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真情实感真情实感乃作文之魂

更新时间:2024-03-24 点赞:13707 浏览:5809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学生作文,贵在有真情实感,只有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才有独特的魅力,文字只有具有了真情实感才具有生命力,才能感染、打动别人。学生只有深入生活、仔细观察、勤于思考,才能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正确引导和有效指导也是非常重要的。
评判一篇文章为佳作的标准有很多,真挚感人的情感、优美的语言、巧妙的结构等等,在诸多要素中,笔者认为情感和思想乃是高中生作文最根本的。
首先谈谈情感。语言的发生本是为着要在人群中表白自我,或者要鸣出内心的感受。作文是使用文字把自我“表白”出来,如果没什么要发泄,要表白,也就不必作文,若不是因为必要与喜欢,写作就是一件无聊而又痛苦的事情。所以我们但凡作文,须写切乎生活的实况,须抒发内心的郁积,发乎性情的自然,这种要求可以成为“求诚”。清代袁枚等倡导“性灵说”,也强调文学创作要直接抒发诗人的心灵,表现真情实感,认为诗歌的本质即是表达感情的,是人的感情的自然流露。
人间的思想、情感虽然不能说相差悬殊,但也绝不会全然一致。先天的源于:论文格式怎么写www.618jyw.com
遗传、环境时代的影响、师友的熏陶渐染、后天的教育,都导致了每个人思想的差异。那么所写的只要是自己的,就不容易遇到与人家雷同的情况。许多古代诗人一样地游山玩水、吟风颂月,会有各极其妙、精彩纷呈的文字,就是明显的例子。他们只把自己的心对着风月山水,将主观的情思和客观的景物相融合,再用千变万化的方式将普通的文字组合起来。将情感交付给文字,文字就有了生命。这样的例子,古今中外,不一而足。如白居易写作的《琵琶行》之所以能够经久不衰,历久弥新,正是因为其中蕴含了作者的身世感慨,能引起读者“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强烈共鸣。如福楼拜创作《包法利夫人》,当他写到包法利夫人去世的情节时,忍不住放声痛哭。虽然是虚构的小说,但其中也包蕴了创作者无限的深情,所以作品能够风靡全球。
可见,只有真情实感的作品才有长久的生命力,才能够在文学的长河中激起澎湃的浪花。
目前学生的作文中,虚伪、浮夸、游戏的文字不少,曾有人戏谑:只要写眼睛,没有不水灵的;只要写童年,没有不难忘的;只要写助人为乐,没有不扶老奶奶过马路的。原因大概有二,一是生活确实枯燥乏味,有的学生生活环境很封闭,同外界鲜有接触,情感也渐渐淡漠麻木,不从这方面倾致,也不从那方面倾致,只是消极地对待,觉得什么东西总辨不出滋味,一切都是无边的空虚,世界是各不相关联的一堆死物,生活是无可奈何的消遣。[3]二是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而学生缺少观察或有观察而滞于表层缺少感悟。我想应该是第二种原因居多。正如一位名师所言:空山鸟鸣,础润月晕,雨打窗棂,八面来风,都可以入诗入画入文,关键在于有无自我的心意在里头,有无自我的个性在上面,有无自我活生生的思考在深层。只有留意观察,才能获得经验,而经验又使我们的生活充实起来,使我们深入到生活的核心,有了真切的经验、思想,必将引起真诚的感情,为成功、得到而欢欣鼓舞;为失败、失去而感伤痛苦,并且不只是局限于自己,对于他人也会产生深切的同情。而种种的情感又会使生活更充实。
其次再谈思想。南京师范大学附中王栋生老师认为,如果学生对每天接触到的困苦没有评论的,他必然无法排解自己的郁结,即使靠老师所教的应试技巧,他的作文能混过高考,但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质量无关,这,也会造成学生不重视写作。[4]一个中学生,只有有了“思想”的意识,并且具有怀疑的精神和理性的批判,他才会有丰富的内心,才会有探索,才能始终充满活力,才能认识到生活的意义、世界的美妙,才能下笔有神、妙语连珠。
训练思想,从学生角度来说,要关注身边的事物,关注种种社会现象,关注各方面文化,不盲从,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可以观察学校或所在城市的标志性建筑物,并进行评论,好的好在哪里,有什么代表意义和文化内涵;不入眼的,说出理由,并进一步想想:为什么要把标志性的建筑做成这个样子?可以对大众关注的食物质量问题提出个人的见解。可以对文学作品的作者、里面的人物、环境等等提出看法。也许有些看法不甚成熟,可也无伤大雅,甚至有一些“冒天下之大不韪”,那就更难能可贵了,像连战先生在游览了万人歌功颂德,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西安兵马俑后提笔写下的“游秦冢而悯万家”,就激起了很多人的共鸣,并被认为这样的题词才具有文化意义。
从教师的角度来说,首先,在学生有追求事物真相、意欲一吐为快的时候,教师要为他们提供发表独立见解的机会,对一些可能不太“入流”的观点给予最大限度的宽容,不能简单粗暴地予以遏制,认为学生缺乏批判思维或者怕学生离经叛道而钳其口。相反,教师要认识到,学生对生活中发生的事能有自己的思考,发表独立的观点,显示出的是学生的能力和了不起的敢于直言的勇气,这是写作教学也是全部教育应有的追求。
其次,可以通过各种方式锻炼学生的思想。
1.在记叙性文章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寻找主旨所在。文章中总结性、抒情性、议论性的段落和句子,一般便是文章的思想精髓所在,是作者对于事物或者事件认识的体现。阅读中,教师应当多引导学生寻找这些点睛之笔,多加研读,积极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怎么样”,深入探究事件的内因与外因,探究事物的内在与外在的联系,力求从中提炼出有意义有创新的东西,从而借以引领学生正确深刻地认识事物,不断丰富和提高思想认识。
2.开展专项训练。训练一:精选课外文章,删去结尾,让学生阅读了之后补写议论性结尾。如林清玄的《常想一二》、张抗抗的《牡丹的拒绝》等。训练二:为所写记叙文更换议论性的结尾。如笔者进行一次题为《那时花开》的作文训练,许多同学回忆初中或小学时的老师,能够从老师对自己生活上关心、学习上帮助、思想上引导等方面来选材记叙,但缺乏对教师之爱的深刻认识,结尾只停留在“感谢老师”这个浅显的层面上。为此,笔者引导学生比较教师之爱与父母亲情有何不同,鼓励学生展开讨论,经过讨论,大家认识到,老师对自己的爱是一种“非血缘”之爱,源于伟大的责任和崇高的人格。基于这种认识,学生对结尾进行了修改,出现如“您和风细雨般的话语,为我廓清心灵的迷雾;您浩荡东风般的叮咛,让我鼓起前行的勇气;您博大谦逊的情怀,给了我人格的指引。那时花开,与您相处的那段时间,空气中氤氲着芬芳。”这样的佳句。训练三:每天一评,锤炼、贮存认识。每节课前让一名学生对身边的人或事进行简短的评论,所评要富有哲理和诗意,并且不落俗套,允许其他同学对其所发表评论进行辩论。重视引导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角度,进行思考,加强认识。如读书,“好书是天使,把人引向光明;坏书是魔鬼,把人诱入深渊”;家长会,“后进生的受难日,优秀生的良辰佳节”……这样的周评,能够让学生明辨是非,分清美丑,并能促使学生反思醒悟,也学会做人。“评论”则能使学生的认识由片面走向全面,由虚假走向真实,由偏颇走向辩证,由固守走向发展,由陈旧走向创新,最后有“质”的飞跃。 源于:论文www.618jyw.com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