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议我见小学数学教学激趣之我见

更新时间:2024-02-28 点赞:11202 浏览:4592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学习兴趣是探求知识的巨大动力。兴趣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思考,促发想象力,能使学生清晰地感知新知识,产生愉快的情绪。正如赞可夫所讲:“兴趣是开发智力的催化剂。”由此可见,数学教学的成败关键在于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高低。实践证明:学生数学成绩的好与差和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是成正比的。有些学生对学习数学不感兴趣或兴趣淡薄,其原因:一是由于感到数学知识太抽象,学之无味;二是觉得数学太难,形成思想上的障碍;三是有些学生在学习中一时学不懂使学习兴趣越来越低,反过来,越缺乏兴趣就越不愿意学,从而形成了从缺乏兴趣到学不懂,从学不懂到更无兴趣的恶性循环。

一、选择的内容要能让学生亲自实践——激发兴趣

结合课本内容,创造性地出一些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能动手实践、有开拓性、趣味性的练习。如:学习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认识”后,我让学生用雪糕棒和小钉子制作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体会三角形的稳定性和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体会平行四边形虽然形状变了,可是周长不变这一特点:并让学生列举出许多三角形的稳定性的实际应用,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边的事物,培养了学生自觉的把所学知识用于实际生活的意识,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个个积极思考,动手操作,通过实践得出答案。
通过学生亲自实践,通过学生动手、动脑,多感官活动,全方位多层次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仅使他们动手操作得到锻炼,而且提高了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组织形式要能让学生亲自实践——培养兴趣

形式的多样化,可使学生产生新鲜感,如讲数学家的故事、到室外实地测量、亲自动手制作学具、带动学生走出去参观访问等,引导学生认识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使学生每次活动都能兴趣盎然,趣中生智。如在学习“20以内加减法”后,可一组一组让学生排成一排,让每个学生说一说,我前面有几人,后面有几人,一共有几人?或者说:“从左边数,我是第几名,从右边数我是第源于:毕业总结范文www.618jyw.com
几名,我这排共有多少人?”然后列示计算,这样通过自主参与、亲身体验,既培养了学生的说话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不通过这样的活动,只出现这样的题目让学生去做,对一年级学生是有难度的,同时也是单调、枯燥无味的。再如:学习了平均数问题后,应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选专题,展开活动,测量计算班级同学的平均身高、平均体重、平均年龄,全校各班的平均人数、老师的平均年龄、附近菜市某一蔬菜的平均等,让他们互相协作、开展活动,从而为学生全面参与创设了更多的机会,很好地锻炼了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启发兴趣

在数学教学中,“猜想”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法,它是思维过程的预测、推测、顿悟或灵感。教室通过猜想法教学,达到启发学生思考问题的兴趣,鼓励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大胆猜想,主动探索问题规律和方法。这对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创造性思维十分必要。

1、猜想在新课引入中的运用

在众多引入新课的方法中,“猜想引入”以它独有的魅力,能很快地扣住学生的心弦,使其情绪高涨,思维活跃,产生良好的学习动机,从而步入学习的最佳境地。如在“圆面积的计算”教学中,先让学生猜一猜圆面积大约在什么范围呢?如图所示,边观察,边猜想。
提问:这个小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r2)这个大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4r2)猜一猜圆面积大约在什么范围呢?(圆面积<4r2)。教师问:比4r2小一点,那到底是多少呢?大家知道吗?现在我们就来探讨解决这个问题。这样通过猜想,使学生初步勾勒出知识的轮廓,从整体上了解所学的内容,启动了学生思维的闸门,使其思维处于亢奋状态。

2、“猜想”在新知学习中的运用

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过程中,加入“猜想”这一催化剂,可以促进学生多角度思维,加快大脑中表象形成的速度,从而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得出结论。如在圆的周长教学中,教师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学具:若干个大小不一的圆、一根绳子、一把米尺、一个圆规。问“要研究圆的周长,你想提出什么样的方法?”学生经过观察、思索、动手操作,提出猜想:“用绳子量出圆的周长,再量绳子长度行吗?”“把圆直接放在直尺上滚动,量出圆的周长行吗?”“对于这个圆,用绳子量出它的两个直径的长度,试一试能否还围成这个圆。不行,再量出三、四个直径的长度,看可不可以围成这个圆。猜想:圆的周长是不是三、四个直径的长度?”显然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猜想。教师追问:“为什么你要提出这样的猜想?”学生回答:“用圆规画圆,半径越长,圆就越大,也就是直径越长,圆的周长就越长,所以,用直径求圆的周长,既准确,又省力。”由此可见,通过学生一系列的自主猜想,诱发了跳跃思维,加快了知识形成的进程。

3、“猜想”在新知巩固中的运用

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是当今素质教育研究的重点。因此,教师要采取多种手段激活学生学习的内驱力,疏通学生潜能涌动的通道,以求迸发出智慧的火花。要想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猜想,在有利于发挥学生的潜能的最佳环节之一——知识巩固阶段,调动学生头脑中已有的数学信息(概念、性质),并对之进行移动和重组,开拓新思路,从而获得突破性的结论。如我经常设计一些活泼的情境题、开放题,引导学生猜想,有这样一道题:“学校围墙外面是大片草地,一只羊拴在桩上,绳净长5米,这只羊可在多大面积吃到草?”学生们动手寻找答案,很快学生提出猜想:“要求这只羊可在多大面积吃到草,就是求以绳长5米为半径的圆的面积。过了一会儿,又有一位学生提出的猜想更为新颖别致、别出心裁。他说:“羊吃草有无数种情况。”并画出了一组图形:
这种由图形表达的结论充分展示了学生无法估量的创造潜能。对他猜想的构思、生成过程及其所经历的体验也只可意会,无法言传。
实践证明,只有让学生自主参与、亲自体验,才能全方位多层次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小就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使学生学的轻松、学的愉快、学有兴趣、学有所获、学有创新。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