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小学数学小学数学练习课教学一些深思中国

更新时间:2024-03-05 点赞:24758 浏览:10918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笔者认为明确练习目标,优化课堂结构,精心设计练习,拓展练习形式,注重练习反馈,适时概括提炼等,是上好小学数学练习课的关键。
关键词:练习课;结构;设计;反馈;提炼
1992-7711(2013)14-066-2
小学数学课程中的练习课占了整个小学数学教学时间的很大比重,但笔者在听课调研中发现,不少教师在练习课教学时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大量的机械练习,形式重复而单一,激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做一题讲一题的模式,学生感到单调、枯燥、乏味,课堂高耗低效;有的教师将练习课上成新授课,教师讲解过多过细,留给学生练习的机会相对较少;又或者将课堂完全交给学生,说是以学生为本,学生单独练习,再由学生讲解,但缺乏必要的指导与适时的小结提炼,这样的练习课也达不到巩固提升的效果。
上好练习课,对学生系统地学好数学,理清知识脉络,发展思维能力,是极为重要的。同时,对弥补教师教学中的缺欠,提高教学质量,也是必不可少的。然而,上好练习课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怎样上好练习课呢?下面就如何优化练习课的课堂结构,练习的精心设计,课堂的有效组织,以及练习的价值体现等方面,谈谈我个人的几点思考。

一、明确练习意义,制订切合的练习目标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练习课作为课堂教学的巩固、拓展与延伸,学生学习内容的巩固和反馈的重要手段,其重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而学生的练习活动也是依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按照教师的设计进行的,是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无论新授课的课堂教学有多成功,都不能取代练习课的地位与作用。

1.让学生及时消化、巩固课堂上所学知识,帮助学生形成必须的技能技巧。

2.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独立自学,最终成为能立足社会独立工作的人。

二、优化课堂结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练习课一般分为“巩固性练习课”和“综合性练习课”,课上以练习为主,适时指导,做到“导、练、议、评相结合”,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练习课上,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教师的精心设问和巧妙导语上,教师应力求做到:
1.在概念、公式的形成过程上设问,让学生不但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如学习了圆柱的表面积、圆锥的体积之后,让学生说说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公式是如何推导的,圆锥的体积我们又是怎样和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联系起来的。

2.在重点练习源于:论文格式模板www.618jyw.com

题的解题依据处提问。如学习了运算律之后,学生在练习简便计算时,可以先让学生说说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或性质,也可以在练习之后,让学生沟通知识间的联系。
3.在容易混淆的知识处设问。如学习了分数的意义之后,练习中有这样的问题:将2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5段,每段长是这根绳子的几分之几?每段长多少米?一些学生对于这样的问题总是搞不清楚,我们可以精心设计提问,第一个问题中将什么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了几份?第二个问题求每段长多少米,又是将什么进行平均分的?也可以借助于直观形象的线段图,将文字语言转化为图式语言,帮助学生理解。

三、精心设计练习,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练习课的教学中,我们要围绕重点,精选习题;由易到难,螺旋上升;拓展形式,灵活多变。以课本上的练习为主,自编的为辅,不管如何选题,教师都应该课前仔细研读课程标准与教材内容,体会编者意图,围绕重点、难点,精心设计练习,不可贪多求杂。
课堂上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练习,有计划、有组织、有指导地开展教学活动,其间以学生的“练”为主,教师或同学的“评”为辅。要通过一题多用,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等方式,使学生举一反

三、提高练习的效率,进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数学思维并不是什么高度抽象、不可捉摸的东西,而是渗透于各种具体的数学活动之中,既包括“问题解决”,也包括基本知识与技能的学习。
如学习了三角形的知识之后,教师在和学生梳理了知识脉络的基础上,精心设计了这样的练习:

1.判断三个信封里分别装的是什么三角形?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辨析,并在这一过程中加深对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的理解。

2.正确填空。

(1)一个等腰三角形,已知腰和底的长度分别是5cm和8cm,则它的周长为( )。
(2)一个等腰三角形,已知其中两条边的长度分别是5cm和8cm,则它的周长为( )。
(3)一个等腰三角形,已知其中两条边的长度分别是4cm和8cm,则它的周长为( )。
通过三道题的对比练习,使学生理解数学语言的含义,思维也随着练习的变化而逐步走向深入。第(1)小题只要考虑一种情况,腰是5厘米,底是8厘米,周长是(5+5+8)=18厘米。第(2)小题要考虑两种情况,可能腰是5厘米,底是8厘米;也可能腰是8厘米,底是5厘米,分别计算出三角形的周长是18厘米或21厘米。第(3)小题对学生的要求更高一些,要联系三角形三边关系考虑问题,腰只能是8厘米,底是4厘米,而不可能出现腰是4厘米,底是8厘米的情况。这一题组的设计,使学生的理解逐步加深,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数学语言能力,同时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

四、注重练习反馈,弥补学生的认知缺陷

学生练习结束后,应及时反馈练习效果。练习中常常暴露出学生知识和能力的缺陷,教师不可轻易放过,及时发现后,要注意评讲,务必做到当堂的内容当堂巩固,当堂消化。一般说来,反馈越快练习效果越好,有些教师为了让学生多练,延长练习时间,待到下课时才收作业或测试本,教师课后再批改。我们认为练习课上一味追求多练,学生会厌倦,而通过练习反馈学习效果,反馈越及时效果越好,学生的需求也相应地得到较快的满足。更重要的是,学生练习中的错误可以当堂订正,防止错误痕迹的加深。因此,“反馈”这一环节最好在本课内完成。
教学设计中所提到的教学目标是否达到,还需要评价。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后测”,评价的形式可以是问卷调查、学生访谈、课堂观察、作业分析等。“后测”的目的不只是简单考查学生会不会做,更重要的是为教学目标的达成提供依据,为教学的课后反思和教学改进提供依据。

五、适时概括提炼,体现练习的实用价值

练习时重要的不是统计做了多少题目,而是是否掌握了一类问题的实质,即有没有真正掌握一类问题的解题思路,形成基本的解题模式。当学生练习到一定程度时,就应该不失时机地小结和概括出练习的经验,获得有意义的练习成果。根据学生的概括水平,可以采用小组讨论交流、学生独立概括、教师引导概括等形式,将得到的结论概括总结出来,体现练习课的真正价值。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