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背诵说“背诵”

更新时间:2024-04-11 点赞:2763 浏览:780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背诵是语文学习的一源于:如何写论文www.618jyw.com
个传统,。很多人忽视背诵,低估背诵的作用,背诵在我们的教学学习中显得无足轻重。
【关键词】语文背诵
很多人认为背诵课文无非是为了应敷考试中的“名篇名句默写”。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平常我们学习语文课文的时间短,很多学生对课文是一知半解,不求甚解。如果有意识的背诵一些文章语段,学习的收获就很大。
教学中如果缺少相应的背诵训练实践,那么学生的语文能力的发展就成了海市蜃楼。徐城北先生在《说“背诵”》一文中曾讲的旧时私塾里蒙童背书的情景:“背诵,是中国古代一种普遍应用的学习方法。大约从《百家姓》《千字文》开始,蒙童就要扬起稚嫩嗓音去背诵了,理解了的要背,不理解的依然要背。不光要背书的内容,连老夫子吟哦的音调神态也常成为模仿的对象。谁知这一来,形式的反作用却帮了蒙童的的大忙——每当在文字上‘卡壳’之际,一模仿老夫子摇头晃脑的那股劲头,下文便时常‘跃’了出来。”朱自清说:“学习文学而懒于记诵是不成的,特别是诗,一个高中文科的学生,与其囫囵吞枣地或走马观花地读十部诗集,不如仔仔细细地背诵三百首诗。这三百首诗虽少,是你自己的;那十部诗集虽多,看过就还给了别人”(朱自清《论诗学门径》)。张志公在《怎样过语文关》一文中说:“我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背文章的习惯。一定要背些。古今中外,善于写作的人,没有一个不是肚里装着几百篇好文章的。并不是背熟了好去模仿抄袭,而是背熟了才能吸收消化,把别人文章里的好处变成自己的。只有这样才能丰富自己的语言,纯化自己的语言,一旦写作,提起笔来才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书中一些生动优美的句子就要把它记下来,背下来,绝不偷懒。头脑中记住的东西多了,就会学着用这些,写一写,用一用,变成自己的语言。
课堂上我们没有多少时间落实背诵,课后学生无心思,无时间顾及背诵。我们不少学生认识不到背诵的重要性,勤奋努力不够,疏懒于读文背书,久而久之,背诵成为一句空话,学生甚至逐渐变成厌读怕背了。青少年时期是人生记忆的黄金时期,背诵记得快、记得牢,有的甚至一辈子都不会忘记。这个时期若能有意识地强化背诵一定数量的思想性、艺术性强的优秀诗文,不仅对以后语感的熏陶与培养,语言的学习与运用,作文的构思与谋篇有着积极的影响,而且对以后文学的修养、情操的陶冶、素质的提高乃至健康成长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加强背诵就要做相应的训练。首先,需要激发学生主动背诵的意识。教师通过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强化学习要求,明确学习目标,开展竞赛等方式强化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也可以通过教师的示范榜样激发学生,这样,学生的主动意识更强,教师对学生的要求强制性更强。其次,要坚持科学的量化训练。语文教材的设计就体现一种科学观,语文教师要把这种科学设计落实到学生的学习行动上,教师可以把每学期要求背诵的课文列到一个表上,学期初就明确学生背诵的内容,让学生自主选择背诵,背诵的效果须老师在课后逐一检查,完成一个背诵要求,老师就用红颜色的笔画一个五角星、一个三角形或贴一张小红旗做记录。这样,学生的背诵就贯穿整个课文的学习过程,避免了以往的背诵集中在某一两个单元中而使背诵压力过大产生厌学的情绪。坚持科学的量化训练,是完成整个背诵计划的中心环节,考查学生和老师的毅力和意志。教师和学生都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半途而废。最后,要做好对这个活动的评价。对学生背诵的评价,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因为背诵过程是艰辛的,大多数同学容易半途而废,因此,教师需要对布置的任务及时检查、督促,搞一些竞赛限时背诵活动、背诵方法谈等活动,以成功后的喜悦来补偿背诵过程的辛苦,增强同学们战胜背诵障碍的信心。学生初期的背诵受兴趣,教师的压力的支配。随着背诵任务的加重,困难越来越多,兴趣渐渐失落。这就需要教师搞一些活动来激发他们的背诵兴趣和战胜困难的勇气。在活动结束后,对参与活动的同学一个小小的奖励,小则一个一毛钱的棒棒糖,大则一个中性笔芯或一支钢笔。奖品虽小,但同学们热情很高,除了当时所受的激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可能对于文学发生强烈的爱好。
梁实秋在《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中写梁任公的演讲“先生博闻强记,在笔写的讲稿之外,随时印证许多作品,大部分都能背诵得出。有时候,他背诵到酣畅处忽然记不起下文,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敲几下之后记忆力便又畅通,成本大套地背诵下去了。”(高中语文必修1《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作者对梁任公先生充满了的无限的敬仰之情,也包含了对梁任公“成本大套地背诵”的赞美。滴水穿石,绳锯木断,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语文背诵不可能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在我们以后的岁月中,它会厚积薄发,每逢登山临水,我们自然想起这些背诵过的名篇佳作,心领神会,那么,我们的精神境界将会得到提升,人格得到彰显,情趣得到陶冶,并从这些优秀诗文中汲取精神力量,砥砺名节,以乐观旷达的态度对待人生,这也是语文教育的一个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语文读本》: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0年1月
《语文 必修1》: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0年1月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