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数学课新课程理念下如何上“活”初中数学课

更新时间:2024-03-28 点赞:6711 浏览:1993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一、引言
数学是初中阶段的一门必修课程,也是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重要学科.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初中数学教师要想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就要摒弃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在“活”字上做足文章.从课堂导入到讲解,从课堂设疑到解析,从实践活动到总结等各个环节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将课堂真正的还给学生,鼓励他们通过自主学习、小组探究、师生交流等途径经历知识的生成过程,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灵活引入,增强课堂教学吸引力

众所周知,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对于数学学科而言,由于其本身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逻辑性,因而很多学生会在内心产生一定的厌学情绪.这时,灵活多样的课堂导入方式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数学求知,而且也会将原本枯燥乏味的课堂变得妙趣横生.
例如,在讲解“平方差公式”时,教师可以充分运用数学史、有关数学家的趣闻趣事、自我改编数学故事等方式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我是以如下故事进行引入:从前,有一个狡猾的庄园主,把一块边长为a米的正方形土地租给了张老汉种植.第二年,他对张老汉说:“我把土地的横向减少5米,纵向增加5米,继续租给你,租金不变,你也不吃亏,你看如何?”张老汉简单考虑了一下,觉得和从前一样,就满口答应下来.等他回到家和邻居们一讲,大家说他吃了亏.请问张老汉是否真的吃亏?这样的故事新鲜有趣,比开门见山地讲解公式更具吸引力.
又如,在讲解“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不妨运用“悬念诱发”法.教师可先出示3x2-x-4=0,让学生用普遍方法对两根之和进行求解,然后教师“故弄玄虚”地说:“其实求解两根之和特简单,老师只需两秒即可得出结果,大家信不信?”这样的悬念会出乎学生的意料,造成学生心理上的焦虑、渴望与兴奋,达到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学效果.

三、灵活教学,培养学生思维发散性

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学的过程不仅是知识传授的过程,更是师生沟通与交流的过程.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教师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素养,更要具备高超的教学艺术,能够轻松自如地掌控课堂,根据学生动态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培养思维的严谨性与发散性.
例如,在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方面,教师就可以通过多种手段进行灵活教学.提倡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供学生进行思考与探究等.
【例】 如图所示,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BE平分∠ABC交AD于点E,DF平分∠ADC交BC于点F.
(1)求证:△ABE≌△CDF;
(2)若BD⊥EF,则判断四边形EBFD是什么特殊四边形,请证明你的结论.
(1)证明:∵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A=∠C,AB=CD,∠ABC=∠ADC.
∵BE平分∠ABC,DF平分∠ADC,
∴∠ABE=∠CDF.∴△ABE≌△CDF(ASA).
(2)解:四边形EBFD是菱形.证明如下.
由△ABE≌△CDF,得AE=CF.
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AD∥BC,AD=BC,
∴DE∥BF,DE=BF,
∴四边形EBFD是平行四边形.
又∵BD⊥EF,所以平行四边形EBFD是菱形.
点拨:这种问题属于开放型问题,解答此类问题的技巧是先假设结论的某一方面存在,然后在这个假设下进行演绎推理,若推出矛盾即可否定假设;若推出合理结论,则可肯定假设.这类型题目要求学生要充分利用条件进行大胆而合理的结论猜想,而后给出证明,主要考查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所学基本知识的应用能力.
又如,在探究数形结合规律时,教师可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动态直观地演示知识生成过程.借助几何画板测出已知点到直线上任何一点的距离,直观观察得出垂线段最短的结论;用Excel可以进行实验数据统计、画统计图等,这样既节省了教学时间又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四、灵活实践,发展学生数学空间感

《中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和记忆;提倡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给学生创造一些实践的机会,鼓励学生自行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数学空间感.
例如,在讲解有关视图与投影的知识时,教师就应倡导“学中做”、“做中学”.可结合教材、课件、实物、学具开展教学.不仅要让学生了解三视图的形成过程,还要让学生总结三视图的长、宽、高的对应规律.借助手电筒(模拟平行光)、硬卡纸(模拟光屏)、粉笔盒、牙膏盒、乒乓球、茶叶罐等实物让学生进行实践.
通过自主实践与小组交流,让学生尝试得出以下结论:画一个物体的三视图时,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所画的位置各不同,且要符合如下规律:主俯长对正,主左高平齐,左俯宽相等.
重视实践的数学课堂,“数学知识”的总量肯定比以往要减少.要经历探索,意味着学生要面临更多困惑、挫折,甚至失败.学生也可能在某个问题上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后,没有得到理想的结果.但这些恰恰是学生生存、成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学生收获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本身,而且还锻炼了实践能力,在收获了自己得出结论的“惊喜”的同时发展了数学的空间感,将其亲身经历的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应用,这为他们探究数学规律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手段.

五、灵活交流,提升学生数学归纳能力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认为交流仅仅限于课堂之上的师生交流、生生交流.而事实上,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课堂交流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传统的师生交流、生生交流有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连续性,对一些数学概念、公式、法则、规律的理解大有裨益.而借助于多媒体CAI、即时交流软件、BBS、群等方式进行交流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同时是促进知识牢固记忆的比较好的方法.
例如,在讲解“轴对称图形的性质”一课时,教师可借助多媒体CAI向学生呈现大量的具有轴对称特点的中国古代建筑图片、生活用品图片,引导学生与多媒体进行交流,在不经过教师提示的前提下,尝试归纳轴对称图形有什么共同特征.
又如,在讲解完某些章节进行复习时,教师也可鼓励大家访问一些数学学习网站,如,好好学习网(.cn).试图用一些口诀、儿歌等形式来帮助记忆数学规律或知识点.如,在讲解完因式分解后,有的学生就通过浏览网站得出了规律:因式分解,一提(公因式)二套(公式)三分组,细看几项不离谱,两项只用平方差,三项十字相乘法,阵法熟练不马虎,四项仔细看清楚,若有三个平方数(项),就用一三来分组,否则二二去分组,五项、六项更多项,二三、三三试分组,以上若都行不通,拆项、添项看清楚.最后再通过或M源于:毕业总结范文www.618jyw.com
SN与校内外的同学进行分享和交流.这样的交流方式新鲜有趣,既有学生知识内化(浏览网页)的过程,也有知识提升(用此规律解题,与他们进行交流)的过程.
六、结语
在新课标下,教师要以开放的教学理念,抓住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的特点,运用较为新奇的教学手段增强数学课堂的趣味性,要在“活”字上下工夫.
(责任编辑 黄桂坚)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