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汉语试论近代汉语中“处”和“时”

更新时间:2024-02-18 点赞:26822 浏览:12111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近代汉语中“处”字除了本身的处所意义外还可以用作复句的标志表示时间关系和假设关系,这与近代汉语中的另一个字“时”用法相同,并且相比而言“时”的语法化程度高于“处”。本文试从近代汉语作品出发比较“处”和“时”的用法,结合认知语言学理论解释两者语法化的机制,并讨论两者在现代汉语中的保留情况。
关键词:近代汉语 处 时 复句标志 语法化
引言
《现代汉语词典》中“处”的解释是:(1)地方,如住处;(2)机关组织系统中按业务划分的单位,也指某些机关,如办事处。总之,“处”只包含处所义。在近代汉语中,“处”字还可以用在复句中,表示一种时间关系,也可以用在表示假设关系的复句中。另一个可以表示时间的“时”字由表示实际的时间意义经过语法化逐渐虚化为复句的标志,它和“处”字都可以用在时间关系复句和假设关系复句中。但纵观近代汉语的语言运用,“处”的语法化程度没有“时”字高,“时”字除了运用于表示假设和时间的复句以外,还可以用在表示推断、让步、转折等关系的复句中,并能用作话题提示的标志。另外,在现代汉语中,“时”字的虚化用法依然可见于时间复句和假设复句中,而“处”的虚化用法在现代汉语中几乎没有了,本文试图通过近代汉语作品对“处”和“时”的用法作出总结,并讨论两者在现代汉语中的保留情况。

一、时间复句中的“处”和“时”

(一)“处”和“时”可作时间复句的标志

“处”字在近代汉语中可以用作时间复句的标志,用法最多的有以下两种情况:
急对天光看处,上有一行字,乃“如意金箍棒,一万三千五百斤”。(《西游记》)
三人正没做理会处,只见佛殿背后走出瘸师来。(《三遂平妖传》)
这些句子中的“处”字已经基本失去原来表示处所的本义,转而表达一种时间上的顺承或同步进行的关系,这里的“处”都可以换成“时”。近代汉语中的“时”有着同样的用法,如:
三藏回头看时,果是他的物件,并不曾失落,心才略放下些。(《西游记》)
行者正然看时,忽听得山背后有人言语,急回头视之,乃两个狼头怪妖,朗朗的说着话,向西北上走。(《西游记》)

(二)“处”和“时”的语法化

“处”和“时”在先秦都是有实意的名词,“处”指“居住的地方”,“时”指“季节、时候”。从有实意的名词到复句的标志,这其中经历了语法化的过程。关于“时”字的语法化,江蓝生、董秀芳等已经作过讨论,得到的结论基本一致。它是由时间名词逐渐用作表示时间点的后置词,再逐渐虚化为连接复句的关联标志。“处”字的语法化在内部机制上与“时”基本是相同的,“处”字从表空间的意义转向表时间的意义在明之前就已经可以见到:
(1)今夜晚妆处比每日较别,我看他到其间怎的瞒我?(王实甫《西厢记》)
(2)他和我做杀死冤仇,我和他决无干罢处。(《神奴儿》)
(3)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柳永《雨霖铃》)
(4)源于:论文参考文献标准格式www.618jyw.com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岳飞《满江红》)
前两个是元时的例子,“晚妆处”可以看作“晚妆的时间”,“干罢处”可看作“干罢的时候”;后两个例子是宋时的,两个都可以看作表示一个时点,即“……的时候”。总之,“处”已经有表示时间的意思。
分析(3)(4)两句可知,“处”字的前后分别包含了两个动作,并且这两个动作发生的前后顺序相差很近或几乎同时进行,这种时间顺序上的紧密性就为“处”字表时间化的产生提供可能。再看句子表达的重点是要强调后一个动作,前一个动作的描述就是为了给后一个动作的产生提供一个前提。同时动作本身就蕴含了一个动态的过程,这种动态表现在时间上要比空间上更明显,这就使得前一句的表达重心由本来的空间性转向时间性。这样,当前后两个动作在空间上的关系变得不那么密切而在时间上关联更为紧密时,“处”就由表空间转向表时间。

(三)“处”和“时”在时间复句中的使用

“处”用在复句中表示时间上的承接或同步关系的在《西游记》中有较多体现,其中在“处”前加“看”这个动作的表达法有66处,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后一句表达的是前一句“看”这个动作的结果,前后两句是一种顺承关系,如:
急对天光看处,上有一行字,乃“如意金箍棒,一万三千五百斤”。
拖将过来看处,却是一条白花蛇怪。
另一类是后一句表达的是与前面“看”同步进行的另外一个动作,如:
正看处,有人报:“又一个爷爷来了。”
行者正然偷看处,忽听得后门内有脚步之声,走出一个半老不老的妇人来,娇声问道:“是甚么人,擅入我寡妇之门?”
这种前后动作同步进行的情况比较常见。“处”前的动词还有“看”以外的其他动作,如“走”“讲”“说”“嚷”“行”“战”“商议”等,还有少处用“欢喜”这样的形容词性质的词语,并且也出现动词短语,如“正杀到好处”等。总之,“处”前表达的是一个动作或者一种状态,和后半句表达的动作构成一种时间上的依托关系。而表示顺承关系的用法只见于“看”这个动作。《梅》中只有1处“看处”的用法:“这李衙内正看处,忽抬头看见一簇妇人在高阜处饮酒。”而在其他作品诸如《水浒传》《三遂平妖传》《红楼梦》《儒林外史》中均未见到。
用“时”作为时间复句标志在近代汉语中十分普遍。同样以“看”这个动作为代表,在《西游记》中用“看时”的时间复句有104处,也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时”的前后是顺承关系:
三藏回头看时,果是他的物件,并不曾失落,心才略放下些。(《西游记》)
一类是“时”的前后动作同步进行:
行者正然看时,忽听得山背后有人言语,急回头视之,乃两个狼头怪妖,朗朗的说着话,向西北上走。(《西游记》) “时”的前后动作同步进行的情况同样也见于“看”以外的其他动作,如“行”“斗”“去”等,同时还有“饥”“渴”之类的形容词,表示顺承关系的用法也比“处”更多样,还见于“听”“摸”之类的感官动词,尤其以“看时”的用法最为普遍,《水浒传》中有368处,《三遂平妖传》中有71处,《梅》中有11处,《儒林外史》中有15处,《红楼梦》中有151处。
以上所列举的这两种情况的时间复句“处”和“时”的语能基本是相同的,两者可以替换。相比之下,“时”字用得更多,几乎每部作品都用到此类以“时”作为标志的时间复句,而“处”用得较少,只有在《西游记》一书中使用得比其他作品多,这可能和各个作者的语言使用习惯有关。并且“处”的用法比较单一,大部分情况只见于这两种用法的时间复句。而“时”的用法更为普遍,还用于一般的时间复句,如:
我当初嫁武大时,不曾听说有甚么阿叔!(《水浒传》)
这里的时间状语就是已经发生的一个时间点,这种用法“处”是没有的。
“处”有时也用在一般的时间状语句中,但基本是和“时”对举使用的情况下,几乎没有单独使用的:
龙争处,鳞甲生辉;虎斗时,爪牙乱落。(《西游记》)
脚尖起处,山前猛虎心惊;拳头落时,海内蛟龙丧胆。(《水浒传》)
金钟撞处,三千世界尽皈依;玉磬鸣时,万象森罗皆拱极。(《梅》)
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红楼梦》)

二、假设复句中的“处”和“时”

(一)“时”在假设复句中的用法

近代汉语中,“时”用于假设复句中是非常普遍的,如:
若有急难时,可开来看。(《三遂平妖传》)
你若从我,万事皆休!若不从时,一刀两断!(《西游记》)
若吃他嬴得我这条棒时,我便拜他为师!(《水浒传》)
嫂嫂不信时,只问哥哥就是了。(《梅》)
若发了病时,拿出来吃一丸,用十二分黄柏煎汤送下。(《红楼梦》)
“时”用在时间复句中很好理解,因为它本身就是表示时间概念的,只是由实词虚化为句中连接的标志,那么它又是如何虚化为假设复句的标志呢?这一点江蓝生、董秀芳也已作过讨论。“时”用在表示时点时可以表示已经发生的一个时点或者并未发生的时点或者不确定发生时间的任意时点。表示假设的情况一般是并未发生的或不确定发生时间的,当“时”表示的时点是未发生的或任意的,“时”前后的动作就有可能蕴含一种假设关系。如以上所举的例子,“时”前的事件都是还未发生或不确定发生时间的。“时”字虚化后慢慢失去本来的时间参照作用,转而表示一种假设前提。在它的虚化程度进一步加深的情况下,还可以用到已经发生事情上,形成一种虚拟的假设语气,如:
若不是老师张先生救得我性命时,争些儿不与婆婆相见。(《三遂平妖传》)
“时”除了用在表示假设关系的复句中,还用在表达推断、让步、转折关系的复句中,这也是它语法化程度加深的表现:
表推断关系
既然令郎肯学时,小人一力奉教。(《水浒传》)
表让步关系
我便肯时,有一个不肯。《水浒传》
表转折关系
虽然这般时,房子委实窄,宿不得。(《老乞大》)
表推断、让步、转折关系的这三个例子基本已脱离表时点的意思,而完全成为一个语法符号。
另外,“时”还用作话题提示的标志,如:
系腰时,也按四季。(《老乞大谚解》)
茶饭时,我店里家小,新近出去了,委实没人整治,你客人们自做饭吃。(《老乞大谚解》)
这里的“时”放在所要讨论的话题后面,相当于“要说到……的话”,这是“时”语法化程度的最高表现。

(二)“处”在假设复句中的用法

“处”在近代汉语中也可以用在假设关系复句中,但明以后的作品几乎见不到,用到的少之又少。
若似前猖獗,钯举处,却不留情!(《西游记》)
如有亏误处,定行责罚;若是赢时,多有重。(《水浒传》)
其中第二个例子还是和“时”对举使用的情况。
“处”的虚化和“时”有着相同的内部机制,先由表示空间的意义转而有了表时间的概念,再在表时间的基础上虚化为复句中的连接标志。在唐宋的佛文典籍中可以见到“处”用在假设复句中:
若有见处各呈所见,莫记吾语,我与你证明。(《祖堂集》)
若委落处,出来,大家证明;若无,一时谩糊去也。(《祖堂集》)
若是尊人处,临时自打门。(《王梵志诗》)
若言不拨风幡,就风幡处通取;若言风幡动处,是什么。(《禅林僧宝传》)
是以若有心起时,万境皆有;若空心起处,万境皆空。(《禅林僧宝传》)
细分析这些句子可知,“处”前的动作都是未发生或者不确定发生时间的,和“时”相同,只有在时间上存在着未知性或不确定性,句意才可能假设化,而“处”才有可能进一步虚化,直至忽略它本身的处所义以及后来的时间义。

(三)“处”和“后”的认知语言学解释

和“处”一样本来表示空间义转而表达时间关系并又虚化为假设关系复句标志的还有“后”字,但“后”和“处”一样在明以后就几乎不用在表示假设关系的复句中,以下是明以前的例子:
若能晓了骊珠后,只这骊珠在我身。(《祖堂集》)
也有“后”和“时”并用的例子:
我有酒后,宽宏海量;没酒时,腹热肠慌。(元杂剧)
“处”和“后”都是由最初的空间意义发展到有表达时间意义的功能,这可以用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来进行解释。认知语言学认为“人们认识事物总是从自身及自身的行为出发,引申到外界事物,再引申到空间、时间、性质等。”认知语义学用意象图式、隐喻和转喻的理论来解释一词多义项的现象,意象图式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心理认知,而隐喻和转喻就是将一种认知概念由一个认知域映射到另一个认知域。并且这种认知映射过程由具体到抽象,抽象程度越高,认知概念离最初的意义越远。语法化的运作机制就是这样的一个过程,从实到虚实际上就是一种认知域的隐喻和转喻过程。认知语言学认为人类的基本认知域就是空间域,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在空间中进行,其他的认知域都可以通过空间概念映射并认知,比如时间、温度、颜色都可以通过空间概念的长短、高低、深浅等来表示。相关学者还将人类认知域映射等级由具体到抽象总结出了一般的规律,即“人—物—事—空间—时间—性质”。那么,“处”的语法化过程就是和认知语言学的理论相符的。并且,“处”由空间域映射到时间域后和“时”一样再由时间域映射到其他领域,意义进一步虚化。但是通过以上所举“处”和“时”的用法来看,“处”的语法化程度明显没有“时”高,“时”虚化为假设复句的标志后又进一步泛化为表推断、让步、转折关系的复句连接标志,还可以用来提示话题,而“处”没有再继续映射到其他认知领域。源于:毕业论文指导记录www.618jyw.com

(四)“处”字在句末的用法

近代汉语中还有一些“处”字不在句中用作复句的关联标志,而用在句尾,但同样也是失去本来的处所意义,同时既不表示时间意义也不表示假设关系。
永儿吃了一惊,没做理会处。(《三遂平妖传》)
贤弟,我不敢留你去家中住,倘或有人认得时,不是耍处。(《水浒传》)
这种“处”字用在句末已经失去任何实际的意义,相当于一种语气词,也是语法化的一种表现,但是虚化过程是不是也和以上所讨论的由空间领域映射到时间领域再进一步虚化同属一个系统还有待考证。这种用法“时”是没有的。

(五)“处”和“时”的虚化

“处”和“时”用在时间复句和假设复句时的语能几乎是相同的,两者的内在语法化机制也是相近的,在这两种复句中基本可以通用。“处”和“时”的虚化最早在唐宋时期就可见到,但是“时”的用法持续更久,用得频率更高,语法化程度更高,从唐到清贯穿整个近代汉语阶段。而“处”用在假设复句中只在明以前有所见,明代作品的例子只有(二)中所举的个别;用于时间复句的例子一部分是和“时”对举使用的情况,还有一部分就是在《西游记》一书中体现较多的表示时间上的承接关系和“处”前后动作同时进行的情况。到明末清初,“处”用在假设复句和时间复句中的现象均已不见,只有少数和“时”对举出现的情况。另一个由空间意义发生虚化的“后”在明以后也基本不出现了。

三、现代汉语中的“处”和“时”

现代汉语中,“处”字保留名词意义的“处所,地方”的用法还很多,如“住处”“处所”“领奖处”等。“处”还用作表示事物的方面或部分,如“不足之处”“长处”“好处”等,其中像“长处”“好处”等已经固定化为一个整体名词来使用。还有一种常用的用法是表示政府中的机关或机关团体的部门,如“办事处”“教务处”等。“处”用在时间关系复句中已经没有了,但在口语中存在“……的地方”的用法,如
如果有什么照顾不周的地方,请多多包涵。
这里的“地方”已经不是指实际的空间处所,而是指假设存在的一种情况。
“时”字用在其他复句类型表推断、让步、转折的用法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没有了,但还保留了表示时间关系和假设关系的用法。
表示时间关系,如:
我们正在吃饭时,电话铃响了。
表假设的关系多用于较正式的文体中,同时也有“……的时候”的用法:
若把它稀释时,离子间的平均距离就增大,相互作用就减弱,单个离子对电导的贡献比例逐渐增大。(《物理化学实验》)
如设两名副总裁时,应明确分工。(《1985年田径竞赛规则》)
如果战争的目的是直接代表着人民利益的时候,政府越,战争就越好进行。(《选集》)
“时”的虚化用法是由表示时间关系发展而来的,细咀嚼这些句子假设的条件和结论,它们之间还是隐含着时间轴上的关系的,因此在较正式的文体中,用“时”或“时候”更能体现出用时间来表现的逻辑上的严密性。
而在口语中我们多用源于:论文封面格式www.618jyw.com
“的话”这个表示假设关系的语气助词:
你如果去的话,就把这个也带过去。
明天要是下雨的话,我们就不出去旅游了。
关于“的话”,已有学者提出最早出现在清朝,“的话”没有任何表时间上的意义,而纯粹是一个假设语气助词。在现代汉语中,我们也更倾向于用“的话”来作假设语气词,而“时”更多地还是用作时间状语标记。
结语
通过对近代汉语中“处”和“时”的用法的总结和分析,以及比较从近代汉语到现代汉语的保留情况,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一)近代汉语中的“处”和“时”都可以用作时间复句和假设复句的连接标志,两者都经历了语法化的过程。其中“处”由表空间发展为表时间,这恰好印证了认知语言学由空间认知域隐喻映射到其他认知域的理论,同时也证明了“空间—时间—性质”这样由具体到抽象的一般程度规律。同时,“时”的语法化程度高于“处”,“时”虚化为假设复句的标志后还进一步泛化为推断、让步、转折以及话题提示的标志,而“处”只见于时间复句和假设复句。
(二)从近代汉语“处”和“时”在时间复句和假设复句中的使用频率和使用时间的长度以及在现代汉语中的保留情况来看,“时”的主体地位是不可动摇的。“处”的虚化也是因为它有了表时间的概念才得以发生的,可以说“处”的虚化正是受到“时”的影响,两者大量对举使用的情况也可以说明这一点。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任何语言现象都有它存在或消失的理由,“时”的用法贯穿近代汉语直至现代汉语,直到另一个假设助词“的话”兴起才渐渐代替它,现在更多情况是用“时”作时间状语标志。而“处”虽然经历过语法化但仍不能动摇“时”的主体地位,至现代汉语中只保留了它本身的处所义。
(三)吕叔湘指出时间关系往往隐含条件关系,有时还兼有假设关系,英语中的“when”可以兼表时间关系和条件关系也证实了这一点。相比较下,本来就表时间意义的“时”就比由空间意义发展为有时间意义的“处”语法化更彻底。
注释:
王力著,马景仑,董志翘主编:《古代汉语》(第二册),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
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63页。
参考文献: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EB/OL].http://ccl.pku.edu.cn:8080/ccl_corpus/index.jsp.
董秀芳.论“时”字的语法化[J].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3).
[3]艾皓德.近代汉语以“时”煞尾的从句[J].中国语文,1991,(6).
[4]张炼强.试说以“时”或“的时候”煞尾的假设从句[J].中国语文,1990,(3).
[5]江蓝生.时间词“时”和“后”的语法化[J].中国语文,2002,(4).
[6]杨书平.从“……看时”到“……一看”[J].文学语言研究,2007,(11).
[7]夏菁.浅谈语法隐喻[J].经济与文化,2011,(24).
[8]刘禀诚.语言变异与语法化[J].井冈山大学学报,2011,(6).
[9]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10]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吴继娟 福建泉州 华侨大学文学院 362000)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