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

更新时间:2024-02-11 点赞:4969 浏览:1754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审美教育简称美育,它是运用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等手段,使受教育者在对自然、社会和艺术的鉴赏过程中,通过情感活动的体验、选择、判定,达到对美的肯定、摄取和对丑的否定、摒弃,使情感得到净化,道德得到陶冶,精神得到升华的一种教育方式。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美育,就没有任何教育。”而语文教学和美育是不可分离的。所以说,培养正确的审美观点,健康的思想情感和高尚的艺术趣味,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审美情趣,既是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开始,也是语文教育的重要任务。我们应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去发现美、感悟美、创造美,使语文教学具有美学风范,使学生真正地喜爱语文,以而逐步形成钟情于美的心理品质。
【关键词】审美教育语文教育心理品质

一、培养学生的语文审美兴趣

我国最早的教育家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也说过:“追求优异的成绩……不但同我们教什么有联系,而且同我们怎样教和怎样引起学生的兴趣有联系。”心理学探讨表明,兴趣是人对事物的一种向往、迷恋、积极探讨追求的心理倾向。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学习的情感动力,是求知欲的源泉。它是学生学习的内动力。能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产生心理上的爱好和追求,是学生学习活动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也是学生学好语文课的入门向导。作为语文教师,应不失时机的点燃学生的兴趣之火,变学生被动、消极的“要我学”为热情生动的“我要学”,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导入
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审美兴趣,首先应捉住导入课文的环节,如能迅速吸引学生的留意力,把学习形式的统一性与新奇性相结合,就能诱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果。导入课文有很多策略,如插图导入、对联导入、谜语导入、故事导入、影视导入、歌曲导入、设制悬念导入等,不管哪种策略,只要能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就行。
(二)设疑
课堂设疑是开启学生心智、激发学习动力的一种有效策略。“疑”设得好、设得精、设得巧、设到点子上,就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一些平时不善发言的学生,他们不是不会发言,而是未被老师拨动心弦。只要将“疑”设到学生的“兴奋点”上,他们便不能不发,求异、革新教学论文的思维火花,也会随之迸发。

二、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审美情绪

(一)挖掘文章的感情因素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作为教者应该深刻挖掘教材中的感情因素,把作者寄托的感情化为自己的真实情感,然后去叩击学生的心扉。在正确理解课文内容,讲清字词句章的基础上,传达好作品蕴含的丰富情感,一词一句都会牵动学生情绪,引起共鸣,使学生得到一种美的享受。

(二)利用声音、图像,创设情境,引领学生走进美的世界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讲的话带有审美色彩,这是一把最精致的钥匙。它不仅开发情绪记忆,而且深入到大脑最隐蔽的角落。”语言是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的载体,在教学中,教师的语言和教学效果密切相关。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的语言是最主要的形象化的教学手段,它能创造性地再现作品的诗情画意和艺术风格。文章是客观事物在作者头脑中反映的产物,作者首先接触到的是客观事物,经过头脑的思索想象,最后采取恰当的语言形式表达出来,其创作过程是:观事物→作者思索想象→语言形式。而我们的教学过程,则与作者写文章的过程相反,我们的审美过程是,语言形式→通过思索想象→再现客观事物。由此可见,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凭借语言的媒体,诱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具体地说,应以文章的语言入手,将作品的叙述描写直接诉诸学生的视觉、听觉,诱发学生的心理话动,启发学生借助于过去的生活积累去感受,去体验,去联想,去想象,以而再现语言文学所描写的事物的形象,进行形象的再创造,使学生走进作品所设置的情境中,感受意蕴美,激发学生的审美情绪。
比如元代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