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述提高学生如何有效提高学生数学素质

更新时间:2024-04-20 点赞:31600 浏览:14468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育人为本”作为今后基本教育方针之一,这标志着基础教育教学在经历了为政治教学、为考试教学之后,终于实现了教育教学本质的理性回归,即教育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谐发展、终身发展。《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学习应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进行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就是为了学生的发展。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体现了“大众数学”的教育思想,不是以培养数学精英为目的,而是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位学生得到发展,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素质。数学素质已成为公民文化素养的基本组成部分,更是数学教学的核心内容。我们的数学教学必须改变传统的知识堆积和过分注重学习结果的教学方式,要立足于学生的发展,着眼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质。
摘自:毕业论文答辩www.618jyw.com

一、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让不同的学生获得不同的发展

学生个体差异的客观存在,构成了多姿多彩的生命世界。我们的教学面对的不是一个个可以根据需要而任意加工的零件,而是一个个具有鲜活思想的生命个体。学生是需要教师关爱的人,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做到心中有学生,树立起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要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学习的合作伙伴。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新课程理念提出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努力营造出、平等、和谐、宽容的氛围,创造出一个利于培养学生健康、和谐个性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安全的心理环境下,获得人格的和谐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放得开,放得下,拓宽学生智慧发展的空间,不搞“一刀切”,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学习的优势,认识到自己的优势领域,激发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树立起学习的信心,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确立发展性教学目标,提高数学素质

作为教育课程的数学与作为科学的数学有本质区别。作为基础教育的数学课程除了本身的数学知识之外,还担负着促进学生身心获得良好发展的重任。学生获得的不仅有简单的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获得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和谐发展。我们在设计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时,要设立发展性教学目标:(1)对数学事实的认识目标。教师教学要能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和接受的数学事实,如全等三角形公理、定理等,同时还要使学生掌握数学探索的过程、数学文化价值及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2)情感目标。如教师通过数学知识的教学,让学生建立起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科学分析的态度和习惯,使学生感受和欣赏数学的美。(3)数学思考能力目标。数学思考并不是思考数学,而是教师通过课堂上数学知识的教学,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社会中的问题,使学生在定量思维、空间观念、合情推理及演绎论证等方面得到发展。(4)解决问题能力目标。教师应让学生能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使学生能利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形成一些基本的解题策略。这些发展性目标需要教师关注和实施,才能实现和谐完美的数学教学。如在《代数》因式分解一章中,对于“提公因式法”的教学,教师除了让学生掌握找到公因式的方法,从而提取公因式,进行因式分解的数学知识之外,还要培养学生以下几点:(1)能够用语言准确地描述出数学事实,体会到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是乘法分配率的逆运算,了解到数学文化的丰厚内涵,掌握探索提取公因式分解因式的过程。(2)勇于探索科学奥秘的意志和精神。数学教学的重要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敢于面对纷繁的数学世界,接受意志和精神的挑战,在经历中获得意志和精神的发展;让学生感悟到看似繁琐的代数式,在自己的努力之下,变成了几个因式相乘的形式,感受到数学的形式之美和变幻之美,接受数学美的熏陶。(3)能思考解题过程,形成自己的解题策略。学生通过对解题过程的思考,获得数学思考能力。数学思考能力不同于思考数学的能力,数学思考是用数学思维方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数学思考能力的形成使学生能够善于抓住问题的实质进行分析,使学生结合自己对数学问题的理解,利用自己掌握的归纳、演绎、推理等数学手段,形成自己的数学策略,让问题获得成功解决。这些发展性教学目标不是单凭说教就可以实现的,而是包蕴于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接受数学、感悟数学、享受数学。

三、创新数学评价体系,提高数学素质

数学评价是数学教学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是提高学生数学素质的重要手段。新的课程需要新的评价体系来适应。传统的静态评价方式,特别是单凭测试成绩作为评价手段的方式,严重地制约了学生数学素质的全面提高。教师要建立发展性的评价体系,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数学素质。(1)评价的内容综合化。教师评价的内容不应仅是学习的结果,《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指出评价的重点应是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学习过程中,是否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是否与同学能够和谐合作,这些都是评价的内容。(2)评价的方式要多样化。传统的分数制的量化评价在很大程度上压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可以改为等级制考评,还可以采用成长记录袋、学习日记、开放性考试等评价方式,力争做到评价科学、客观和具有实效性。另外,教师还可以采用学生互评和自评的方式进行评价。学生互评便于使学生从同龄人中学习和借鉴长处,自评有利于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回顾与反思习惯。(3)评价的呈现方式要以定性描述为主。《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评价要“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以定性描述为主的方式”。基本的呈现方式为评语。评语要简明扼要、客观、公正、全面,采用激励性语言,让学生获得不竭的学习和发展动力。
总之,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不断深入落实,数学教学将会发生深刻的变革。数学教师要认真学习纲要精神,不断创新数学教学方式,立足于“育人为本”的根本教学理念,彻底摒弃单纯知识教学的狭隘观念,着眼于学生未来发展需求,加强学生数学素质的培养,让学生不但具有丰富的数学知识,更有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责编 高伟)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