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引导学生如何引导学生开展实验活动

更新时间:2024-03-31 点赞:4447 浏览:1109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探究活动是物理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究活动应该是学生自主的、合作的探索过程,教师的作用是引导作用。因此,教师对学生的探究活动的引导致关重要,引导得好,学生的探究活动能得以顺利进行,取得成功,从而大大增强学生的探究兴趣及积极性。下面我就以本课题为例,谈谈本人对如何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的几点方法。第一,提出的问题不宜太笼统,越细致越明确越好。第二,对于问题的猜想,应引导学生依据日常熟悉的事物,经验等进行猜想,尽量增加学生猜想的正确率,从而增强学生的信心及兴趣。第三,对于设计实验。我认为要根据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必要时对教材提供的参照方法,表格进行变动、删改,力求设计得简单易做,易做印象又深刻。第四,学生进行探究实验时,教师不能袖手旁观,应多巡视,多留意,做好服务工作,发现问题及时指正。第五,对学生的探究结论,老师应及时加以点评并补充完整,尽可能把结论升华。第

六、老师应引导学生养成实验反思的习惯。

关键词:实验探究活动;自主、合作;提出问题;设计实验;进行探究实验;探究结论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探究活动是物理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学以学生为本,要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物理实验探究活动更是要求让学生亲身参与物理现象知识的获取过程。探究活动应该是学生自主的、合作的探索过程,教师的作用是引导作用。因此,教师对学生的探究活动的引导致关重要,引导得好,学生的探究活动能得以顺利进行,取得成功,从而大大增强学生的探究兴趣及积极性。否则学生的探究活动效果会大大降低,甚至难以成功,只能形式性走过场。这样不但收不到预期的效果,还会大大降低学生的兴趣及积极性。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开展实验探究活动?是摆在我们物理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我们应互相学习、集思广益,力求找出一套好的方法进行应用。
本人从教十多年,一直就如何引导学生探究这个问题进行总结,力求找到更好的方法引导学生。近几年在参加同科教师的教研课中,碰巧听了几位教师上同一个课题的教研课《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效果区别很大,引导得好的,学生对成像规律探究得较清楚,包括成像类型及条件、像的变化规律、应用等。引导不当的确实效果较差,有些课例,学生忙于做实验、记录数据,到最后还是得不出规律。有些课例甚至最后只能老师归纳出四种成像让学生记:(1)当u﹥2f时,成倒立、缩小实像;(2)当u﹦2f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3)当2f﹥u﹥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4)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这样的探究效果并非学生想要的,也非老师想要的。久而久之学生会推动兴趣及积极性。下面我就以本课题为例,谈谈本人对如何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的几点方法。
第一、提出的问题不宜太笼统,越细致越明确越好。提出的问题,也是探究实验最终要解决的问题,提出的问题太笼统,学生思维太发散,这不利学生思考及猜想。如《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若提出的问题是:凸透镜有什么规律?那么你让学生如何思考,如何猜想,是大小规律,变化规律,还是正倒规律?我们应结合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以及日常照相经验,引导学生提出更明确的问题:(1)物体放在什么位置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距有多大,有什么规律?(2)物体放在什么位置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像距多大,有什么规律?(3)物体放在什么位置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4)若把物体由远处向近处移动,光屏上的像的大小及像的大小及像距都会变化,怎样变,有什么规律?这样把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包含的像的正倒、缩放、像的大小变化、像距的变化等问题分细提出来,有利于学生的思考问题,进行猜想及设计实验。
第二、对于问题的猜想,应引导学生依据日常熟悉的事物,经验等进行猜想,尽量增加学生猜想的正确率,从而增强学生的信心及兴趣。如对上面的问题(1)的猜想,我会提示学生:照相时,景物距镜头远还是近?学生很自然会想到景物离相机镜头是较远的。这时我会进一步提示学生,远近是相对的,我们应该以镜头的焦距为尺度衡量,那么是1倍焦距、两倍、三倍还是几倍?让学生猜一猜,并做好记录。同样道理,对问题(2)(3)的猜想也可以让学生根据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特点进行猜。这样通过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的猜想,可以让学生对规律有一个初步的想法,也有了一个不成熟的结论,这有利于后面的设计实验及进行实验以及归纳总结。
第三、对于设计实验。我认为要根据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必要时对教材提供的参照方法,表格进行变动、删改,力求设计得简单易做,易做印象又深刻。我所任教的学校是一所学生基础、素质都较差的普通中学,最初几年做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都是参照教材进行,发现学生决是看似做得很成功,但归纳结论就较难了,应用及考试时更是很多学生会混淆。后来我对两方面进行了变动:一是把实验变为分组合作探究。我把全班同学分为4大组,每一组同学只针对以上(1)(2)(3)(4)个问题中的一个设计实验进行探究,然后各自得出结论供全班共享,最后加以验证。二是对记录表格作变动,要求学生在凸透镜前后各标出U< f ; 2ff ; U>2f三个区域。把表格中物距和像距用(1)V< f;(2)2ff;(3)V>2f进行记录。这样一来,学生探究的目标更集中,记录数据更直观,效果也非常好。
第四,学生进行探究实验时,教师不能袖手旁观,应多巡视,多留意,做好服务工作,发现问题及时指正。探究过程是学生自主、合作的活动,老师一般不参与其中,但在探究过程中学生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如仪器有毛病、操作不规范、方法不正确等。若不及时解决,势必影响实验过程,甚至令实验失败。老师应密切留意,及时提供帮助。在学生实验过程中,我就遇到摘自:毕业论文任务书www.618jyw.com
有学生在移动光屏时怎样也找得到蜡烛的像,原因是蜡烛、凸透镜、光屏不在同一高度,这时若老师及时提醒学生,问题很快就解决了,否则学生可能花很多时间也找不到原因。
第五,对学生的探究结论,老师应及时加以点评并补充完整,尽可能把结论升华。如本课例中若学生探究活动成功,则很容易得出三种成像规律及实像的变化规律。老师应及时加以点评、给予肯定,但这并不完整,应加以完善。我们可以引导学和分析成实像时,物距变近时像就逐渐变大,并由缩小逐渐变化放大,这个过度期是否有一个等大的地方,在哪里?从而补充第四种成像:当u=2f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最后把结论归纳出来供学生参考:(1)当u﹥2f时,成倒立、缩小实像,2ff;(2)当u﹦2f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V=2f;(3)当2f﹥u﹥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V>2f;(4)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5)成实像时若把物体由远处向近处移动,光屏上的像的大小会渐渐变大像距会渐渐变大。还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两个特殊点:焦点及2倍焦距点,焦点是实像与虚像分界点,2倍焦距处是放大与缩小的分界点,从而把结论升华成:一焦定虚实;二焦定大小;实像时物近像大像远。
第六,老师应引导学生养成实验反思的习惯。我在每次实验探究后都要求学生在实验报告中写出收获与不足。以下是一位学生的反思。收获:本次实验同组同学合作很愉快也有收获,知道蜡烛在大于2f时能成倒立、缩小的实像,还知道把蜡烛移近时,光屏的像会变大。不足:1是在实验时三者不在同一高度,结果同学提醒再改正。2是忘记填数据,要重新做一次。虽然学生反思的并不多,但通过反思可加深学生印象,学生在不断反思中会总结经验,提高兴趣,能力也会得到提高。
探究活动是物理学习过程的重要一环。探究活动是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过程。我们就应引导好学生的探究活动。我相信只要我们老师多动脑筋、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就一定能把学生的探究活动引导好。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