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发生让学习快乐地发生

更新时间:2024-03-08 点赞:33374 浏览:15663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本文阐述了中职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并通过一个基于亲情主题教育的人物细节描写课例,探讨了如何在中职语文课堂中让学习快乐地发生,从而切实提高中职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人物细节描写

一、研究主题和背景

中职语文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都被视为鸡肋,留之无用弃之可惜。学校不重视,中职生也认为学习语文对就业没有帮助,因此大部分学生不重视语文。受此影响,语文教师工作起来也兴趣索然,应付了事。
语文科目为什么会走到今天的地步?作为一线语文教学工作者该如何努力改变这种现象?带着对这个问题的不断追问,笔者开始了一系列的探讨。探索过程中发现在职业教育中,中职学校和中职生都比较重视人文素养,但是缺乏对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视。基于这种情况,笔者开展了以“提升中职生人文素养的语文课堂教学方法”为主题的研究探索。在探索中,笔者根据实际情况编写了校本教材,并采用情感主题教学法为主要教学法,采用参与式训练教学模式为主要课堂组织模式。本次课例即为其中的亲情主题单元中写作训练——人物细节描写的教学课例。

二、教学背景

笔者认为,学生具有人文素养的最基本的情感表现是具有“仁爱”之心。而培养学生的仁和爱,在现实生活中,要从“孝亲”开始。“百善孝为先”,作为人,与父母之间的亲情是与生俱来的,因此,学生的“孝亲”之情也是最容易激发出来的。利用“孝亲”这一每个人心中最“软”之处作为突破口,通过教材中亲情素材的学习以及师生共同积累的亲情素材,通过“听、读”拉近学生、软化学生、打动学生,引导学生对自我亲情的“说和写”。这一捆捆的亲情“药材”不断浸润,让学生长时间地沉浸在“亲情”中,心,自然而然地开始有所触动。
在语文教材内外,提供了以下亲情材料:《成长》《我的母亲》《一碗清汤荞麦面》《我的父亲爱迪生》《安魂》(节选)、《母亲》……
学生在课前十分钟能力训练中通过讲故事等方式积累了如下亲情素材:《想起了母亲》(故事)、《天亮了》(歌曲视频)、《感恩的心》(歌曲及故事)、《握住母亲的脚》(朗诵音频)、《奇迹的名字叫父亲》(朗诵音频)、《帮妈妈洗脚》(公益广告)……

三、教学过程概述

四、教学反思

本次课流程简单而明显,环节也不多。以小组学习的形式,利用以学生习作为主的美段美句作为素材,运用听、读、说等途径来深入学习人物细节描写,课堂中除了常规训练写故事外,没有进行专门的人物细节描写训练,但学生却快乐地懂得了如何写,还快乐地实施着如何做;不但学会了人物细节的描写,将人写活、写得有血有肉有感情,还学会了如何做人,如何孝亲。因此,课堂教学的效果好与否,不是看教师教了多少,而是看学生学到了多少,这就需要教师用心设计教学课例。

1. 教师要注重课堂的每一个细节并善于利用。

细节决定成败,细节对于课堂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对某一次课的成败可能效果不明显,但是对于长期的师生关系建立、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培育和学生能力的综合训练,起至关重要的作用。注重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细节,有利于教师形成具有自我风格的课堂教学体系;有利于构建完善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笔者一贯注重课堂细节,并利用每一个细节达到相应的教学目的,哪怕最平常的一个细节,在笔者的课堂,也有其独特的功能。
比如师生问好的环节。大部分课堂都是先学生问老师好,老师回一句同学们好。笔者认为这样的顺序有两方面值得探讨:一是学生先问,潜在地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独尊,二是学生先开口,没有榜样、没有标准,往往学生们的那句“老师好”参差不齐,语调低沉,情感平淡。作为语文教师,笔者不能容忍这种情况存在。笔者总是充满热情地先问同学们好,然后满怀期待学生们的回应。笔者认为,课前问好跟语文教学关系很大。问好是语言表达,虽然短短的三个字,但学生的语调、声音、情感直接体现学生的语文水平。每节课让学生训练一句情感饱满、语调高扬、声音响亮清晰的“老师好!”本身就是语文能力中的口语训练,作为语文教师怎么能忽视这种天然的、绝佳的训练机会呢!同时,这样一句问好跟课堂氛围的奠定、源于:论文www.618jyw.com
师生关系的定位关系也很大。教师带着充满召唤、期待的眼神,发自内心、字正腔圆地向学生问一声“同学们好!”那代表着教师对学生今天充满信心、充满尊重、充满期望。学生被教师的声音感召、被教师的笑容、眼神感染,也齐声、响亮、充满深情活力地回“老师好!”这就是我们语文课堂的最好开端,也是语文课堂上的第一个情感、口语表达训练。

2. 教师要重点关注学习的发生而不是教的发生。

魏书生说,“教师不替学生说学生自己能说的话,不替学生做学生自己能做的事,学生能讲明白的知识尽可能让学生讲”。教学环节二,就是为了给学生充分的“自己做”的空间和时间而设计的。在这里,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自己的工作要做。比如学生的第一个任务是“将自己写的《我的父亲/母亲》文章中自认为描写得不错的地方划出来。”可能有的学生划得多一些,有的少一些;划出的“不错的地方”有的可能不错的程度深一些,有的不错得浅一些;有的学生对不错的地方满意度强一些,有的弱一些,但是,不论哪位学生,面对自己的作品,总可以找出“不错的地方”。其他的学习任务设计,也都有类似的特点,这就有很大的调节空间。换句话说,不同学生都按教师的预设方向在学习,都经历了学习的过程,都能获得不同程度的成果,但他们所获得的,是他们能获得的,教学的具体内容是根据学生的情况来调节和生成的,这就是学习在发生。这种发生,教师只能设计方向,不能规定具体情节,具体的情节要到具体的课堂上:要看情况,看学生能不能发现,看教师的引导能不能起效,看学生相互之间能不能触发,看学生、教师、教材之间的互相溶解能不能生成。

3. 语文教师尤其要关注学生的成长。

作为一名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鉴于语文科目特有的性质,我们要时刻思考这样的问题:语文课堂究竟要发生什么、教师究竟要做什么、学生究竟要经历什么,才能真正让学生“学到”,才能真正让学生得到“能力”?带着这种思考,我们就会真心关爱学生、从学生终身发展着想去进行教学。在教学环节二的第二阶段中,选源于:大学生毕业论文范文www.618jyw.com
择学生认为最美的文段在全班展示,被选上的文段,没有经过教师的雕琢,而是朴质的、原汁原味的,有些学生平时表现并不怎么出色甚至还违反纪律被处分,但是他们的作品,被当成了范文,在全班展示出来,这能给学生带来极大的鼓舞,能激发学生后续学习的兴趣。正如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的:“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意识和感觉到自己智慧的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类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感到骄傲。”

4. 要善于利用美来培育美。

祖国的语言文字本身是美的,学生本身也是美的!但为什么往往美的学生面对美的语文时却如此痛苦?关键在于我们没有让此两美相通。如何让此两美相通?首先教师要以满怀的期待和珍视眼前的两美,要让学生看到教师眼中闪现的欣赏;其次,“披文以入情,情动而激发”,用自己真挚的情感去影响学生,激发学生,带领学生进入一种良好的氛围,使整个课堂情味浓郁;再次,教师要善用“美”熏染法,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入挖掘课文的美的内容,并用优美的语言展现给学生看,用美去熏染他们,让他们被这种美所吸引,因而就愿意去接受它。在学习过程中,笔者曾将自己与父亲的故事与学生分享,泪流满面,真诚表达“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沉痛之情。感染了学生,也唤醒了不少学生,激励了学生!在本次课的美段美句赏析中,所选用的文段都是美的,文字美,情感美,经典里的,自己作品里的,用美来熏染学生召唤学生!看到学生眼中闪现的感动、亲情、甚至泪花,就意味着课堂教学收到了实效。
作为中职语文教师,笔者深知肩负的使命之重和眼前的路途之远。因此要不断学习,在教学中、教学之余不断提升自己。包括语文教学的能力,在教学能力锻炼方面要敢于实践、慎重实施。要不断寻找更适合学生的、对学生终身发展有帮助的语文素材、教学方法,也包括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只有自身人文素养境界高,才能体验和把握语文素材、课堂中的各种美。只有自身能自觉地体会类似于“眼角泛起了泪光”“笑了”“愣了”等字句中那“文字后面的东西”,只有自身能自然地把备课的心思聚焦在“师生生命意义增值的所在”,只有自身能把课堂教学落脚于“真正感人的力量和对学生美的熏陶”,才可能真正让学习发生,快乐地发生。
(作者单位:广州市交通运输职业学校)
参考文献:
姜可,高炳学.基于启发式教学的课堂管理模式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10,(13).
潘新和.新课程语文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3]王存新.对中职语文课堂有效教学评价的反思与构建[J].中国商界,2010,(8).
[4]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5]韩静.中职语文教学与人文教育[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2).
[6]刘甫碧.让人文精神滋养学生灵魂[J].探索者,2010,(1).
责任编辑 何丽华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