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引导理解引导学习

更新时间:2024-03-12 点赞:12602 浏览:5566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第一学段的学生在基础美术学习中是一个重要的时期和环节,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学习方式与习惯的转变,包括美术课程体系的不同,对学生今后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兴趣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对于不同学习基础和背景的学生,如何定位儿童画学习的方法和取向,有效开展儿童画的教学呢?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思考。

一、对于儿童造型方法的理解和评价

当我们面对一年级新生的绘画作业时,经常发现其中的造型方法有两种情况:其一,形体夸张变形、画风大胆不拘一格,表现出画者对物体结构的主观感觉和理解;其二,形体端正细致,用简练的形与线概括出物体的外形特点。对于这两种情况,老师们都会有迥异的评判,而大部分的评价是:第一种方法“活”,因为那是学生在自由自在地表现自己,没有受到规则的束缚,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以人为本的宗旨,让学生的个性得到淋漓尽致的张扬,就像玛琳·加博·林德曼指出的:在一二年级这个年龄,绘画的比例是情绪化的,而不是视觉化的;而第二种方法“死”,因为太多概念化的方法和规则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经常有学生因为按照这种固定绘画模式绘画而失去了对绘画的兴趣。
对于这两种迥然不同的评价,我们不必花太多的精力气去讨论,应该充分分析、理解学生的学习背景。有一点毋庸置疑:随着社会的发展,绝大部分家长对子女的培养已经从幼儿阶段开始。当前在我们整个绘画教育环境中,包括学校和各种社会教学机构,仍然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教学方式,也是直接导致学生中两种不同绘画风格的产生。教师对学生画的不同理解影响了教学方法、培养方向、鉴赏理念、评价方式。崇尚个性表现、尊重、突出学生个体本性特征的教师的教学风格会是前面所讲的第一种情况;而遵循传统教学模式与方法,追求画面精细的教师的教学风格会是第二种情况。因此当我们在接收小学一年级的新生时,我们会发现一部学生有了一定的画画经验,已经形成了不同的绘画风格。我们应该怎样面对这种现象呢?
我认为,我们必须了解儿童画这种形式。杨景芝教授说:“儿童画是儿童通过绘画把自己脑海中的意象、心绪以及对周围事物的认识表达出来,可以说儿童画是儿童的全部自我表现,在绘画中,儿童表现了他的思想、感情、兴趣和对外部世界的认识。”《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同样也指出: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大胆、自由地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因此我们更多地应该是关注儿童画面中表达的意念和想法,及传达的信息。儿童画既然作为一种儿童表情达意的手段和方式,不必太介意他们的表达方式和创作手法,这样,我们或许能用一种包容和欣赏的态度面对各种风格迥异的画作,更不能以成人的认知水平和鉴赏要求去评价,也不必对他们的造型方法过于苛求。
对不同的事物,每个人都有各自不同的看法和感受,在表达时同样存在较大差异,当我们接触第一学段新生后,不难发现其中一部分学生个性张扬,画风也随之开放,而有的学生个性内向做事谨慎,画风也相对工整细致;这是人的个性使然,因此对于这两种不同的风格,我们的评价应更具开放性、包容性,从尊重学生的个性出发。

二、对儿童画基础造型学习的引导

1.基础造型的学习

让儿童参加美术活动本身并不是目的,而是过程和方法。美术活动可以培养儿童的观察力、记忆力、创造力、想象力。儿童,从其年龄和心理状态来分析,他们对事物的结构认识更多的是主观,从看到听到想到画,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因此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学生作业中的物体形象夸张变形。教师在这里应当充当引导者,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抓住特点,必要时加以适当简约的形象给学生以提示,但不能让学生长期用简笔画的形象作为绘画学习的主要途径和方式。
一定的引导性示范有其必要性,现在有很多教师对在课堂上动手画示范画有很大的异议,认为这样的方式会产生错误或者单一的导向,束缚了学生的想象空间。孰不知,当我们一味地希望学生发挥想象进行创造时,却忘了学生的基础水平,忘记了我们只是喊着要想象却没有给他们创造的武器和力量。经常这样尴尬的场面:老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表达了许多美好的想法,但当拿出纸笔创作时发现很多学生无从下手,也不敢下手。因此有时给予学生必要的结构或者特点的分析、关键的引导示范是必要的,切不可让学生依葫芦画瓢地照搬照抄。

2.优秀作品的欣赏

罗恩菲尔德的研究表明儿童在10岁之前,他的美术能力与智力、认知能力是同步发展的,是随着年龄而成长的结果。对于学生在绘画水平上的要求不可不切实际,有些家长总是看到其他孩子的优秀习作就对自己的孩子提出过高要求,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一下子就画出大人们期待看到的画面,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或许通过临摹会有某些表面的相似,但太多的临摹会压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引导学生对优秀作品的欣赏就显得特别重要,其实孩子在欣赏作品时也有自己的感受和启发,有意或无意地将自己接受的信息体现在自己的画面中。教师应与家长形成一定共识,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通过对优秀作品的欣赏、分析、对比、联系、交流、评价等方式开拓学生的思路,促成美术表现力的内化,提高学习效果。

三、儿童画教学中的感情

儿童绘画活动本身是一种创作活动,更是儿童进行的游戏。他们画画只图自己高兴,并不考虑是否需要画出一张作品,儿童是好动的,这就使儿童在开始绘画时的动作看起来像是在纸上嬉戏。他们用画来宣泄自己的情感,随意画出困扰他们的事件和问题,也表达了他们快乐的心绪和事物。绘画的作用在于通过宣泄儿童的心理得到平衡,促进他们的身心和谐发展,从而培养儿童美的鉴赏能力和陶冶他们的情操。这些正是我们成人可以从儿童绘画中学习到的,不能以太多功利性的目的和要求看待儿源于:毕业论文致谢www.618jyw.com
童画的学习,强加过多的技法和技巧练习,以期达到成人概念化的水平。大人主观意识的渗透无疑是对学生个性和儿童画本身价值的一种压抑和贬低。
杨景芝教授说:儿童绘画是我们了解孩子的窗口,从他们的画中可以了解他们的认知能力,他们的情感、心绪、性格、兴趣和爱好。
学校美术教学不是为了培养画家而设立的,而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师生之间进行双向交流的极好方式。利用学生的画,以及他们对自己的画的解析和说明,教师很容易走进学生的心里,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第一学段是学生小学阶段学习的开始,也是教师与学生建立良好互动的开始,我们美术教师应该在他们不同的画风中理解他们、欣赏他们、引导他们,并向他们学习,最终实现教学相长。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