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议奥林匹克奥林匹克传播历程(1984—2012)探析:从《广西日报》为例

更新时间:2024-01-28 点赞:9416 浏览:2790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奥运会是全球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世界综合性运动会,也是全球重大传媒事件之一。以《广西日报》夏季奥运会报道历程为例,探析具有全球化、多元化的奥林匹克文化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传播路径及特征。以期能对有志于研究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奥运报道和体育新闻传播者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 《广西日报》;少数民族地区;奥林匹克;传播历程
1009-783X(2013)04-0314-06 文献标志码: A
作为祖国大陆最南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机关报,《广西日报》积极报道了1984-2012年间我国参与的8届夏奥会,记录了中国及广西健儿在奥运赛场顽强拼搏、为国争光的历史瞬间,是我国奥林匹克传播历史进程的亲历者和见证者。对增强民族凝聚力,加强民族团结,稳定西南边疆社会秩序,推动少数民族地区体育文化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
1 《广西日报》夏季奥运传播历程报道概况
《广西日报》对8届奥运会的报道在数量上呈递增趋势,在北京奥运会达到顶峰,见表1。这除了与我国竞技体育日益强大有关外,还与奥运会和媒介新闻报道的融合度加深密不可分。北京奥运会为我国向世界展示改革开放30年成果提供了良好契机,《广西日报》以国际化的视野,采取广泛、多元的报道形式展示东方体育文化,使东西方文化在奥林匹克运动中完美交融,成为奥林匹克史上跨文化传播之典范。奥运会的媒介报道可认为是最具全球性的媒介事件,在当今媒介高度融合背景下,更需各类媒介以其传播渠道推动奥运人文价值的全球传播。
2 《广西日报》奥运报道历程及特点
经梳理发现,由于各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国际关系背景的变迁,《广西日报》的奥运报道历程呈现鲜明的阶段性特征,以下作探讨性分析。

2.1 政治意识形态为主导的奥林匹克传播时期(1984-1988)

在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奥运新闻报道呈现出明显的意识形态倾向和政治诉求。这种爱国主义倾向是有其特定语境的。当时,改革开放刚刚起步,当国人在改革开放的旗帜下推开国门,却惊奇地发现与发达国家在科技、经济、文化和教育等诸多领域都存在了近半个世纪的差距。这种弱势心态使国人有着比以往任何时期更为强烈的改变民族形象的愿望,而这种愿望也就情不自禁地从奥运传播的语境中表达了出来。
第23届奥运会于1984年7月28日—8月12日在洛杉矶举行。《广西日报》开辟《奥运之光》栏目,重点围绕我国金牌零的突破和首次代表祖国出战的广西健儿来作报道。“广西健儿群英谱”和广西健儿重点项目夺金前后成为本届报道的重点。“祝贺吴树德”在本届奥运报道中颇具典型性:“我们广西运动员能够为祖国创造这一荣誉,是很值得骄傲和自豪的。这一成就又一次说明了,广西在振兴中华的伟大创举中,是大有作为的。他这种不断进取、勇攀高峰的大无畏精神,这种为社会主义祖国多作贡献的优秀品德,是很值得全区各族人民学习的。让我们在各自的岗位上,为振兴广西,开创四化建设的新局面共同努力。” [3]
本届奥运报道特别关注了两岸运动员在洛杉矶的聚首。《海峡两岸举重选手同台领奖》《台湾媒体冲破当局权限 热情报道大陆体育健儿夺标喜讯》等报道,体现了体育为政治服务的原则,同时也为我们展现了两岸三地运动员借助奥运亲切交流、和谐相处的温情画面;《愿中国人在奥运会上取得好成绩——新华社记者采访中华台北奥运代表团》《纪政预祝朱建华取的好成绩》《在奥运会前热身赛上 台湾海峡两岸选手同场竞技》《周南电贺香港选手奥运夺冠》等报道,更是体现了两岸三地一家亲的主线。这些奥运报道让国人沸腾,在海内外掀起巨大的爱国浪潮。《广西日报》奥运报道的这种巨大精神力量和凝聚效应,对重返奥林匹克大家庭,期待崛起的中国来说尤其重要[4]。
此外,《广西日报》还密切关注了女排在本届奥运会的战况,表现出国人对女排的特殊感情,这种感情至今仍在延续。《我女排改变战术掌握主动以三比零战胜日本》《中排均获决赛权》《三比零 举国鞭炮齐鸣!我女排击败美国队获奥运会冠军,荣膺国际排坛三连冠美誉》《奥运之光:美国女排教练塞林格和队员海曼说 中国女排获得金牌当之无愧》《袁伟民介绍中国女排战胜日本、美国两队的经过:甩掉包袱、勇于进击、实现三连冠“夙愿”》等系列报道,都是当时“女排热”的体现。
第24届奥运会于1988年9月17日-10月2日在韩国汉城(首尔)举行。《广西日报》开辟专版,设立五光十色、赛场指南、述评和屏前特写等专栏。由于1984年奥运会的出色表现,中国体育代表团出征本届奥运会被寄予殷切期望;但是,随着比赛的进行,金牌一项又一项落空。《广西日报》奥运报道及时分析我国运动员失利原因及不同于4年前的国际体坛学位论文参考文献格式www.618jyw.com
形势,用一系列评论引导受众正确看待比赛结果:《从朱建华到何灼强》[5]告知读者2位被寄予厚望的运动员由于参加大赛时心理素质不佳而导致失利;《中国体操男队在奥运会上为何失利》[6]中将原因分析为“其他国家这几年进步较大;主力队员老化,后备乏人;运动员训练体制陈旧;教练员水平有待提高;运动队管理松懈所致”。
在此次奥运传播中,开始出现蕴含世界意识的报道,对世界级明星给予了特别关注:《约翰逊决心战胜刘易斯》《约翰逊“欺骗”了整个世界》《约翰逊果真欺骗了整个世界 金牌被取消 新纪录亦判无效》《刘易斯重温4枚奥运金牌美梦破裂》等,让读者从报道中充分感受到奥运赛场的激烈,真正理解了“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格言。
回首这段奥运传播历程,选手无论是夺金还是失利,都被视为是与国家和民族的荣辱息息相关,“胜者为王败者寇”的思想在媒体报道中得以体现。《广西日报》选择以我国和本区健儿在奥运赛场顽强拼搏、为国争光的英雄人物和重要事件为报道对象,增强了国人的民族归属感、认同感和自豪感,起到弘扬民族精神、促进民族团结的作用。特别是李宁、吴树德等广西籍功勋运动员的出现,唤醒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对修复少数民族文化、唤醒其民族意识起到积极作用。在电视媒体还不甚普及的年代,纸媒更好地凝聚了受众关注奥运报道和体育新闻的人气。奥运报道中渗透着深厚而浓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团结起来,振兴中华”成为这一时代体育新闻报道和奥运报道的主基调:我国体育健儿在世界赛场争金夺银的报道,使读者可从中得到一种扬我国威的心理满足感,奥运健儿成为承载民族精神、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国力日渐强盛的传播载体。

2.2 “金牌至上”为主旨的奥林匹克传播时期(1992-1996)

1992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提出和体育界“红山口会议”的召开,我国体育加快步入职业化。媒体也相应调整报道视角,从关注政治转到聚焦金牌,进入了竞技味十足的报道时期。
第25届奥运会于1992年7月25日-8月9日在西班牙巴塞罗那举行。由表4可见,《广西日报》在本届奥运会的报道始终聚焦中国代表团金牌走势,并开始出现预测性报道,表现出对金牌的强烈渴望。这种对金牌的强烈渴求是由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国人心态决定的:1988年兵败汉城后,中国体育急需一次在奥运赛场证明自源于:毕业论文致谢词www.618jyw.com
己真正实力的机会,巴塞罗那成为极佳的平台。
此外,从本届奥运会开始,评论性报道开始增多,报道的深度明显增强,如《人类文明的大交流——写在25届奥运会开幕前》[7],“在平等和平友谊的氛围中,奥运会赛场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体育实力和综合国力的窗口,成为供世界各国进行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体育交流的‘超级活动中心’。如今的国际奥林匹克已经有了这样一个趋势,谁置身于奥运会之外,就意味着谁失去了一次吸收世界文明和显示自己的机会。”
1996年7月19日-8月4日,第26届奥运会在美国亚特兰大举行。《广西日报》开辟奥运探营、明星聚焦、赛场指南、场边絮语、奥运花絮、亚城拾零、隔岸观火等栏目,继续秉承少数民族地区党报贴近性、地域性等特点,选择与本区受众紧密联系的运动员与事件进行报道,广西健儿(特别是体育明星)在奥运赛场的一举一动,都成为广西父老关注的焦点。这种以受众为中心的传播意识使其更加贴近读者,也使《广西日报》成为传承和发扬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记录者和传播者。
长期以来,我国媒介在体育人物报道中都是以给读者“树立榜样”为目标,意图号召全社会学习他们顽强拼搏、为国争光的精神,久而久之,这种自上而下的宣传模式逐渐远离读者的心理认同。《广西日报》的奥运报道将体育人物平民化,用平实的语言报道奥运赛场内外的广西健儿。这些鲜活的人物和事件,能够更好地贴近读者,真正引起受众的心理共鸣。报道中充分寄托了家乡父老对奥运前线广西健儿的牵挂、关注与期待,客观上起到了鼓励广西健儿发扬顽强拼搏、勇攀高峰精神,为祖国再建功勋、为家乡增光添彩的激励作用,同时也传播和颂扬了广西精神(团结和谐、爱国奉献、开放包容、创新争先),增强了广西人民的归属感、认同感和自豪感。
与以往奥运报道中主要呈现运动员争金夺银的赛场情景不同,《广西日报》在本届奥运传播中还刊载了一系列我国运动员在外参赛的诸多不利条件和克服重重困难的报道。典型的有《深更半夜“火警滋事”中国选手睡梦难成》《亚城拾零:后勤人员全力以赴 解决健儿吃饭难题》《急赶路选手被迫劫车 亚城奥运组织工作差得离谱》《亚城拾零:亚城安全依然令人担心》,报道让我们身临其境感受到在境外参赛面临的一系列极不利于我选手发挥的因素,积极引导受众理性客观地降低对奥运选手的期望值,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在《奥运会田径比赛铺开 王军霞顺利进入决赛》[8]中说道:“美国人的傲慢与偏见今天在田径场暴露无遗。当播音员介绍女子万米世界纪录保持者王军霞的时候,全场8万多人鸦雀无声,而每当介绍到美国或是欧洲选手时,看台上会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中,王军霞仍然获得了5 000 m的决赛权。”
回望这段竞技味十足的奥运传播历程,《广西日报》奥运传播起到了激发民族自信、榜样示范引导,以及激励青少年的作用,具有时代象征意义。旧中国体育在内忧外患中发展缓慢,外国人更是把中国人讽刺为“东亚病夫”。新中国成立后,甩掉“东亚病夫”的帽子,成为新中国发展体育事业的强大精神动力[9]。我们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奋进,靠的正是每一位运动员刻苦训练、顽强拼搏所创造的成绩。在聚焦竞技类报道的同时,《广西日报》奥运报道注重其传播的社会效应,通过传播奥运赛场上的典型人物和赛场事件,积极宣传和报道他们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理想,在为受众带来愉悦、敬仰和赞叹等的同时,也为受众确定了学习和赶超的目标,激发广大青少年加入体育运动行列,使我国大众体育人数激增,促进了我国体育事业的全面发展。《广西日报》奥运传播通过对国内外及广西体育明星和体育事件的宣传报道,对其运动成就进行重点宣传,不但顺应了时代潮流,留下了时代印记,记录了中国发展的时代特征,而且感染、教导了广西受众在阅读的同时更好地树立起良好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每一位为国争光的奥运健儿都将成为中国发展的时代缩影,每一篇奥运报道必将成为共和国历史的记录,成为时代精神的产物和时代象征。

2.3 报道视角多元化,彰显人文关怀的奥林匹克传播时期(2000—2012年)

北京申奥成功后,“人文奥运”理念深入人心,在2000年后的奥运传播中,人文关怀理念明显加强:媒体通过合理的议程设置,通过奥林匹克传播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让全球公众加深对中国的认识,进一步了解中国人民开放、包容,以及热爱和平的民族性格,展示了崛起中的大国形象,收到了很好的传播中国国家形象的效果[10],充分体现了我国媒介奥林匹克传播的一大进步。
2000年9月15日-10月1日,第27届奥运会在澳大利亚悉尼举行,《广西日报》“奥运特刊”开辟悉尼飞鸿、笔走奥运、赛场风云等栏目。值得一提的是,《广西日报》从这届奥运会开始派出特派记者出征报道,记者蒙杰强就是广西日报的首位奥运特派记者。在悉尼奥运会期间,他采写了大量富有异域风情的奥运报道。在关注竞技类赛场报道的同时,进一步加大介绍异国社会、经济、文化等风土人情的比重,使传播效果更具可读性和文化意蕴,如《乘车的喜与忧》《在他乡异国你会说话吗》《走进悉尼歌剧院》《战地飞花》《别了,澳大利亚》《三色垃圾桶》等。
2004年8月13日-8月29日,第28届奥运会在希腊雅典举行,《广西日报》首次以彩色版报道赛事,奥运会期间开辟的栏目有雅典手记、现场直击、今日看点、星期杂谈等。关注首金和聚焦广西健儿的表现依然是奥运传播一如既往的焦点——《中国军团又掀夺冠狂飙 广西李婷与搭档增添第十金》《广西姑娘周蜜夺得奥运会铜牌》《周蜜的遗憾》《两个李婷,一种精神》《摔跤选手李征宇出征赠言:不会辜负家乡父老》《广西黄秋艳征战跳》《钟玲亮相雅典》等,为少数民族地区受众奉献了一系列极具壮乡风情的奥运报道。 2008年8月8日-8月25日,第29届奥运会在北京举行,《广西日报》开辟的栏目迅速增多,如京城走笔、五环心语、人文奥运促和谐、志愿者看台、奥运畅想、赛场风云、奥运随笔、奥运进行时、金牌人物、奥赛观感、赛场风云、吉祥观点、星期杂谈等。《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主题社论开篇道出了本届奥运传播的核心理念。《广西日报》在本届奥运会的报道数量达到20余年来的顶峰,同时在报道视角等方面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并呈现出鲜明的特点:1)在“花山”版连续刊登“徜徉百年奥运长河”系列文章,传播奥林匹克历史知识;2)《奥运特刊》从报社特派记者赴京之日(8月5日)始,借助奥运会传播东方奥林匹克文化和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呈现出浓郁中国文化味的奥运传播图景;3)特别关注世界各国媒体对北京奥运会盛况的报道;4)版面多采用大篇幅的图文并茂形式,气势恢宏;5)突出对北京奥运“志愿者元素”的传播,在常规奥运新闻报道的同时增加评论类的比例,使得奥林匹克传播更具深度化。奥运传播中金牌不是唯一,最触动心灵深处的故事才是奥运精髓,体现出主办国应有的胸怀和气度,报道的“气度”既与我们的大国形象相适应,又遵循奥林匹克的精神,还促进了奥运文化的传播,有效地促进了各国文化的交融[11]。
2012年7月27日-8月12日,第30届奥运会在英国伦敦举行。《广西日报》“奥运特刊”每天以2个彩版的篇幅《伦敦奥运风云录》展开奥运传播的画卷,并开辟伦敦走笔、老铁闲话、奥运全景等热点栏目。《广西日报》本届奥运报道呈现出如下新特点:1)具有国际视野的奥林匹克均衡传播意识和报道视角,如《“祖尔菲娅现象”对举重发展利大于弊》;2)受体育新闻娱乐化的影响,报道中开始出现网络化的语言,如《100%成功率击溃对手 中国体操男团逆境中完成蜕变》[12];“其中冯喆的双杠分数也是位列榜首,而预赛接连出现重大失误的郭伟阳也HOLD住了,所参加的3个项目无一失误”;3)在奥运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为维护我方运动员权益和争得国际赛场话语权,面对欧美媒体不怀好意的攻击,在第一时间给予回击,维护我方权利,保护运动员不受干扰。如《让癞哈蟆叫去!》《国际奥委会:中国游泳“没有疑点”叶诗文已通过药检》等;4)持续关注各种奥运闹剧,宣扬奥林匹克精神实质,宣传奥林匹克公平正义精神;5)奥运报道来源更加多元化和专业化。例如,自治区体育局副局长陈立基(博士,师从国际奥委会何振梁委员)之《中国游泳成功的诀窍》[13],从专业视角为读者剖析中国泳军在伦敦崛起的原因;以及作家彭匈《40后·看奥运,奥运镜头遐想》、严风华《60后·看奥运玩味“揪心”》《70后·看奥运,奥运之美在于无需比较》等;6)人性关怀类奥运报道更加常态化,如《陆永输了比赛依然赢得尊重》《有梦就有明天》《王国新心疼陆永:他还是好样的!》。奥林匹克传播的实质不是金牌和胜利,而是奥林匹克精神的传递和永不放弃精神执著追求的宣传;7)刘翔事件再次成为奥运会期间媒体报道的焦点,《伦敦奥运风云录》及时登载了《有一种精神比金牌更闪耀》[14]的评论,引导国人以更理性的心态看待这位被寄予厚望的运动员。
传媒界在新世纪开始步入读图时代,以大图为主的报道形式在奥运传播中逐渐增多并吸引受众眼球。奥运报道从早期的重竞技轻体育(人物、情感)报道模式,到后来的引领国人深入认识奥林匹克精神,叙事趋于故事化,人物和事件报道的手法也开始软化,纸媒中的人文关怀精神逐渐加深,奥运人物(不管是披金戴银者还是赛场失意者)的形象都能栩栩如生跃然纸上,奥运传播素材更富有人情味和可读性。奥运会既是世界最高水平的竞技比拼,又是各国社会人文素养、体育精神实质、体育道德的最佳展示平台。在聚焦夺金项目和运动员时,媒介也对暂时不具备夺金实力的项目和运动员,以及赛场上失利失意选手等给予了同样的关注,他们对奥林匹克精神实质的执著追求同样值得宣传。更为宽广和包容的报道视角,必定会使得奥林匹克传播能够站在另一高度诠释和传播出奥林匹克思想的精髓。
3 结束语

3.1 奥林匹克传播是一种全球性的文化传播模式

《广西日报》的奥林匹克文化传播历程引领着少数民族受众回顾了中国体育代表团所走过的奥运历程,从中感受到我国竞技体育实力的稳步提升,通过奥林匹克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增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受众的民族认同感,促进了民族融合,构建了更为和谐的民族关系,同时也满足少数民族地区受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通过传播中国及广西健儿在奥运赛场为国争光的动人画面,也在一定程度上传播着这样的信息:体育是国力强盛的缩影,国运兴则体育兴。中国正在日渐强大,在世界各领域的话语权也在逐渐增强。每一时代的奥运报道主旨和基调不同,将奥运会置于广阔的社会背景,使之与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有机结合,开阔思路,不断开拓新的报道领域[14]。这一历程也反映出我国对奥林匹克源于:大学毕业论文格式www.618jyw.com
观解读的时代变迁,更可看作是国力强盛的一种表现,一种大国心态成熟的标志。

3.2 奥林匹克传播促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更加和谐地发展

奥林匹克传播把世界上不同国度、不同种族、不同语言、不同宗教信仰的人凝聚在一起,在相互交往和相互了解中增进友谊,继而建立一个维护人的尊严、公平竞争、和平的社会,使人类朝着有序、健康、文明、和平、和谐的方向发展。从28年的奥林匹克传播历史中不难看出,《广西日报》力图传播不同的文化,这不仅可以消除各民族的文化差异和偏见,而且可以通过奥林匹克精神传递出健康、积极的体育观念,以此推动少数民族地区大众健身的普及,丰富奥林匹克文化的内涵,推动全民健身计划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推广,为后奥运时代我国大众体育的发展起到有力的助推作用,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更加和谐地发展。

3.3 奥林匹克传播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党报中的发展趋势

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和快餐式文化的盛行,受众的阅读需求呈现出多元化和阶层分化,以奥运传播为载体的体育新闻报道也呈现出历史性的渐变。无论是报道内容还是报道形式都变得“玩”味十足,故事性和娱乐性的体育新闻报道传播趋势在版面上愈发明显,从而为受众提供了更多的阅读享受和乐趣。在媒介融合势不可挡的历史趋势下,如何与综合性和专业性纸媒的体育新闻版块抢夺受众,需要各级党报体育新闻版块及时进行扬长避短的考量。鉴于此,笔者认为根据奥林匹克运动全球性及普适性的传播特点,以《广西日报》为代表的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奥运传播并没有表现出显著的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特点,所以贴近性和地域性的选材仍然是今后党报及少数民族地区党报奥林匹克传播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黄若涛.奥运会的多重媒介价值研究[J].新闻界,2008(5):21-23.
黎莎.当代中国奥运新闻传播的主要话语问题及文化解读[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149.
[3]本报评论员.祝贺吴树德[N].广西日报,1984-07-31(4).
[4]赵均.体育与中国国家形象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1):32-36.
[5]王俊璞,毕靖.从朱建华到何灼强[N].广西日报,1988-09-19(4).
[6]毕靖.中国体操男队在奥运会上为何失利[N].广西日报,1988-9-21(4).
[7]新华社评论员.人类文明的大交流-写在25届奥运会开幕前[N].广西日报,1992-07-25(4).
[8]马小林,杨明.奥运会田径比赛铺开 王军霞顺利进入决赛[N].广西日报,1996-07-26(5).
[9]王永安.新中国体育口号时代特征演变[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12):10-13.
[10]万晓红.北京奥运会报道与中国国家形象塑造的实证分析[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11):694-694.
[11]尹敏.从新闻学视角审视北京奥运会我国媒体成功报道之方略[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9(2):73-76.
[12]骆万丽,玉智威.100%成功率击溃对手 中国体惨案团逆境中完成蜕变[N].广西日报,2012-08-01(9).
[13]陈立基.中国游泳成功的诀窍[N].广西日报,2012-08-06(9).
[14]骆万丽,玉智威.有一种精神比金牌更闪耀[N].广西日报,2012-08-08(9).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