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谐振浅谈思想政治课“教”与“学”谐振效应

更新时间:2024-03-20 点赞:35217 浏览:16024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教”与“学”关系的和谐发展,能使课堂呈现出愉快、活泼的学习气氛,教学双边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从而使学生情绪高涨,反应敏捷,思维活跃,达到和谐共振、提高课堂教学之功效。现就思想政治课中如何使“教”与“学”和谐发展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情感交融

在教学中教师应与学生和平相处,以自己高尚的道德情操,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影响和感染学生,以渊博的知识、完美的教育教学艺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的身心在融洽的人际氛围中和谐、健康地发展。

(一)美化语言,情感交融

教师要善于运用或借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去拨动学生的心弦,让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而产生共鸣。如在讲“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时,我是这样开头的:“由于人类对资源掠夺式的开发,森林面积大量减少,土地沙漠化迅速扩大,风呼啸着卷起漫天风沙,水怒吼着冲破堤坝……由于人类对环境的严重破坏,使空气变得浑浊、河水遭到污染……此时淮河在呻咛、生灵在哭泣、人们在呼唤:给我蓝天和白云!给我空气和阳光!给我一杯水……”教师激昂的语句,优美的声音,使得学生无不侧耳静听,知识、情感和思想自然而然地渗入到了学生的意识深层,从而达到了情感上的共鸣,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沟通心灵,情感交融

我们要用淳朴的微笑和真诚的鼓励奏出学生幸福快乐的音符,唯有如此, 学生的心灵才会长出热诚、自信、愉悦、向上的庄稼,清除冷漠、悲哀、灰心、颓废的杂草,才会和你无拘无束地交流,平等真诚地对话;才会与你同悲同伤、同喜同乐,达到心灵的碰撞和情感的交融。如:在讲“了解国情,立足国情”时,学生对国情不太了解,对“为什么要从国情出发”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对此,我耐心地启发、引导,和他们共同分析、探讨,学生终于明白:由于没有从中国国情出发,国家经历了很多曲折,人民遭受了很大的痛苦和磨难;由于从中国国情出发,我国经济上取得了重大成就,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教师在分析时,学生深受感染。当了解到中国人民经受磨难时,他们个个痛心疾首,愁容满面;当了解到中国人民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伟大成就时,他们个个意气风发,兴奋之情溢于言表,爱国主义热情得到极大的激发。

二、节奏适度

一节课正如一台演唱会,歌唱者与音乐节奏要合拍,否则就会出现“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的状况,“教”与“学”的合拍表现出一张一弛的节奏感,师生之间静与动、虚与实的互动,充分体现了“教”与“学”之间那种和谐统一的美感。

(一)语言节奏的适中

教师的语言除了要富有感染力以外,还要有适中的语速、优美的音律,要给人以美的享受。有的教师由于缺乏教学经验,语速过快,一堂课的内容半堂课就讲完了,知识点的讲解如“蜻蜓点水”,学生的思维活动跟不上教师的节奏,一节课下来,收效甚微;而有的教师讲课时过于慢条斯理,知识点讲得太细、太少,学生的思维活跃不起来,一节课下来,学生根本学不到多少知识,更谈不上潜能的发挥了。可见,教师的语速过快或过慢,都会导致学生的思维活动与教师的语言节奏不合拍,教学效果无法令人满意。

(二)内容“难易度”的吻合

在教学过程中,当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求过高、学生无所适从时,教师就必须“靠船下篙”,及时降低难度;当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求过低,学生无需经过更多的思考结论便脱口而出时,教师应及时提高要求,增加难度,以取得教学双方思维活动的吻合。如:讲“商品的价值量”时,我先提问:劳动生产率的变化会不会影响商品价值总量?问题一出,学生很茫然,我急忙将一问题分成了两部分:(1)个别劳动生产率变化会不会影响商品价值总量?(2)社会劳动生产率变化会不会影响商品价值总量?问题分解以后,学生回答时就显得较为轻松了,对知识的理解也更加透彻了,于是,学生的节奏很快就和我合拍了。教学活动中“教”与“学”和谐的实质就是要使教源于:本科毕业论文www.618jyw.com
师教学的节奏与学生发展的节律相和谐,进而使“教”与“学”产生谐振效应,促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和谐发展。

三、思维同步

在新形势下,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兴趣现状不容乐观,表现在:课堂上对教师讲的内容不关心,往往是教师“一头热”,学生“一头冷”;课堂外对布置的任务不关心,往往是教师忙,学生闲。师生双方思维不同步,课堂教学就难以顺利进行。

(一)思维目标一致

教师想“教”的和学生想“学”的内容要一致,为此在课堂教学一开始,教师就应该将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通过学案的形式展示给学生,使他们明确这节课教师要教什么,自己要学什么,以便更好地和教师合作,共同完成任务。例如:在讲“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前,我先精心设计了一份学案,将学习目标——商品的使用价值(识记)、商品的价值(理解)、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理解)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带着与教师想的一样的问题进入课堂,为思维同步打下基础。

(二)思维反馈及时

教学是一门科学艺术,不是一方讲另一方听的消极被动行为,而是互相交流信息的互动过程。教学过程中的思维反馈是双向的,双方存在着两条信息通道:一条是台上到台下,通过它,教师可把所讲知识信息传递过去;另一条是台下至台上,通过它,学生可把对知识的接受、理解以及对教师授课的评价信息反馈回来。两方面信息反馈的共同要求是及时,否则,贻误时机就会造成思维不同步的后果。例如:学生遇到不懂的问题,如不及时通过提问或其他方式把信息反馈给老师,问题就会越积越多,导致课听不下去,思维跟不上教师,就会影响继续听课;教师倘若不及时注意学生听课的信息和情绪的变化,课堂教学就成了教师的“独角戏”,就无教学效果可言。所以,如能台上台下融为一体,形成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良性循环,那么学生获得知识和教师的教诲,吸取知识的养分以丰富自身、教师由此收获美感和难以形容的精神安慰,这样就形成了师生共鸣的课堂氛围,使双方都陶醉在一种不可言传的妙境之中。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多种方法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愿望,并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运用各种教学艺术多方位调整“教”与“学”的节奏,从而激活学生的创新潜能,只有师生双方通力合作,才能奏响一曲“教”与“学”的和谐之歌。(责编 张敬亚)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