫂悲惨遭遇的画面,让学生形成对主人公的感性熟悉。直观的图像能让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历其事。

(三)积极想象,填补空缺

作品的不确定性和空缺越多,给读者留下的思索余地和想象空间愈大,便愈能激起读者介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阅读活动也才能成为真正的审美享受。想象是审美的翅膀。现代科学表明,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不可能完全包笼在语言思维的范围之内。人的精神活动,大于人的语言活动。除语言思维之外,还有着非语言的思维方式。课文固然也以语言为艺术的媒介,但课文所产生的美的张力却刺激了人的非语言的思维活动。课文的想象美,体现为课文的审美创造与欣赏活动,特别注重想象的作用。而想象又分为知觉想象和创造性想象二种。知觉想象即是对作品神韵、余味的品尝。而创造性想象则包括了对人、事、物以及故事情节的连接、融合、移植、推测、虚构等能力。课文的想象美,就在于激发学生对蕴含于课文中的神韵、余味的体验和感知。使学生能品尝到“弦外之音”、“象外之旨”、“话外之话”的美感。

(四)启发思索,达到理解

文学受到社会道德的制约和影响。课文在描写社会生活的同时,总是遵循着一定的道德思想和规范,体现着对生活的评价和看法,传播着一定的社会道德意识。社会生活中的人和事本身就蕴含着一定的价值观念,而作家在体现它们的同时也会做出种种的道德评判,表明一定的倾向。夸大文学的道德教化作用一直是我国文学的传统。因而,无论我国文学在创作上还是在作为语文教材的选择上,都十分重视作品的道德意蕴。课文的道德意蕴体现在作品所体现的道德倾向上。如冯梦龙的《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人格、尊严、知己、情感等等在金钱眼前的失落;《红楼梦》中宝黛爱情的反封建礼教意蕴。课文还对公道的、进步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进行肯定和赞扬,如勤以养俭,乐于助人的精神,“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品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以文化形态的角度看,课文的道德意蕴已经超越了一定阶级的政治观念和倾向,进入一种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思索。正因如此,课文中体现的道德意蕴更不是抽象和空洞的说教,而是体现在世俗常情之中。
四、结论
语文教材中蕴涵着大量的美的因素。所以就要求我们教学时,教师要能引导学生带着一定的感彩,对美的内容进行必要的鉴赏,揭示其内在的美。这样,就能使那些索然无味的论述和枯燥的概念符号,变成吸引人,令人赞美神往的跳动的旋律。学生就不会因学习枯燥无味而造成精神负担和苦闷,而会因无穷的兴味和乐趣而乐于学习。
参考文献
[1]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学王培金语文教学与探讨2007/23
[2]新课标下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能力培养探微刘芸科技信息2006/03
[3]浅论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杨立勇现代语文(教学探讨版)2006/09
[4]“苏教版”与“人教版”语文教材之比较.张新洲.语文教学与探讨2007/17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