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教学改革高职运用型外语翻译教学革新倡议

更新时间:2024-02-13 点赞:6291 浏览:1829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高职外语翻译教学必须有自身清晰的定位,秉持求实的教学理念,将翻译行为放到信息化时代大背景下,从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出发,在高职德语翻译课堂教学中引入更具操作性的翻译理念,对高职外语翻译教学加以改革。
关键词:高职;德语翻译教学;信息化;任务驱动
1672-5727(2013)08-0044-03
翻译是高职外语教学中应用性很强的一门课程。高职翻译课程教学的不断改革是适应现代课程培养目标、适应高职学生学习现实、适应当下网络信息化办公、满足学生就业实际的需要。通过吸收国外最新教学理论和翻译理论,近年来,国内的高职外语翻译教学在理论上更加倾向于从语用和跨文化交际的角度看待翻译行为,但这种更新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的应用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和滞后性。为此,笔者拟以应用德语专业的翻译教学为例,提出一些翻译教学改革建议,并以一个翻译任务为例,探讨改革建议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运用及效果。
教学改革建议
照顾学生学习心理,坚持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和应用性 高职层次教育本身的性质决定了外语教学特别是小语种教学必须避免求全求深。以高职应用德语专业为例,作为一门从零开始学起的外语,在有限的2年半的学习时间里,很多学生仍旧处于掌握基础语法知识的阶段,学生能达到的语用水平有限。指明中外文词句的互相转换、传授翻译技巧的翻译练习形式单一,氛围沉闷,且构建于语法与词汇基础上,高度依靠学生个人的外语水平。在课堂实践当中,学生对翻译练习往往存在比较大的畏惧甚至是抵触情绪。在这样的现实情况下,实现翻译教学中与学生的良好互动,需要教师的耐心和主动适应。以美国著名语言学家克拉申(Kraschen)的情感过滤假说为依据,教师应充分顾及学生的学习动机不足、自信心缺失和焦虑情绪等因素,降低学生在外语学习中的情感障碍;另外,应以学生的学习效果为中心,淡化直接的词句分析,做到让学生“学一点、会一点”;在教材内容的实用性上,由于翻译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有能力应付职业实际中的翻译问题,德语翻译是高年级才开设的课程,学生直接面临着就业的压力,所以,教师应明确应用德语作为初级专门用途外语学科的定位,对学生的就业方向和专业市场需求保持敏感、客观的认识,开发对应的翻译情境训练。以笔者所在高职院校为例,应用德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集中于外贸、电子商务等方向,具体包括翻译介绍产品信息,通过E-mail、电话等与客户沟通,进行展会现场翻译等工作内容。要求教师能以学生未来的职业方向和职业应用能力为向导,在内容上大胆摆脱教材的传统安排,任务布置尽量向实际工作靠拢。根据学生的就业范围,设计针对不同行业、不同文体的应用型翻译任务,在学生的语用水平上开展翻译训练,提供对应的翻译策略。
转换翻译策略,将翻译行为纳入社会交际的大视野 交际意义下的翻译不仅包括翻译的文本,还应包括整个翻译流程的参与者与影响因素,具体包括翻译客户/对象委托、翻译目的、翻译策略选择、翻译结果呈现、翻译效果反馈等环节,在这个过程中,文化、交际效果等因素应更多地被考虑到。如在ebay进行产品上线的操作时,需要操作人员能够以突出鲜明的描述和夺取眼球的图片设计等手段提高网页点击率,最终实现的翻译成品应该包括相关的网页设计、广告源于:本科毕业论文www.618jyw.com
学上的安排。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在教学中通过设定一个完整翻译任务的具体情境,指引学生在社会交际视野下看待自身的翻译行为,不再停留在静态的文本层面,而是要综合语言内外的诸因素,追求译文在交际活动中具有的对应功能。
重视资料检索和信息处理能力在翻译过程中的培养和应用 在资讯发达、知识更新迅速的网络时代,让学生依靠大量记忆和背诵句型提高翻译水平的做法既显得“一厢情愿”,又效率低下。利用强大的信息媒介和互联网搜索、获取、整理信息为己所用,是每一个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另外一个现实是,汉译的德语资料目前仍较为贫乏,而已有的书籍资料也不能满足工作所需,因此在查找资料时,德语相比英语对网络的依赖度高出很多。教师应该从认识上让学生明确信息处理能力的重要性,突出强调培养学生自主搜索、分析处理资料的能力。现代的学习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学会借助和使用工具,灵活利用所有能够帮助解决问题的方法。“珠三角”地区学习德语的高职学生就业范围一般是外贸私人企业,学生在工作岗位上要处理的往往是某种专业领域的词汇,如电子产品、玩具、模具、汽车等等,每个领域都有各自特定的专业用语和表述方法,课堂上无法一一囊括。学生只有在走向工作岗位之后才能接触到这些内容,他们往往需要先学习相关的中文资料,再谈翻译问题。这时教会学生有效的翻译方法和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由于商品的全球性流动,世界性加工工厂的出现和标准化的不断实现,使得各种语言都有描述产品的对应表述,这种翻译策略即应建立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知识电子化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能够借助专业德汉、汉德词典的帮助,通过恰当的检索方式借助互联网的强大力量完成翻译,而具体的翻译材料本身只作为一种学习载体出现,教师在课堂上应以传授翻译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思路为重。但需注意的是,网络信息未经检验,讹漏较多,应尤其注意甄别。
个人综合素质、职业素质与外语能力并举 现代外语课程教学围绕着学生利用外语进行应用型交际的总目标展开,分为语言能力、内容—认知能力和社交—情感能力等不同的层面。反映在翻译课堂上,除了语言层面上的知识传授外,教师还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个人素质,包括专业应用能力、判断能力、思考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在教学上应能够给学生提供共同讨论学习的环境,提供自主学习和思考的空间。可以采取小组形式的任务式教学,既可活跃气氛,同时表达意见、统一意见的过程对学生也是重要的锻炼。通过对复杂句、难句的讨论分析,尝试多样不同的翻译方法,可以化抽象学习为经验式的学习,化被动的知识接受为反思性的学习,化个人学习为小组学习。这种形式可操作性强,学生可经由交流克服个人思路的狭窄;在心理上学生不需高度集中在语法与词汇的转换规则上,这样,既可释放学习心理压力,提高学习效率,也可使教师从课堂“传授者”的位置上成功退下。德语专业高职毕业生今后从事的翻译工作往往是以网页编辑、与国外客户邮件的往来为主,工作过程较为枯燥,需要较强的服务意识。因此,在实际工作中,用人单位都非常看重学生在专业知识之外的职业素质。除了吃苦耐劳、积极上进等一般要求外,尤其看重学生细致严谨、勤于学习、诚信守时、踏实肯干等素质。这些都决定着毕业生今后能否在工作上获得认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应该积极地将这些要求传达给学生。 摘自:毕业论文工作总结www.618jyw.com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