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语感诵读教学中语感培养结论

更新时间:2024-02-03 点赞:11157 浏览:4555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语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支点和重点,而诵读是语感培养的重要途径。本文对诵读和语感进行界定,并结合新的“课程标准”重新思考了诵读这一教学方法对语感培养的作用,着重分析了诵读培养语感的实施过程,在这实施过程中充分让学生在读中思考,读中感悟,读中培养语感。
关键词:语文教学;语感培养;诵读
1003-2851(2013)-06-0042-01
语感能力是语文能力的核心,语感训练是语文教学研究中一个历久而弥新的课题。吕叔湘先生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叶圣陶先生也说:“一个人即使不准备鉴赏文艺,也得训练语感,因为这于治事接物都有用处。为了鉴赏文艺,训练语感更是基本的准备,有了这种准备,才可以通过文字的桥梁,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可见,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对学生语感的培养。

一、通读感知,触摸语感

让学生通过听、看、读、说等途径,从整体上感受语言材料。在熟悉内容、把握思路、了解主旨的同时,触发语感,即触发对文章的体裁、文章的风格、文章的情感、文章的质地、文章的表达等方面的整体的笼统的感受。让学生在读中思考,读中感悟,读中触摸语感。
1.加强诵读。诵读是一种有声音的阅读活动。诵读过程是眼、口、耳、脑并用的过程,其中既有视听训练,言语运动器官和大脑的协同活动,又有思维、想象、情感和言语活动的协同活动。可见诵读对学生语言学习、器官刺激是全面而深入的,这无疑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语感,根据教学的实际合理选择。
2.让学生尝试复述。复述是学生把自己经历或者看到的事情和读过的文章,通过自己的内化吸收,再进行语言加工、处理讲给身边的人听。让学生根据课件所出示画面把诗句转化成散文的语言进行复述,并利用课外时间同桌之间互说互听、源于:论文格式范例www.618jyw.com
互相补充、互相讨论。

二、细读悟语,体会语感

指导学生从语言运用的角度,扣住某些语感因素很强的地方,借助于语言知识,联系生活体验,深入品味语言,使学生进一步领悟语感。可以通过说、读、议等形式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并捕捉文字中闪现的语感火花。
1.品味重点词语。要深刻理解领悟文章内容,必须从关键词语上去探究。比如学习《将进酒》,我就找出这样的一个品位点:如何理解“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中的“且”字?学生通过品位感悟,有的认为这个“且”字应当理解为“并且”;有的认为这个“且”字应当理解为“暂且”。我进一步提问:如何理解“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中的“必有用”?学生理解为“一定有用”。我进一步引导学生,说“一定有用”,可见“此材”有没有被用?学生通过联系实际认为没有被用。我再进一步追问:李白说“人生得意须尽欢”,请问李白有没有真的得意?学生很快意识到没有得意。既然李白没有真正的得意,那么这个“且”字到底是什么意思?学生最终一致认为是“暂且”的意思。
2.诵读重点句。从声音上去吟诵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让学生反复朗读吟诵,学生在不同语调、节奏的朗读中思考,吟诵中品味,文章的内容自然可以掌握,作者的感情也能体会。比如学习《将进酒》,我首先指导学生进行诵读。如开头两联均用“君不见”领出,“君”,揭岑夫子、丹丘生。要读得从容、亲切。“天上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不复回”隐含韶光易逝之意,均须重读。“高堂”一联系承“不复回”而来,说及人生。“悲白发”,犹言人生易老,叹意极浓,“悲”字当重读,再用“朝如”句补足其意。这两联把天地人生都说到了,境界极其阔大,应当读得很有声势,有慷慨生悲的韵味。
3.探究语句内涵。仅仅从字面上去探究,还难以把握文章的内在实质。教师必须引导学生从重点语句入手,揣摩它的内在涵义,从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比如《将进酒》,如何理解“与尔同销万古愁”中的“万古愁”?愁若止于一身,那是毫无意义的,难以引起他人的共鸣。若只叹韶光飞逝,那也易于浅薄与单调乏味。诗人叹“古来圣贤皆寂寞”,为陈思王曹植的遭遇抱不平,都表现了愁的深广。用历史的眼光看,“抱利器而无所施”的贤能之士古代有,今日有,则将来一定还有——这样的愁情唯“万古愁”一语足以当之。这样一探究,学生自然能更深刻地感受语言的丰富内涵。以此引导学生推敲语句培养语感。`

三、品读悟情,领悟语感

在学生推敲关键字词,赏析凝练传神的语句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文章深层的内涵,领悟作者遣词造句、谋篇布局之精妙,使学生逐渐体味和感染到作品内在的情感与意蕴,从而对作品产生共鸣与作者心心相通。通过指导学生运用联想、赏析美文、交流语感心得等活动,让他们进一步感悟语言之神妙,洞察语言之精髓,把握语言之理趣,从语言实践中领悟语感。
1.运用联想悟情。通过反复的吟诵、推敲、揣摩,可以触发学生智慧的火花,让学生通过词句的理解,使语言文字在学生头脑中动起来。使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达到对文章的深刻领悟的。如学习了《燕歌行》后,让学生想象假如你是诗人,当你面对战场交战将领与士卒不同遭遇时,望着久戍不归亲人,望着这条归乡之路,此时诗人又是何种心境?这种“创造性的空白”的理解和填补,往往体现了人的生存中必然存有的一种生命体验,结合着自己的体验和理解从而会收到更深层的对文本的感悟和理解。
2.赏析美文悟情。学会鉴赏这是读好书的重要环节。只有通过对优美词句的鉴赏,才能体会语言文字的内在美;也只有通过对作者写作手法的鉴赏,才能在不断阅读中学会文章的方法。因此一篇优秀的文章只有通过鉴赏才能体会到它的独到之处。如《泪珠与珍珠》中的“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这里意在说明人随着阅历的增加回对人生有着更加深刻的体会。
鲁迅先生说过,不要相信什么文章作法的话,读得多、写得多也就会写了,学语文只是“读读写写而已”。一语道破语感培养的全部内涵。学生多读书,夯实“精神的底子”,语文教学怎会被人说成“误尽苍生”。总之,语感培养有着丰富的内容和方法,而诵读则是提高学生语言感悟能力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所谓“文选烂,秀才半”,“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言虽简单,却道出了语文学习的真谛。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