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小语“班班通”在小语“卓越课堂”中运用要求

更新时间:2024-02-29 点赞:7156 浏览:2163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班班通”是重庆市义务教育“卓越课堂”五年级行动计划中的九大行动计划的重要产物之一,它集形、声、光、色于一体,能够有效地渲染气氛,创设情景,它的资源多样性、内容生动性,学习过程的互动性等这些优势,能够激发学生创新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为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开辟了新的天地,给“卓越课堂”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班班通进入了课堂,进入了教室,对于丰富语文教学资源,优化语文教学方式,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卓越课堂”教学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一、激发探究,调动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著名教育学家皮亚杰曾经说过“儿童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也不是被动的接受环境刺激,而是具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的支配”。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是唤醒学生主体意识、产生强烈探究的“敲门砖”。 “班班通”现代教育技术具有声情并茂、视听交融、动静交错、感染力强的特点,集文字、声音、图象、图形于一体,它在处理图文、动画、视音频等方面的良好作用能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学生视听感官的需要,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
例如在教学《晏子使楚》一课时,揭题时采用了播放“晏子使楚”的的电影片段。在播放过程中,学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眼睛紧紧地盯着屏幕,生怕看漏了什么,然后让学生从生动的故事中,体会晏子高超的语言艺术,感受晏子语言中透出的大义凛然和爱国精神,体会人物的特点,了解作者通过人物对话来刻画人物特点的表达方式。学生因而变得非常专注,对于教师的问题显得很感兴趣,这时教师适机地深入提问点拔,学生们畅所欲言,把老师的问题较轻松地回答了,对于文章的内容也有了较清晰的认识。达到了教育教学的目的,在这次教学活动中,不仅学生们有了较新的感受、参与教师也有同感。有的教师说“这样的课堂,时时有动画相伴,节节有音乐相随,孩子们又怎么不极感兴趣呢”。

二、创设课堂情境,突破学习重难点

用“班班通”辅助教学,能根据教材的内容和教学的需要,化静为动,动静结合,使静态知识动态化,使抽象知识形象化,让教与学充满生机,学生学得生动,加深对知识的感悟,并相应了解了知识形成的过程。因此,在对教学重、难点的突破中,适当运用“班班通”辅助教学进行历史源于:免费论文网站www.618jyw.com
事件、异地风景、科幻知识等的展现,可以创造与渲染气氛,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使他们耳濡目染、口诵心惟,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共鸣。
例如教学《冬阳·童年·骆驼队》时,课文围绕着骆驼队,写了怎样看骆驼咀嚼,怎样和爸爸谈关于骆驼脖子上挂铃铛的事,怎样想为骆驼剪垂在肚子底下的毛,怎样好奇地问夏天骆驼到哪儿去了。这些看似小小的却很有童趣的事,像一个一个的镜头,随着作者娓娓的叙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让人感到作者充满了童真的童年生活是那样的美好,它可能有一点单调,但是有了骆驼队,有了清脆的铃铛声,有了对骆驼队的思念,一切又变得妙不可言。为了使学生们真正体会到作者对童年的魂牵梦萦,对早已走远的童年的依依流连。在教学时,首先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重点语句:①老师教给我,要学骆驼,沉得住气。看它从不着急,慢慢地走,总会到的;慢慢地嚼,总会吃饱的。②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③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④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又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又听见缓缓悦耳的驼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从而引导学生利用边读边想的读书方法,抓重点词语体会句子的含义。同时对重点句子的理解更透彻鲜明。

三、拓宽学习内容,改变学习方式

课堂40分钟的时间是宝贵的、短暂的,如何向40分钟要质量,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多的学习内容这是老师必须考虑的问题,像有关的历史背景、作者简介、课堂练习以及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故事都可以通过多媒体解决。利用班班通教学,既能节省时间,又能增加课堂容量。语文的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借助自己的智慧努力探索,不断建构的过程,是一个需要学生的理智和思维参与的过程。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才能加深学生对道德认识的理解,促进道德内化。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使互联网技术应用于教育实践,步入语文课堂,也把学生吸纳到网络技术应用的行列中。利用班班通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表现出资源的丰富性、共享性,教学活动的交互性、协作性等特点,它打破了学生只能在学校听老师讲课学习的单一局面,大大丰富了学习和教学模式。网络技术步入语文课堂,一改以往的粉笔、黑板,单纯的口授教学方法,使课堂中教师变主导者为组织者,师生关系变成了教学互动的双向活动。
如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由于圆明园的遗迹遭破坏严重,很难再见原始的圆明园,见证它真正的辉煌。我也不可能带学生到北京参观圆明园的遗址,单凭学生看书中的插图,根本就不可能对圆明园有清晰的认识。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我在课前就布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已查找有关这篇课文的资料。另一方面,利用班班通观看有关圆明园的现在遗址及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片段。当学生看到这清晰的画面,他们不由自主地感受到圆明园的辉煌和毁灭过程。 我在设计课件时,充分考虑了学生们主体地位,课文内容中的图片以学生的需求而点击出现,可谓时机适当,让学生观察画面谈感受,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发言也非常踊跃,纷纷谈了自己对课文的认识,并把自己课前找到的资料都派上用场。通过学习,学生不但能充分想象到当时清朝的无能、国力的衰败,还提高了对“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认识,拓展了视野。通过“班班通”的展示,学生的知识面得到了扩展,真正使学生成为了教学的主体。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