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议过度对过度教育“另类”深思

更新时间:2024-03-09 点赞:16227 浏览:7065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1976年,美国教育学家查理德·弗里曼出版了对过度教育研究有重要影响的著作———《过度教育的美国人》。在书中,他把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教育收益率下降的原因归结为教育过度。自此,过度教育的观念被引入到教育经济学的专业领域。自1976年至今,对过度教育的研究已经源于:大学生论文网www.618jyw.com
30多年,虽然国内外学界对过度教育概念的界定在表述上有所不同,但其本质却是一致的,宏观上指一个国家的人力资源相对于国民经济对人力的需要而言出现了过度;微观上是指个人所拥有的教育和技能超过了工作的所需。
一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现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1020)》中,强调当前要“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可见,我国目前的教育质量尤其是高等教育质量并不尽如人意。从总体上看,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质量不高,并有逐步下降的趋势。

(一)盲目的规模扩张是教育质量下降的重要原因

1999年我国实施高校扩招政策,就当时教育环境而言,进行大规模扩招是不合时宜的。其时我国中等教育仍停留在为高考进行准备的应试教育阶段,教育和教学质量远未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这种情况下的大规模扩招,直接导致高校生源质量的下降。生源质量的下降直接导致高等教育质量的下降。
伴随着高校扩招所带来的另一个问题就是高校办学的软件和硬件的发展跟不上扩张速度。马丁·特罗指出,美国是先准备好了大众化高等教育系统的组织和结构框架,再接受众多学生的注册入学,而我国的情况却恰恰相反。这就导致当大批量的学生涌入高校时,高校感到应接不暇。同时由于教育经费投入不足,这种先天不足在短时间内难以改变,从而影响高等教育质量。

(二)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脱节,是制约教育质量提高的重要原因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被引入学校教育中,但这些新的教育技术并没有促进教育质量的明显提高,教学质量反而下降了。其根本原因在于这些变化只是形式上的变化,教学内容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教学仍然是传统的理论灌输,实践性教学被弃之角落。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脱节相当严重。实践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
二高等教育质量下降对过度教育的影响

(一)高等教育质量下降使“大学生就业难”现象更加凸显

“失业现象严重”是过度教育最明显的表现特征之一。大学生就业难现象在我国普遍存在,并愈演愈烈。为何与以往的大学生相比,现在大学生就业压力和就业难度增长得如此之快?根本原因在于高校扩招所带来的高等教育质量下降。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进入高校的“门槛”降低,进入高校学习的学生激增,“穷国办大教育”逐渐变成现实。教育大众化一方面满足了人们对高等教育的迫切需求,但另一方面也使高等教育的质量问题愈发引人关注。在我国教育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办大规模的高等教育能否培养出合格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出的人才能否胜任相应的工作?现实给了我们最直接、最真实的回答:自高校扩招至今,或多或少地存在高等教育质量下降的问题。高校培养出的部分毕业生配不上“高级专门人才”这一称呼,高等教育质量下降引发了社会尤其是招聘单位的不信任,因此,大学生就业难上加难。

(二)高等教育质量下降使“人才高消费”现象更为突出

筛选假设理论让我们很清楚地认识到教育的筛选作用,也就是教育的信号作用。在当代社会,教育的信号作用表现为通过教育所取得的文凭。市场中信息沟通的不顺畅,招聘单位与应聘者的交流短暂而浅层次,并不能在面试的过程中得到关于应聘者更多的信息,同时由于高等教育质量下降而产生的不信任感,致使招聘单位出于企业整体利益的考虑,被迫以应聘者的学历和文凭作为其潜在发展能力的一个直观衡量标准。而招聘单位的要求作为就业者的一个指向标,他们的这一招聘标准,无疑会指引着就业者们盲目、片面地追求高学历,以满足招聘单位的“隐要求”,从而在就业竞争中拥有更强的竞争力,为应聘的成功增加筹码。“考研热”就是这一思想在现实中活生生的体现。

(三)高等教育质量下降造成了局部过度教育假象

高等教育质量的下降,反映在工作上是指工作能力的下降。传统的“高文凭意味着高能力”在现今情况下已不再适用。尤其在高校扩招这一形势下,鱼目混珠之辈大有人在。在大学期间真正认真学习、注重锻炼自身素质的毕业生,毕业后是可以找到与之相匹配的工作,而那些在毕业后没有找到与之相匹配的工作甚至是失业的毕业生,他们虽然也取得了大学文凭,但是他们是否真的具有大学毕业生的水平,或者他们的能力是否真的与所取得的学位相称,这些是无法确定的。对于这一类毕业生,我们是无法认为他们是过度教育了的,实际上,这是一种过度教育假象。
另外,所谓的能力,是内容多样化的一个概念。判断一个毕业生是否有能力,不能单单从学业成绩上加以判断,还要从其社会交往能力方面加以认知。我国高校对于学生是否符合毕业条件的标准一般都是在政治思想、外语水平达标以及学校安排的科目达标上有所要求,而对于学生其他方面素质的要求虽然有“明文规定”,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则是得过且过。这些能力的缺失导致了高等教育质量的下降,导致了无论是个人还是毕业生总体在整体能力上的不足,以致无法胜任某些工作的需求,这一类现象也属于过度教育假象。
三提高教育质量,缓解过度教育

(一)稳定高等教育规模,促进大学生就业

我国局部性过度教育的出现,首要原因在于近年来高等教育的大规模扩招。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毕业数量跳跃式增长,市场的吸纳能力增幅有限,待就业人数增多,导致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恶化。大学生就业难作为过度教育的最明显特征之一,它的恶化意味着过度教育的恶化,因此,要缓解过度教育问题,首先要做的就是停止高等教育的盲目扩招,稳定高等教育规模。2009年,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就在会议中指出:“2009年将继续相对稳定招生规模,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稳定高等教育规模不是一时之举,而是我们应该长期坚持的教育政策。

(二)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消除过度教育假象

大学生能否走过通往就业的“桥”,关键在于自身的过桥本领。如果过桥人的能力不足,那就不能保证顺利通过。提高过桥本领就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现代工作岗位需要工作者具有全面的、全方位的能力。不仅需要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还需要具有应变能力,创新能力等等。培养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将使大学生的文凭名符其实,在应对工作时得心印手、游刃有余,避免因大学生能力不足而无法从事的工摘自:写毕业论文经典的网站www.618jyw.com
作,消除过度教育假象。

(三)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培养与社会发展需求相一致的专业人才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供需的结构性矛盾。有的学科专业的毕业生需求旺盛,供不应求;而有的学科专业的毕业生需求很少,大量剩余。要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失衡问题,就必须优化高等教育结构,避免在某些社会需求较低的学科专业出现人才“扎堆”。高校要有战略性、全局性的眼光和对未来社会发展的预见性、前瞻性的能力,以科学的发展观来看待专业设置的变动性和稳定性。保证培养出的高级专门人才与社会发展需求相一致,消除“人才高消费”,缓解过度教育。
总之,高等教育质量的下降对过度教育的各方面影响促使我们不得不思考如何提高我国的高等教育质量。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我国现阶段出现的过度教育问题的解决途径之一。只有解决高等教育质量问题才能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才能解决社会普遍追求高学历的现象,才能理解过度教育的假象,才能缓解弥补型过度教育的现象,最终才有可能为过度教育问题的解决提供一份力量。为此,我们必须重新审视高等教育质量问题,树立新的高等教育质量观,建立更加完善的质量完善体系,切实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联合政府、社会、教育机构、个人等各方面力量,共同为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献策献计,从而有利于过度教育问题的缓解直至解决。
参考文献
宁光杰.发展中国家教育的信号功能及其失灵[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
J·毕晓普.教育经济学国际大百科[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386.
[3]范皑皑.高校毕业生过度教育意味着什么[N].中国教育报,2011-09-12.
[4]李志仁.关注教育过度[J].高教探索,2000(4):68-69.
[5]刘志业,栾开政,李卫东.教育过度与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3(4).
[6]夏在兴.对我国高等教育“过度”问题的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3(6).
[7]唐建兵.对我国高等教育中“过度教育”现象的理性思考———从高校扩招和人才市场约束谈起[J].继续教育研究,2003(6):97-100.
[8]彭勃,吴治兵.高等教育过度化的文化解析与重构[J].煤炭高等教育,2006(5):46-48.
[9]李明忠.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过度教育产生的经济学分析[J].现代大学教育,2004(4):95-98.
[10]张军利.“过度教育”:劳动力市场视角下的中国高等教育[J].教育研究,2010(9):81-84.
[11]孔钢城,雷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教育质量问题浅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7(4):107-113.
[12]刘献军.关于建设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若干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08.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