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心理障碍学习高中物理心理障碍与解决对策

更新时间:2024-04-13 点赞:7030 浏览:2247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一、高中生物理学习的主要心理障碍

1.对物理学习存在畏惧感与恐惧感

很多学生反映高中物理“一学就会,一用就错,一放就忘”。长期如此,学生很容易产生焦躁心理,再加上高中物理难度的加大,进而对物理学习产生恐惧心理,最终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2.自信心受创,失落感倍增

高中物理相对初中物理,不管在思维上、运用上,还是解决问题上要求都更加的高,而习惯初中时代“死记硬背”的学习模式的高中生而言,其难于接受与适应高中转型中的新的学习模型,学习自然不能得心应手,甚至屡屡失败,导致其自信心受创,失落感倍增。

3.兴趣缺乏,动机薄弱

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物理,如何学好物理,也不深刻理解物理与自己有什么关系,学习物理目的与目标是什么,有什么用处与意义。一旦有这样的心理,学生自然缺乏学习物理的积极性与热情,这样导致学生对物理的学习仅限于应付段考、期考、高考,甚至是应付作业与老师提问上的“应付式”“应试式”的认识层面与思想层面上。

4.被动学习,压力感很大

由于兴趣与学习目标、动机的不明确,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极度缺乏,这样整个学期里学生似乎是在老师“逼”的状态下学习的,其常常感觉压力重重,苦不堪言。

5.学习抵触情绪严重,逃避心理时常作祟

对物理的学习,感觉枯燥乏味,因此在学习上抵触情绪严重。同时,面对学习的困难与压力,不敢积极面对,时常逃避,并开始习惯抄作业,得过且过。这样越逃避,积累的问题越多,结果物理学习越被动,成绩一落千丈。

6.学习毅力与韧性差,急于求成,遇到问题也不问,更不愿意寻求办法解决

要学好高中的物理是需要一定的钻研精神的,即狠下功夫学习与一点一点地解决问题,然而高中生,尤其是高一学生,时常急于求成,没有学习毅力与韧性,结果容易导致半途而废。遇到问题不问,也不寻求方法解决,而是放之任之,长此以往,就变成了一种习惯。

7.态度不端正,懒惰心理滋生

为数不少的学生,对物理学习态度不端正,不正视物理的学习,时间一久,懒惰的心理与行为就快速繁衍滋生,甚至选择放弃。

二、学习心理障碍解决对策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杨振宁博士也曾讲到:“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当前在一些中学生中存在厌学倾向,有的学校、班级甚至有形成风气的趋势,这在物理教学中也很明显。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已成为物理教师思考最多的问题之一。事实上,物理教师能否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是全面提高学生物理学习成效的关键环节。
⑴巧妙设计,构造物理实验的新奇性与趣味性
兴趣源于好奇心和求知欲。人类的兴趣是与好奇心紧密相连的,培养好奇心的关键是使新信息的刺激出于学生的认知之外,即意料之外。例如在讲授机械能守恒定律时,可用一个单摆来做实验。先将单摆拉一较大角度使之贴近固定的小灯泡,然后放手使单摆摆动起来。很多学生都担心,生怕摆球会碰碎灯泡,实验结果却出乎学生意料,使学生情不自禁地在心里形成一个问号——“为什么”会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直到他们彻底明白了其中的奥妙。再如学习大气压强时,用纸片盖住装满水的水杯,然后倒置,水却不会倒出来……实验虽简单,但生活中几乎没有这样的经历,结果大出意料之外,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就被提起来了。
同时,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物理教师应当精心组织和构思教学与实验内容,增强教学与实验的趣味性,这样有利于将学生引到课堂中来、教学中来。如在讲授水不善于导热一节内容时,我们可在装满水的试管里放人一条小鱼,用纱网把它挡在试管底部,并在试管上部加热,当试管上部的水加热至沸腾时,底部的鱼依然在游动……,看到如此有趣的现象,学生自然会继续思考下去。这有趣的物理实验,简便易行,又符合学生的心理年龄,使学生在物理学习上兴趣盎然、兴致勃勃。
⑵让物理更贴近生活,让课堂不再呆板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是物理新课标一个突出的基本理念。使用身边随手可得的材料进行物理实验活动,能让学生体会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与社会、科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让学生体会到科学并不是遥不可及的事情,这样学生很快就会对物理立即产生浓厚的兴趣,因为物理让他发现:原来身边太多奇妙的东西,生活中太多不可思议的现象就是用物理学科来解释,是用物理原理与技术来实现的,其必然兴奋致极,跃跃欲试,比如“人体安全电压是不高于36伏,但为什么用高压输电”“在用电高峰时灯泡会有些暗”“大功率用电器一使用时,家中灯泡会暗一下”“当线路连接处接触不良时,会使该处的电阻变大,造成局部过热。同时接触处的电阻又将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电阻越大,温度越高,温度越高又造成电阻越大,从而形成电热的逐步积累和恶性循环,以致引发火灾”等等。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利用身边的材料动手验证的物理知识往往印象尤其深刻。同时,在学生的心目中遥不可及的“科学”一下成为普普通通的“生活”,有利于增强学生亲近科学、从身边“小事”着手,进行物理探究的兴趣。同时,要注意充分利用试验与互动教学手段打破沉闷的教学,既使课堂变得轻松、活跃、趣味、互动,甚至是游戏。如果条件成熟,还可设置一些课后试验竞赛等活动,分组对抗,这样也可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兴趣。一些比较复杂的试验,不适合在课堂上与实验室做的,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完成,以拓展学生的眼界。

2.帮助学生提高对物理的思想认识高度,重塑其物理学习的动机、自信心与目标

再好的物理学习方法,学生如果不用;再好授课内容,如果学生不愿意听;再好的物理知识,如果学生不想知道,一切都是无济于事,可见,对学生物理学习的思想教育、观念教育、认识教育、动机教育、信心教育、目标教育,与心里教育是物理教学的基础,也是学生能够学好物理的基础。用马克思哲学理论来说,内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即学生自己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求学的是最重要的,这就需要物理教师去培养,去激发,去鼓励,去指导。因此,聪明的物理教师,每学期开始物理课时,不会直接讲教科书内容,而是先花2到3节课讲述关于物理人物的事迹与贡献、物理对世界与科学的贡献、物理与现代生活的关联、国内外物理学发展状况与发展趋势、国内外物理难题与各国发展、物理研究的时代任务等等关于物理的各方面的资讯(讲述的内容恰好与即将学习的物理内容章节有关),这样学生很快被物理教师渊博的知识、专业的阐述所深深吸引,并通过了解这些资讯,会立即对物理肃然起敬,兴趣也油然而生,并由此而深入全面地认识了物理的重要性与社会意义,志向远大的学生也必然被激发出强烈的物理学习的动机、自信心与目标。物理教师如果还能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强化与教育,学生必然学习热情高涨,并迸发出强大的学习力量。

3.洞察学生学习心里变化,加强引导,力求克服畏难、畏惧情绪

很多学生反映高中物理“一学就会,一用就错,一放就忘”。长期如此,学生很容易产生焦躁心理,进而对物理学习产生恐惧心理,最终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这一问题实际上是由于学生对所学源于:论文结论范文{#GetFullDomain}
知识了解不够深刻,掌握不够全面造成的。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操之过急,对所学的知识不能要求学生一次到位,而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地放慢速度,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随着认识能力的提高螺旋式上升。如在安排学生练习时要注意题型和难度的控制。先练习水平面上的问题,再逐渐深入到斜面的问题;先分析物体受到一个力的问题,再深入到物体受到两个、三个力的问题;先研究单个物体问题,再逐渐深人研究连接体问题等等;先考一些比较基础、比较容易的题目,再考虑到一些比较难与典型的题目。通过这种循序渐进处理方式,使学生由易及难的学习步骤,使其充分掌握每个章节的的基础知识,先把根基学好,然后再深入学习与联系。这样学生就能够消除畏难情绪、焦躁情绪,始终保持一种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学习当中,并能保持良好的信心去面对更深入的物理学习,让其学习更加得心应手。同时,物理教师注意洞察学生学习心里变化,发现问题及时加以引导、帮助与鼓励,这样才能让学生保持住良好物理学习的心态。

4.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毅力与韧性

在学习过程中,有些学生遇到学习困难或失败,就会产生畏惧与逃避的心理。物理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克服学习困难。例如当看到一个物理问题不懂时,要教育学生不要放弃,引导学生多看几次后,就会在不知不觉中看懂了,这就叫做渗透。通过渗透式的学习,不仅可以培养自己阅读物理材料的能力,提高解决物理问题的水平,同时也可以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克服困难的学习毅力与韧性。
同样,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悟性”,所谓“悟性”,就是通过学习,使自己从已有的丰富的物理现象中,感悟出新鲜的不平常的东西来,并由此产生一系列的思索。物理悟性是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书本及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学生自己的有毅力的思维活动培养起来的。它与“想当然”地对物理事件进行判断而得到的错误结论的情形是有本质区别的。

5.加强物理学习指导,培养自学钻研能力

与其死板的说教,不如授之以方法。方法是学好知识的关键,如果学生无法自己掌握有效的物理学习方法,其再下多大的功夫与努力,可能都是徒劳,这样必然让其产生厌学与畏惧的心里,由此而导致其失掉学习物理的信心,要确保每个学生只要努力了,都能收到好的学习成效,这就必须注意方法的传授。同时,培养学生的自学钻研能力,老师毕竟是老师,老师不能代替学生去考试,所以一开始物理教师就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钻研能力与精神,鼓励学习自我研究与攻克难题,并给予表扬嘉奖。事实证明,效果是明显的 。
不管如何,要想克服高中生对物理学习的心里障碍,必须切实重视对学生的心理教育,为素质教育开辟更广阔的领域,并向纵深发展,力求把素质教育提高到新的层次和水平。教学中,教师要抓住契机,向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以培养素质型、创造型的人才,真正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我们必须牢记心理学家的名言:没有心理教育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
(作者单位:546100广西来宾市第三中学)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