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于初中数学关于理由设疑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

更新时间:2024-02-13 点赞:25672 浏览:11144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源于:免费毕业论文www.618jyw.com
新课程标准下,要求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更要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而问题意识的培养能促进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宋代教育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需教其有疑;有疑者无疑,至此方是大进。”疑即问题,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疑是思维的开端,是创新的基础,是产生求知欲和兴趣的源泉。因此,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设计合理巧妙的问题,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质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这对落实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至关重要。笔者根据多年以来的教学经验,结合实际,就初中数学课堂教学问题设疑谈谈几点体会:

一、利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设疑

“数学即生活”,数学来源于生活,是在解决生活和生产实际问题中产生的,是为生活服务的,生活中许多事物现象与数学密切相关。因此,数学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开始,恰当地选用贴近生活实际的问题,创设情境,启发学生把生活中的现象与问题和数学知识紧密联系起来,用数学知识对其解释和解决,使学生认识到平时学的数学知识可以用来帮助解决实际问题,觉得学习数学有很多好处,从而激发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二次函数”这一章第一节《二次函数所描述的关系》时,可设疑:要用40米的铁栏杆,一面靠墙,围成一个矩形花圃,怎样才能是花圃的面积最大(如图)?本来二次函数内容较为抽象,通过这个问题来设疑,将二次函数的极值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调动了其学习积极性,学生主动地进行探究性学习。

二、利用多媒体网络等创设情境设疑

多媒体教学资源有丰富的图片、声音、动画等生动形象的情境,能从多渠道、多方位向学生展示动态的几何图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引领学生在数学知识海洋中畅游,其教学效果是传统课堂教学无法比拟的。
例如“黄金分割”这一节,教材上仅给出五角星和巴台农神庙的图片,资料偏少。我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现实生活和艺术运用黄金分割的图片,在美的享受中提出问题:1.为什么许多国家的国旗上都有五角星图案?2.芭蕾舞演员跳舞时为什么要踮起脚尖?3.舞台报幕员为什么不站在舞台的而是站在舞台两侧?等等。通过多媒体来设疑,让学生体会到黄金分割在建筑艺术、视觉上的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

三、利用数学实验进行设疑

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为此,凡是能够进行实验的数学活动应尽可能让学生尝试,动手实践。同时提出相关问题让他们去猜测、想象、分析判断。
例如在讲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七章《可能性》第一节《一定能摸到红球吗》时,拿三个和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红色乒乓球与白色乒乓球各十五个,当着学生的面,在第一个纸盒中放入红球白球各五个,第二个纸盒中放入白球十个,第三个纸盒中放十个红球。然后提出问题:1.从三个纸盒中任意摸出一球,结果分别是什么?2.从三个纸盒中任意摸球五个球,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有多大?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都想亲自动手试一试。学生很快掌握了必然事件、偶然事件、不可能事件、不确定事件。

四、有意设置陷阱设疑

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精心准备好练习题,搜集或编制一些学生容易犯错而又不容易发现的习题,先故意错解,再让学生判断正误,分析错误原因,然后改错。以此加深学生印象,克服思维定势。提问:1.将结果代入原方程式检验,看看是不是原方程的解?2.本解法有几处错误?3.出现错误的原因是什么?4.学生讨论如何改正错误。5.这道题的解法引起我们今后应注意哪些问题?

6.小结。通过设置这样的错解陷阱,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可减少学生今后犯同类的错误。

五、学生自己设疑

新课程标准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生有了疑问就会进一步思考问题,进而会发现问题,从而在不断探索中不断进步。爱因斯坦说:“疑问是发现之母”,“创新来源于质疑”,发现新问题比解决旧问题更重要。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质疑,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让学生从“模仿秀”转变为创造者。当学生解完题后,引导学生对解题方法和思路进行质疑:“有没有更加简便的方法来解答这道题”,“这种方法还可解答哪些类型的习题”等等。通过培养学生的质疑习惯,学生参与质疑,猜测想象,发散思维,分析判断,不断创新,不断进步。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