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加坡新加坡国立知识转移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更新时间:2024-01-20 点赞:32592 浏览:14732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与其他新兴的亚洲工业化经济体一样,新加坡正从投资驱动型经济转化为创新驱动型经济,强调建立智力资本,将其商业化,以创造价值和就业机会。新加坡的大学在培养人才方面,长久以来均得到了认可,因此在当前的经济转型期,它们的另一角色显得越来越重要,即通过开展相关工业的研究,将技术商业化,高科技转移,吸引外资以及灌输创业精神以刺激经济增长。本文考察了新加坡国立大学在新加坡经济中的角色变化,以此作为研究案例来探讨当今大学应如何应对知识经济的全球化。
【关键词】技术商业化 大学 技术转移 创业型大学

1.理论框架: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发展转型期间对“创业型大学”的需求

当前,全球越来越多的大学正从教育提供者、科学知识创造者向“创业型”大学模式转变,将知识商业化并积极促进区域经济体内私人企优秀论文查重www.618jyw.com
业的发展。因此,大学成为国家创新体系中越来越重要的一部分,与政府机构和私人企业形成一个三向螺旋互动模式。来自国家的、更为严格的控制;较少来自大学的研究和发明输出;以及私人企业将大学知识商业化的需求和能力较低,均表明新兴工业化经济体进行三向螺旋动态互动的前提弱于发达的经济体。因此,在新兴的工业化经济体中,大学从传统模式向新型的“创业型”模式转变的需求更为迫切。

2.新加坡国立大学概况与向“创业型”大学模式的转变

2.1新加坡国立大学概况

新加坡国立大学成立于1905年,在新加坡的知识创新中扮演重要角色——不仅在科学和技术领域是新加坡国内的顶尖大学,在研发人力方面也做出了重大贡献。近几年,新加坡国立大学的研发花费通常占了新加坡国内高等教育机构(包括四个理工学院)总研发花费的1/3,新加坡国立大学2011年研发预算约为4.82亿新币,约占新加坡总研发投入的5%。继1991年成立国家科技委员会,并启动第一个全国科技计划之后,新加坡国立大学的研究人员数量从1991年的274人激增到1996年的1002人,年平均增长率达到29.6%。截止到2003年,新加坡国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占了高等教育机构研究人员总数的近50%,占全国研究人员总数的10%以上。快速增长的研究输出也使新加坡国立大学成为一所重要的研究型大学。在2011年泰晤士高等教育排名中,其整体和单独学科均跻身全球最佳200所大学之列,作为全球排名第27位的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还在亚太地区大学排名中列第六名。

2.2“创业型大学”的模式转变

20世纪90年代中期,新加坡国立大学成立技术转移办公室,开始向“创业型大学”模式转变,强调了让大学更具创业性的需求,成立新加坡国立大学事业部,新成立的事业部接管了之前处理知识商业化的行政部的大多数功能,包括技术转移和公司赞助的研究(在工业和技术关系办公室内部整合)、咨询、继续教育和出版,还接管了学术集群下辖的一个单位部门,并在其基础上成立了创业中心,中心包括教育、研究以及其他与创业相关的促进功能。最重要的是,它还成立了两个新的部门:(1)创业支持办公室。向参与新的创业活动的院系、学生、毕业生提供集中协助;(2)海外学院项目。以启动国际创业教育方面的全新实验项目。

3.新加坡国立大学向“创业型大学”模式转变带来的影响

3.1影响概述

表1简述了新加坡国立大学在1996/1997学年和2003/2004学年间相关指标发生的变化。研究者认为从吸引外国人才、推动创业和技术商业化的层面可以观察到更明显的变化。

3.2知识创新

多年来,国大的研究出版物,包括期刊论文、会议论文和书籍章节数目稳定增长,从1996年的4313到2002年的6470,平均年增长率为7%(见图1)。国际学术期刊出版物增长更快,占总出版物的份额从1996年的33%增长到2002年的41%。

3.3知识转移并商品化

随着知识创造比例的持续增高,大学知识商业化也有更为明显的加快步伐。图2显示近年来新加坡国立大学知识转移并商业化的模式。

3.1发明公开

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工业和技术关系办公室从1998年开始正式公开发明的资料。1998年至2003年期间,新加坡国立大学教师和研究人员报告的发明公开每年在59到83之间浮动,2011年,这一数字达到了305。
3.3.2专利
在过去的10年里,新加坡在申请专利方面得到了显著改善,新加坡国立大学在其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从20世纪90年代早期开始,新加坡国立大学开始执行知识产权政策,将由新加坡国立大学职员创造的知识产权均分配给新加坡国立大学,工业和科技关系办公室负责转移知识产权,商业化获得的收益平分给所有发明者、其所在院系和新加坡国立大学中心管理局。截止2003年,新加坡国立大学拥有139项美国专利,已成为拥有美国专利的新加坡发明的第三大持有者,而在1995年时的排名是第7位,那时新加坡国立大学名下仅有13项专利。总体而言,新加坡国立大学占新加坡申请美国专利的比重正逐年增长。

3.3技术商业化

新加坡国立大学技术转移并商业化的强度从2000年开始显著增长。截至2004年底,新加坡国立大学签订了135份技术转移合同。其中,有1/3是在2000年之前签发,剩余的2/3在2000年至2004年的五年间签订。截止2003年,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大部分技术转移许可是和商业公司(44.8%)或新加坡国立大学新创公司(29.5%)签订的,剩余的1/4是与政府机构或者公共研究机构/中心签订的。

3.4创业型分立公司

2000年后,新加坡国立大学通过分立公司和创业鼓励技术商业化。在1980年至2003年期间成立的68家分立和创业公司,其中60%在2000年以后成立。分立公司成立的目的是将新加坡国立大学的专利发明(与教师创立的公司相比,后者不包含新加坡国立大学所有的知识产权)商业化。尽管其分公司数量远低于一些一流的美国大学,如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等,但其每年平均4至5家的成立比率仍值得称赞。截至2003年,该校工程学院产出的分立公司最多(12家),随后是计算机学院(8家)和医学院(5家)。8

3.3%的分立公司来自于单独的院系。 5新加坡国立大学与亚太地区大学的对比

将新加坡国立大学科学和技术产出与亚太地区的其他一流大学(10所来自北美,12所来自亚洲)进行对比可知,新加坡国立大学的研究投入与其他环太平洋大学联盟的大学相比,相对较少。在2000年,新加坡国立大学每位教师花费在研究上的金额为27000美元,仅为亚洲一流大学平均花费的一半,北美一流大学平均花费的13.9%。但新加坡国立大学的科学研究产出和技术商业化指标相比较好。虽然和北美大学相比还是有差距,但在2000年,每100名教师的平均发明公开达7.6项,每1000名教师平均有8.0项美国专利和2.3项技术转移,新加坡国立大学在亚洲大学的样本中得分超过平均值。与北美的大学相比,环太平洋大学联盟的亚洲成员大学更注重通过成立新公司进行技术商业化,而不是技术转移,新加坡国立大学比其他亚洲大学更明显地表现了这种倾向,其因专利成立的公司与因技术转移成立的公司的比率高于全体亚洲成员大学的平均值。
4.结论
实证分析表明新加坡国立大学对国家经济发展的贡献于2000年后产生了质的变化,从最初的人力提供者和知识创造者转变为知识商业化角色,主要表现在专利增加,向私人企业转移技术及分立新公司。另外,大学运用了创源于:科技论文www.618jyw.com
业型大学模式的重要元素,更有效地将大学技术商业化并转移至私人企业。其改革经验对中国发展自己的创业型大学模式有指导意义。除了知识商业化,新加坡国立大学录取的留学生、海外研究人员和教学人员数量较多,且呈增加趋势,符合我们的推论,即对于小型开放经济体中的大学,创业型大学模式需要合并吸引海外人才;在全球争取人才的能力也是新兴工业化经济体中所有创业型大学模式的重要特征。此外,新加坡国立大学在教学中向学生注入更多创业元素的经验,使其技术类毕业生具备更强的商业悟性和创业思维。该教学方式对于很多面临类似境遇的大学突破发展瓶颈具有指导意义。对于动态变化的全球知识经济体而言,创造性、创业精神、社交能力以及国际网络呈现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Etzkowitz, H. “Innovation in innovation: the Triple Helix of university-industry- government relations. Social Science Information,2003,42(3): 293-337.
Etzkowitz, H. et. al. The future of the university and the university of the future: Evolution of ivory tower to entrepreneurial paradigm. Research Policy,2000,29(2): 313-330.
[3]National Science & Technology Board (NSTB). National Survey of R&D in Singapore. Singapore: NSTB.
[4]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NUS). Annual Report. Singapore: NUS,Various years.
[5]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NUS). Knowledge Enterprise Online. downloaded from http://newshub.nus.edu.sg/,Various years .
[6]United States Patent and Trademark Office (USPTO) website: http://ing),2005.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