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求知欲怎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要求

更新时间:2024-04-19 点赞:27375 浏览:12221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小学阶段,数学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系统性和实用性极强的学科. 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思维能力弱,加上年龄特征和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厌学情绪已成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严重阻碍. 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功能,这方面的论述可谓不胜枚举,给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带来了新鲜的气息. 笔者作为一员普通教师,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些体会.

一、教师用人格魅力影响学生,教育学生

热爱教育事业,关心学生,树立起良好的人格形象,从而在言传身教中去感染学生,教育学生. 意志坚强的学生,学习目的和自觉性较强,能克服困难,坚持自己的学习行为,为提高学习效率而努力. 意志薄弱的学生,畏惧困难,容易退缩,学习不会收到成效. 所以要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学生的意志力. 教师要以我们的事业心、责任心和献身精神感染学生,使之树立坚定的意志力,养成持久的注意力. 对原来成绩好,现在较差的学生来说有一种失落感,我们要以满腔的热情帮助他们分析原因,关心他们的学习与生活,给他们树立信心;同时,对他们在学习中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积极鼓励,师生的情感增强了,学生学习的意志力自然就强了,学习的效果一定能提高.

二、创设有效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数学本身的抽象性,单纯的说教很难被学生理解和接受,也不易在授课中形成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 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能力的培养. 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课中,遵循教学规律,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形象生动,深入浅出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使学生有趣而学,有疑而问,有感而发,积极主动地参与整个教学过程,真正体现出启发式教学法在实践中的运用,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例如,在讲授“两位数的速算”时,我预先设计了这样的情境:“老师今天准备和全班同学进行一次运算比赛,看谁算得又快又对,第一名要发给奖品.”此时,全班气氛开始热起来. 接着我挂出小黑板,出示题目:25 × 25;81 × 89;56 × 54;28 × 22;75 × 75;43 × 47;95 × 95;82 × 88;64 × 66;78 × 72;12 × 18.此时,全班陷入一阵寂静,每个人都在草纸上奋笔疾书,然而,在不到两分钟的时间,老师突然宣布“停”,学生在一片惊奇声中发现,小黑板上的式子已算完,25 × 25 = 625;81 × 89 = 7209;56 × 54 = 3024;28 × 22 = 616;75 × 75 = 5625;43 × 47 = 2021;95 × 95 = 9025;82 × 88 = 7216;64 × 66 = 4224;78 × 72 = 5616;12 × 18 = 216.老师遗憾地说:“看来奖品只能留给我自己了.”然后诱导学生是否也希望和老师算得一样快. 这些题目中隐藏着什么秘密,随后提出第二个问题. 小黑板上的算式有什么规律、特征,要求找出来,因为学生都急于想知道答案,所以每一名同学都进行最认真的观察和思考;经过一番分析、讨论、总结,老师将学生的“发现成果”认真地抄写在黑板上:① 所有题都是两位数相乘,十位数相同,个位数相加得10;② 结论是:个位数相加得10,那么原来其中的个位数上的数就多一个10,所以十位数应该是原来的数乘上比它大1的数,最后是两个个位相乘. 这样,学生经过老师的启发引导,在学习的参与中明白了其中的奥秘,收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较好地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功能. 否则,一切都由老师演独角戏,费尽唇舌,面面俱到,结果学生只会漠然置之,不知所云,实际上就是剥夺了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权,培养出来的学生只会机械理解,缺乏创新.

三、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求知欲

志从趣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怎样在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呢?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将抽象的数学语言具体化,形象化,特别是多媒体教学手段,不但形象生动,而且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是未来教育数学的重要手段和发展趋势,但农村小学由于受一些客观条件的限制,只能退而求其次——制作教具,因为一些经济实用的教具往往容易妙手偶得,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锻炼学生动手动脑,勤思多想和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浓厚兴趣方面功不可没,用得巧妙,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如在教学推导梯形面积的公式时. 课前要求每名学生制作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并测量出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 这样,经过动手动脑,学生对梯形已有了初步的了解,为讲授新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上课时,老师先检查学生准备学具的情况,然后出示小黑板,提出两个问题:① 把两个梯形拼成一个熟悉的图形,怎样拼?② 拼成的图形是什么图形?学生经过思考后得出结论,拼出的图形是平行四边形. 于是,老师也拿出自己的教具,在学生的“帮助”和“提示”下,在大黑板上拼出了一个平行四边形的作品. 接着老师又出示小黑板,提出第三个问题: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原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有什么关系?此时,学生兴趣盎然,思维活跃,有的在计算、测量,有的在认真观察和思考. 经过热烈的讨论后,老师将大家的发现成果抄写在大黑板上,平行四边形的底是原梯形的上底与下底之和,平行四边形的高就是原梯形的高,最后提问,复习旧课,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 底 × 高,根据上面得出的结论,就水到渠成地推出了梯形的面积 = 1/2(上底 + 下底) × 高,此时,学生在积极的参与中,发现了新知,培养了能力,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当然,要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还需要广大的教学工作者不断的总结经验,探索教学规律,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可谓任重而道远.源于:标准论文格式www.618jyw.com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