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语文教学观

更新时间:2024-02-14 点赞:3170 浏览:1125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语文是一门有着深刻内涵的学科,要上好语文课,真正地让学生满足,就必须树立“大语文教育”的教学观,唯有如此,才能提高语文课堂效率,扎实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关键词:大语文教育;教学观;课堂效率;语文能力
“大语文教育”最早是河北省邢台市第八中学特级教师张孝纯先生(1926-1992)创立的,它是一种整体性、开放型的语文教育新系统。该系统的基本特点是通过“一体两翼”(亦称“三个课堂”)教学结构,以语文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把学生的语文学习与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把传授语文知识与进展语文能力,进展智力素质和非智力素质有机结合起来,把听、说、读、写四方面的练习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接受全面的、整体的、能动的、网络式的和强有力的培养和练习。我在教学实践中,根据面对的实际情况,把“大语文”中的某些论述和我的教学实际结合起来,形成了自己的一些教学感悟。

一、语文教学应紧密联系生活,切忌照本宣科

照本宣科是学生最为反感,也是教师要留意的。试想假如这样,还不如每个学生发本教案。由于我们面对的是一个有着多样个性的群体,而手里的教材也是有着丰富内蕴的范本。因此,我觉得应该把书本上的知识拓展开去,联系更为广阔的社会生活,尽量让学生觉得语文并不只是单调的一本书和那有限的内容。如在讲到《故都的秋》时,我充分利用自己历史方面的特长,专门用一段时间给学生讲解北京这座古城的历史沿革和人情掌故,同时向学生解释“文人悲秋”的传统,力求把学生的思维打开,以使学生触类旁通,在历史的时空中充分感受故都秋之独特风韵。在教学中,我留意各学科间的穿插交融,注重把语文与历史、政治、地理等学科知识有机自然地联系起来讲解,把学生带入久远的历史空间以引起他们无穷的想象和回味,在获得乐趣的同时也得到知识。我以为,学科是文化进展到一定阶段为了更好地组织和管理而人为地划分出来的,实在学科间本来就是相通的,在各学科中,与语文联系最紧密的是历史,所谓“文史不分家”,其次是政治,政治与文学的联系千百年来一直是个值得回味探讨的不足。

二、教师的教学用语应尽量通俗化和口语化

老师不是论述工作者,也不是论述诠释者,应尽量使用通俗化、口语化的教学用语,这样不仅有利于知识的传授,而且轻易加强与学生的沟通,拉近与学生的情感间隔,更有利于教学效果,不管学生的基础是好是坏。

三、语文教学要重视抓积累

积累是语文学习的不二法门,也是我国传统教育的一项成功经验和优秀传统,我把它浓缩为一个字“背”。在教学实际中,我夸大学生的“背”,这不仅是应试的需要,也是他们日后走上工作岗位,成为一个具有一定文学素养、合格的母语学习者的一个重要条件。这里有两个例子可以说明语文学习中“背”的重要量。一个是原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的例子,李岚清同志曾经是主管教育的副总理,固然他主修的专业是英语,但中国古典诗词的修养也是很深厚的,我记得他在接见一位首次访问中国的外宾时说的一句欢迎辞就是:“乐莫乐兮新相知”(《楚辞》),以及“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使本来看来单调的接待会变得诗意盎然;一个是温家宝总理的例子,2004年3月14日,十届人大二中会议刚结束,在会后回答记者提问时,他一连借用了的诗句“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以头越”和中国古代伟大诗人屈原的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以及近代中国台湾诗人丘逢甲在《马关条约》后写的哀伤山河破碎之痛的四句诗,我想,假如不是温家宝总理古典诗词的功底这么好,或者说他那么喜欢诵读古典诗词和注重对古典诗词的积累,他是决不能在自己的演说中达到对古典诗词“运用之妙”“随心所欲”境界的,这体现了大国总理的风范。

四、语文教学要加强识字练习

汉字是世界上最神秘的字体,也最富有魅力。学习语文以识字开始,汉字伴随着中国人的一生,识字练习是语文学习必备的基础练习。学生固然进入高中,但错别字现象依然有着,甚至严重,对这种现象,我以为是不能容忍的,本该在小学结束前就应该完成的识字练习,到了高中依然还有诸多不足,实在是不应该。为此,我要求每个学生配备一本《新华字典》,以便随时查阅,另外要求学生造作业或作文时,必须仔细检查有没有错别字,果断杜绝错别字。
以上四个方面就是我的语文教学观。各地教学实践证实,“大语文观”打破了千百年来把学生关在教室里一味读文、写文的传统语文教学的封闭式格式,把学生以旧式语文教学的“狭的笼”中彻底解放出来。目前,全国各地共有一百多位老师参加这项实验。固然“大语文教育”也有暂时不好解决的不足,如对教师素质要求高,与现行考试策略和追求升学率的行政措施相抵触等,为急功近利者所不取。但是,它适应现代社会需求而产生,是符合社会进展和教育进展规律的,它在不远的将来定会大行于世。
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效率,扎实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成了全体语文老师共同思索的不足。笔者以为,以“大语文观”来指导我们的语文教学,是语文教学革新教学论文的必然走势和有效途径。
(作者单位:广东省东源县东源中学)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