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信息技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作用中专

更新时间:2024-03-11 点赞:12111 浏览:4825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程整合 意义
0450-9889(2013)07A-0029-02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首先是相对于分化而言的,这里的分化既包含了学校教学系统中各要素、各成分的分解与细化,也包含了各要素、各成分的融会贯通,存在着相依相斥的关系。其次,它既涉及了宏观上的学校教育系统中主体、内容的要素,同时也涉及微观上情感、技术、兴趣、意志以及各个系列要素的成分,触及面较广。最后,整合是一种手段,是一个过程。
通俗地讲,所谓的整合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及其手段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分工协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地表现出来,使以教师为核心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而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真正落到实处,最终实现教育教学的优化与提升。
在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式多以媒体计算机、教室网络等呈现,其整合意义有以下几方面。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

具体地讲,通过两者的整合后,信息技术可提供多样性的外部刺激,有利于学生获取与保持知识。这是因为多媒体计算机提供的外部刺激不是单一的模式,而是多种感官,如眼、手、心、脑的综合效应。这对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巩固与提升,都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在传统的印刷教材中,有关音像内容的素材无法与文字内容形成一体,教师只能以教科书、录音带、录像带等各自独立的形式呈现,造成了知识内容的淡化、讲授方式的脱节、教学效率的下降。这既不利于教师的教,也不便于学生的学。而以超文本方式绘制的电子教材可以实现图、文、声、像并茂,使教与学双方都能充分地克服人为因素的缺陷,以实现教学目标、学习效果的最大化。另据载:心理学家赤瑞特拉也曾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这两者加起来就有94%,还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使得学科教学内容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到,还能动手去操作,并可心脑结合去体会,实现多元化学习目标。这种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所获取的知识和信息量,要比单一地听取教师的讲解或写画来得容易来得多。信息和知识是密切相关的,获取大量的信息技术就有可能更好地掌握更多的学科知识。赤瑞特拉又通过另一个实验证实: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自己听到内容的20%、自己看到内容的30%、自己听到和看到的内容的50%、在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内容的70%左右。这就是说,如果既能听到又能看到,再通过分析、交流和讨论,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那知识的内化、贮存、保持与运用将大大优于传统教学的效果。这正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所独有的魅力和价值所在。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极大地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众所周知,现代信息技术优化了学科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无论是传统的还是融入了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多为听(感官双边性)、看(直观互动性)、说(内化交互性包含想、读与讲)、写(外在使用性包括练习、实践与应用)等几个环节。然而,以多媒体计算机、教室网络为基础的现代课堂教学却有着它无可比拟的优越性,这主要体现在媒体课件的运用上,即音频、视频的展现与计算机对其他素材的呈现上。比如,在“圆的认识”一课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理解“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的”这一个问题,我播放了这样的几组动漫片段:一群小猴坐在一辆方轮车上,在“砰——嘣,咿呀”的碰撞与喊叫声中前进了几十米后停下来,小猴子们个个被颠得皮青脸肿,抓耳挠腮。学生看了哄堂大笑。接着我又播放了小猴们坐着椭圆轮车的片段,小猴仍被颠得上气不接下气,学生看得笑弯了腰。最后再演示了小猴欢快地坐在圆轮车上平稳前行的动漫,学生欢呼了起来,报以热烈的掌声。此时我再引入新课内容,对重点问题——圆在生活实践中的应用进行剖析。这样做大大降低了教学的难度和坡度,且效果更佳。这种寓教于乐的学习模式,不仅使学生摆脱了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模式,而且使学生对学科内容产生了兴趣,理解了知识,还极大地提高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效率和能力,实现了课堂教学的多元化目标。这正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所特有的优越性。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相互优化、相辅相成

可以说,信息技术为学科内容添砖加瓦,学科内容又为信息技术锦上添花。这是因为不同行业、不同学科、不同的教学内容都对信息技术提出了各式各样的要求。如电信行业需要尖端便捷的网络通信技术、银行业需要高效精准的数字软件加密技术等,学校学科教学则需要便携灵巧的多媒体计算机、教室网络及课程软件等技术。也就是说,不同行业、不同学科、不同层次的人们对学科内容采集、运用的过程及要求都不尽一致,于是激发了人们对创新能力、科技信息能力和整合能力(包括获取、分析、加工与利用能力)的开发与探究,即对如何应用信息技术来提高教学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为信息技术的研发和推广提供了沃土,开创了广阔的空间。而信息技术的专业化发展又丰富了学科课程的教学内容,使之逐步演变成一门独立的学科知识,使学科课程的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和完善。
例如,小学高年级《环保与数学问题》的教学方式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以往教师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往往把大量时间花费在统计图表的认识和绘制上,结果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却对统计图表的意义和如何利用这些图表获得有效信息的知识感到困惑。可后者恰恰是统计知识教学的主要目标。如果我们能运用信息手段,利用计算机中的图表工具,并输入相应的数据,计算机就能在一秒钟内自动生成统计图,而且可以根据需要生成不同形式的统计图表。这种直观便捷的方式,可以让师生将更多的时间放在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推断上,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分析应用能力。实践表明,通过整合教学,既让学生学会看图,能根据数据的变化作出分析与推测,又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不仅如此,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优越性还体现在:低年级学生利用智能ABC打字,可以培养手脑并用的能力和提升普通话水平;中年级学生可以利用Excel来进行数据分析与处理;高年级学生则利用计算器进行数学验算、利用画图工具来学习几何图形的认识等。所有这些均是充分挖掘了计算机等信息技术工具来进行操作完成的,既达到了学习、应用技术的目的,又较好地促进了学科知识的学习,同时还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意义还有很多,如具有优化教育教学的多样性、实现学生学习的个性化、提高协作探究性、高效便捷又环保以及教学资源的交互性、互补性等。然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又不是简单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而是高层次多元化地主动适应、融会贯通。因此,我们只有更新传统的单一辅助教学的观念,从课程整体的要义去考量信息技术的功效,才能使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效果最大化,并最终实现整合的多元化目标。
(责编 黎雪娟)摘自:毕业论文怎么写www.618jyw.com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