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因缘因缘牵手试述共济同舟学位

更新时间:2024-01-15 点赞:8938 浏览:3410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孙晓淼老师退休前在北京中医药大学资产与仪器设备管理处工作,一直从事教育技术装备管理工作并关注着我刊的发展,曾为杂志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2011年3月退休后的孙老师成为了我刊高教版的一名编辑。孙老师既是杂志的“老熟人”,又是杂志编辑部的“新朋友”,他见证了杂志“从无到有”的发展,也经历了从“关注者”到“操作者”的身份转变,这一切都让彼此间的故事变得更加有声有色。
相识 见证成长
相识便是缘,孙老师与杂志的“牵手”就称得上是一份不小的缘分,在合适的时间遇上了合适的彼此。
1995年,在告别了插队生活、工人生涯和科研工作后,孙老师来到北京针灸骨伤学院,踏入了一个对他来说全新的领域,从事教育技术装备管理方面的工作。在工作中,他一直兢兢业业,并努力通过阅读装备领域的杂志和撰写专业论文汲取更多的专业知识、行业动态,学习并尝试建立更好的设备管理工作模式。20世纪末,高等教育技术物资领域改革不断深化,物资流通模式、购销方式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给教育技术物资工作提出了新课题。时任北京教学仪器设备协会会长、北京高教学会技术物资研究会秘书长的赵英斌同志作为领头人创办了内资刊物《教育设备信息》报,围绕为学校教学科研服务的工作核心整合高教、基教资源,这就是《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的雏形和前身。由于工作原因,孙老师自那时起就开始关注刊物,常常通过阅读《教育设备信息》报,获取产品信息和会议动态。2000年,北京针灸骨伤学院并入北京中医药大学,孙老师因此转入该校资产与仪器设备管理处(以下简称“设备处”)工作,期间从未中断过对杂志的关注。2003年3月,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社正式成立,由内资刊物升格为具有正式刊号面向全国公开发行的科技期刊,跨入了杂志的新纪元。作为一份服务教育装备行业,初生的《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被广大技术物资工作者寄予厚望。据孙老师回忆,当时杂志虽然还显青涩,但却能为教育装备工作者提供咨询和沟通平台,相较于其他科技期刊的高度专业性,这份刊物更亲民、更接地气。在孙老师的积极推荐下,北京中医药大学很多教师和职工接触到《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并发表了多篇具有学术价值的文章。如赵小虎老师结合工作实际撰写的《浅论高校低值易耗品的采购与管理》刊登于2009年第15期上,陈清梅老师的教改论文《论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教学模式》刊登于2011年第24期上,等等。
孙老师于2008年年底卸任该校设备处处长一职,并于2010年10月1日正式退休。对他来说,忙忙碌碌地奋斗了大半生,突然停下来总有些不适应,为了让自己的晚年生活过得更加有意义,便接受了杂志社的邀请实质性地参与杂志审稿、编校等工作,也在这样的过程中见证了杂志一步步的成长。
相知 帮扶进步
所谓相识,缘分天成;若要相知,便需二者志同道合。只有心怀共同的奋斗目标才能让二者的合力攻克现实的困难,互相帮扶共同进步。
随着科技、信息对教育领域的影响,教育装备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样的变化对杂志的发展提出了很多新的挑战,也给杂志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自2011年起,经过多年的积淀,杂志进入品质发展时期,增速飞快。孙老师此时成为团队一员,见证了其脱胎换骨的变化。他说,杂志由“8开小报”起步,继而发展为正式刊物,再后来高教基教双轨运行,经历了由“量”到“质”的飞跃。杂志起步阶段,稿件稀缺,编辑不得不四处组稿,这就好比杂志的“资本原始积累”阶段,需要大量文章作为支撑提升其对教育装备领域的影响;在不断地积累和树立品牌后,其稿源日渐充沛,“裁文保质”成为工作重点,杂志采取加大审核力度和严肃学术价值评估等措施,保证载文质量,提升影响因子等学术指标;杂志栏目日渐完善,业界口碑也屡获赞许,却未停住发展的脚步,而是大步向前,向更具特色的方向发展,基于高教、普教分刊特点设置若干原创专题,提供行业沟通机会、促进学术研究发展。孙老师认为,这种变化在无形中提高了读者的阅读效率,让他们在有限的时间内欣赏高质量的作品,提高自身档次,吸引更多教师投稿,形成可持续性的良性循环,不断发展进步。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依势而动,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终于在保证服务教育装备领域的前提下向精品化方向发展,在励精图治中渐成特色。孙老师如是阐释杂志特色,其一,高教版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栏目口碑极佳,且对于关心中心发展的同仁具有较大启发。其二,重视资产管理部门来稿,独树一帜,形成自身特质。其三,重视实验教学一线教师来稿,鼓励教师积极投稿,保证稿源充沛且具时代价值。其四,高职、中职栏目设定有新意,领先同类期刊。其

五、重视基教教师来稿,搭建交流平台,促进教育装备、教学方法沟通,真正满足市场需求。

相伴 共创辉煌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孙老师相信杂志在不断的努力中一定能更进一步,成长为装备领域的品牌媒体。
面对充满未知和希望的未来,孙老师为杂志提出了中肯建议。他认为,杂志应紧抓自身特点,突出优势,重点突破,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立足特色寻求壮大发展的机会,稳步成长。最直观的发展目标就是努力跻身核心期刊行列,只有进入更高的层次才能吸引更多行业有志之士投稿,使得交流平台更具学术价值,更好地服务装备领域。当然,值得注意的是,一旦迈入核心期刊队伍,也就意味着杂志将肩负更大的责任,也因此拥有更大压力。只有保持自身不断进步,才能使压力更好地转变成发展动力,稳步实现既定目标。面对未来发展,杂志应正视自身缺点,补齐短板,以进军核心期刊为前进动力,扩大影响、提高知名度、树立品牌。
高山流水遇知音,孙老师和杂志从相识、到相知、再到相伴走过了一段美好而又愉快的时光,他们之间有着伯牙与子期一般不用言语的默契。随着教育技术装备在教育系统中地位和作用的提升,杂志也将面临更多的机遇与挑战,彷徨时好友的一句提醒便会如醍醐灌顶为其指点迷津,因此杂志离不开每一位关心、关注其发展的朋友。只有拥有他们的保驾护航,杂志才能实现成为一份集综合性、学术性、实务性为一体,全方位服务教育事业发展的优秀刊物的目标。相信在信息化时代的考验下,杂志和广大读者、作者、编辑团队必将披荆斩棘,携手共谱发展新篇章。
采访后记:
孙老师作为我刊高教版的编辑,时常到杂志社审校源于:毕业论文致谢词www.618jyw.com
稿件,记者利用这些时间对他进行了几次采访。同为杂志编辑,一个是经验丰富的前辈,一个是初出茅庐的新手,采访除了交流沟通外,更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孙老师的随和让每次采访都在轻松的气氛下进行。采访中他向记者讲述了很多年轻时的工作经历和生活故事,让记者在获得丰富采访材料的同时体味到这位老前辈对待生活、工作的认真态度。低调,是他留给记者最深刻的印象。他将职位、成就看得很轻,从不刻意提起,在审核采访稿时几次建议记者将相关内容隐去。他说:“这些都是过去的事情,不必刻意提起,认识我的人自然知道这些事情。”细细体味每一个采访瞬间,前辈的专注与朴实值得我们年轻人学习,相对于我们的浮躁,他们依旧保持着沧桑岁月不曾洗刷掉的风骨。
本栏目旨在庆祝杂志创社十年,通过人物专访记录、回忆杂志发展点滴,因此采访对象多为杂志社的元老和前辈,这让记者有了很多向前辈学习的机会。我们能做的就是充分利用这些机会,让传统与创新碰撞更多火花,形成杂志特有的文化,帮助杂志更好、更快地发展!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