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思想品德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有着不足及策略基本

更新时间:2024-04-21 点赞:35337 浏览:15923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把思想品德的教育和培养纳入国家课程进行管理,并多次修定课程标准,经常更新教学内容,赋予了思想品德课程做为德育主渠道的极高的期望值。
【关键词】 初中思想品德 教育教学 问题及对策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是为初中学生思想和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思想”和“品德”形成的多因素交互影响性、长期性和反复性,决定了其教育的相当难度;“思想”和“品德”表现的极强内隐性,决定了其真实评价的相当难度;“思想”和“品德”素养的优秀程度对个人、集体乃至国家民族和社会进步的关键制约性,决定了历朝历代对它的高度关注性和大力投入。
1 探析思想品德课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
1.1 不能正确处理“教教材”和“用教材教”的关系。思想品德学科在全国有11种版本的教材,与传统教材相比较,新教材不再是教师教学的唯一范本,而是促进学生学习的众多课程资源中的一种资源,新课程要求广大教师合理使用教材,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但是,现在还有不少教师固守传统教源于:论文提纲范文www.618jyw.com
学思想,避生就熟,教学几乎完全唯教材是从,严重脱离社会生活和学生发展的实际。有些教师担心考试压力,在教学中只重视强迫学生掌握知识,而不重视引导学生探究和体验获取知识的方法与过程,课堂往往成为教师的独角戏,学生参与性不强,积极性不高。还有个别老师甚至不厌其烦地让学生背课文,排斥了学生的个性思考,其结果学生只会死记硬背,思维和创新能力较差,更不懂超越教师和教材,整个教学过程单纯的变为老师讲,学生听,课后记忆,考试检测。培养出了死记知识却不思考知识、不诘问知识、不评判知识、不创新知识的“好学生”,这实际上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和个性的摧残。
与此相反,有的教师却走上了另一个极端,他们十分关注课堂活动的开展、课外教学资源的补充,却忽略了师生手有的最重要的教学资源——教材的实用价值,课堂教学随意性过大,教材受到冷落,学科特有的价值没有被充分挖掘出来。如:思想品德课丧失自我,异化为班会课;忽视学科特点,教学内容虚泛、空洞;脱离实际,随意延伸、拓展,将思想品德教学变成材料堆积课,新闻报道课等等。这种情况使思想品德学科的价值降低,让社会、学校、学生对思想品德课造成误解,抹杀了思想品德课的学科功能。
还有的老师放大了思想品德新课程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要求,在一节或一段时间(如一个单元)的教学中,老师往往设计了大量的学生活动,对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给予了过分关注,却忽视教材基本知识和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割裂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与知识目标的关系。课堂上设计了许多令人感动的事例、煽情的故事、催人泪下的画面,却缺少引导学生感动之后的理性思考、激动之后的理性行动,没有晓之以理、导之以行的个性心理内化过程,失去了教材中相关理论观点的支撑,其结果是教材基本知识被忽视,这种海市蜃楼式的做法不符合新课改“知识和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要统一起来”的要求,使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虚化,教学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1.2 思想品德课程意识不太到位。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规定:“本课程以加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为主要任务,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弘扬民族精神,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奠定基础。”思想品德课程坚持三维目标的整合,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做为首要的目标。
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思想品德的课程意识被不同程度的淡化或歪曲。部分学校以升学考试为中心,不考就不开,少考就少开,考啥就开啥,国家课程计划执行不到位乃至部分不执行。部分年级没开或没开完或没开够或很随意。课标要求部分没能落到实处。一些学校领导认为思想品德是“豆芽”科目,谁都可以上,将“思品”作为安排教师工作的调剂学科。谁的课少了,就安排点思品课来填补;谁是某班的班主任,谁就上该班的思品课;谁的某“主科”上不好,谁就去上思品;更有甚者,谁把思品课上好了,那说明其水平还不错,就安排去上更重要的学科。思想品德学科的校本研究和培训进修在部分学校也因此被严重忽视。部分学校对思想品德学科的理解仅限于纯粹学业的意义,严重忽视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育人功能。部分学校没有对思想品德教学提出合理的目标要求。如此,较为严重的影响了思想品德课程功能的实现。
2 对如何上好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建议
2.1 积极践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核心理念。教学观念是教学实践的先导。本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它包含着三层含义: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倡导全人教育,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新的课改理念提倡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是学生个体的自主行为。广大思想品德课教师要认真学习新课程的相关教育教学理论,把握新课程的实质,理解新课程的理念,确立新的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评价观、质量观等。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认知的、情感的、行为的、生理的等诸多因素参与,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主动探索与发展。
2.2 树立师生皆有所获的教学效果观。新的课程改革对教学效果的要求越来越高。从宏观上来看,检验课堂效果有两大因素,一是学生学有所获,二是教师教有所得,师生皆有所获才是新课改条件下教学追求的目标。课堂教学的本质是实实在在的引领学生的成长。如果每一堂课学生在知识的建构、能力的提升、情感的体验这三个方面有所收获,就是一堂成功的课,同时,教师在这堂课的教学中,也要获得情感升华,获得新的发现,促进教学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在互动交流中,实现师生的共同成长。
3 结语
总之,课程改革是个系统工程,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党和国家赋予了思想品德教学特殊的使命,课堂教学是科学和艺术的完美结合,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广大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者一定要认清现实,奋力工作,创造性解决好思想品德教学所面临的系列问题,切实提高思想品德教学的质量。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只要我们不断学习,深入思考,大胆实践,锐意创新,思想品德课教学一定能绽放出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 沙丽娟.初中思想品德学科中体验式教学的探索[J].北京师范大学
学报,2007(01):35-38
2 魏国华.初中思想品德学科教学中体验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思
想政治课研究,2008(10):34-37
3 赖宗莉.如何上好思想品德课[J].四川:内江日报,2009-10(03)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