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于教学质量从高职教育教学质量内涵为核心构建评价系统

更新时间:2024-02-27 点赞:18434 浏览:7484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评价体系的构建,取决于评价主体与评价对象。教育部关于高职专业质量评价等级标准及内涵的设定,是国家教育部对各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评价。要提高高职专业教育教学质量,应当对教学质量内涵进行重新界定,围绕教学质量内涵构建一套评价体系。
【关键词】教学质量;高职教育;评价体系
教育教学质量是高等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如何稳定和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真正落实教学工作在学校各项工作中的中心地位,是高职高专教育教学管理和改革的重点课题之一。从国家、学校教学管理的角度,构建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取得了不少成果,比如由北京联合大学鲍洁副研究员主持的课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浙江工业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李海宗的研究论文“高等职业教育产出质量保障机制研究”、王前新等编著的《高职教育教学质量构建机制与保障体系》等,都在研究建立有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观和质量标准,分析高职教育教学过程,主力找出质量保障的关键要素,形成质量保障的要素体系、监控机制,探索与之相适应的质量保障体系建立原则和质量评价原则和方法,以及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但是从专业的角度进行评价体系构建,研究较少。

一、高职教育教学质量内涵

质量,《辞海》的解释是“产品或工作的优劣程度”。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在ISO9000/2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中,对质量的界定是“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从这两个定义中可以看出,质量的评价主体是是潜在的消费者,评价的对象是“产品或工作”,评价的标准是“优劣程度”或“满足要求的程度”。教学质量相较于一般产品质量不同之处在于,学生即是学校的产品,又是学校的消费者。因此,教学质量的内涵定义为“学生成才”的话,包括了两重含义:一是学生自身希望成才的目标达成;二是社会希望学生成才的目标达成。
其中有学者认为,高职教育质量“一是满足学生个人需求的程度;二是满足经济社会需求的程度。只要满足了经济社会和学生个人的双重需求,即是体现了高职教育教学的质量内涵”。这一观点提出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由学生个人价值的实现与社会价值的实现相结合,对于构建专业评价标准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对于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有何区别,没有明确界定。
那么什么是高职教育质量?这是高职专业要构建评价体系时,必须探讨的问题。尽管理论界对高职教育质量概念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由于其在我国发展历程较短,对什么是高职教育质量,仍没有一个权威性的界定。弄清楚高等职业教育与高等普通教育的区别何在,归纳出高职教育的特色,才能明确界定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内涵。
高职教育总的质量标准是造就合格的劳动者,增强个体人的生存能力及谋生手段,高职院校要通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等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教学质量的检验标准不是考试分数而是实践操作,应主要通过生产性的实际操作或真实劳动成果而不仅仅是卷面成绩来判定学生是否达标。要达到德能兼备的劳动者,应建立起活泼、有效、激励、促成、惩戒的质量监控体系。

二、评价体系的构建

台湾龙华科技大学关于学生成才,形成了一个公式,即C=(K+S)A。C代表竞争力,K代表知识,S代表技能,A代表态度,意为学生的竞争力是知识加技能的A次方。强调态度在学生成才的重要作用。
根据上述高职教育教学质量内涵的分析,学生个体价值的实现,包括三方面:一是德,即学生的素养,相当于A;二是智,即学生知识面,相当于K;三是能,即学生的技能与能力,相当于S。专业教育要满足学生这三方面的需求,才能达到教学质量。而学生的社会价值,要求学生的德、智、能不仅为学生自身所需要,还必须为社会所需。二者交集之下,高职教育教学质量内涵应当为:职业素养、职业知识与职业技能。
其中职业知识与职业技能之和大于等于0,小于等于10;职业素养大于等于0,小于等于2。其中职业知识包括公共基础知识部分(如法律基础等)与专业理论知识,职业技能包括基础技能(如计算机操作,应用文写作等)和专业技能。知识与技能的分配比例由任课教师事先确定。职业素养部分根据教学方式,按团队合作、纪律性、服从性、积极性、主动性等要素进行赋分。
从专业角度来评价,就要评价是否有执行这一评价体系的配套制度与环境。
(1)职业素养:是否有明确的评价目标和评价标准;是否具备可教学性;能否客观评价等。
(2)职业知识:是否与职业密切相关;是否满足工作所需要;是否具备可持续发展性等。
(3)职业能力:是否具备相应师资;是否具备相应的教学条件(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践条件);是否为职业核心能力等。

三、构建专业评价体系的努力方向

为达成高职教育教学质量,必须建构政、企、行、校、系、专业、学生、家长多方位评价体系。从专业的角度构建评价体系,是为了使专业教研室更加明确专业教育的指向性目标,结合专业特点,打造专业特色。然而,以专业为单位构建评价体系,需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行业、企业参与

目前中国严重缺乏行业、企业参与高职教育的约束与激励机制。因此在确定专业教育中的职业素养、职业知识与职业能力时,往往会因为缺少行业、企业的参与,产生与现实脱节的现象。在评价上,也因为缺少行业、企业的参与,难以真正实行第三方评价。

2.指标的客观性与权威性

专业评价是根据专业特点来设立的,但是专业评价体系的构建是不是某一校某一专业自设的,评价指标要具有客观性和权威性,就必须由国家高职教育部门出面组织,并留出一定的空间给各校各专业自主选择。

3.学生的参与性

针对社会、用人单位而言,学生是高职教育的产品,针对学生而言,教育服务是我们的产品。学生既是受教育者,又是消费者,决定高职专业教学质量的评价,必须有一套客观、公正的学生评价制度来保证学生的参与。
高等职业教育即是高等教育,强调学生的理论素养,又是职业教育,强调学生的工作技能。学生既是受教育者,是输送到社会、企业的产品,要满足社会、企业的用人需求;学生又是消费者,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是为了实摘自:学术论文网www.618jyw.com
现自己的需求。这些特殊性,从国家、学校等宏观层面进行评价时,往往难以兼顾,只有在专业层面上,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才能兼顾。
参考文献:
陈玉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张举.关于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监督、考核体系与评价机制的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4).
[3]彭晓云.高职院校二级管理体制下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机制研究[J].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2).
[4]陈建湘.构建面向21世纪的高职高专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研究与实践成果
[5]黄斌.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内涵及其提升路径探究[J].教育与职业,2008(12).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