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学内容以“同题异构”教学简案看语文教学内容选定原则

更新时间:2024-03-04 点赞:7789 浏览:2180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语文是母语,语文学科是培养学生语文素质的基础人文学科,《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了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更以法定形式确立了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地位。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往往重视教师的教学技能、教学艺术、教学风格,现代教学理念认为,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的选择比教学方法重要。以前教师们关注的是“怎么教”的问题,而不是“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现在新课改要求教师们编写选修课程,已成为教师们深层次理解语文课程目标,确立宏观的语文知识系统,进行有效教学的良好途径。这也就从更深层面提醒教师们进行教学思考,对语文教学内容要进行科学合理的选定。
下面本文以小说和散文为例,探讨一下教学内容选定应该遵循的一些原则。

一、从“同题异构”教学简案的比较看教学内容的选定

1.绍兴一中谢澹老师的《故乡》教学简案

简案一:①导入并引出话题。②关于闰土,书里书外知道他哪些情况。③三十年闰土的变化,完成表格。④文章是不是想表达“昔盛今衰”的主题,即昔日美丽的故乡变成了今日悲哀的故乡?⑤总结。
简案二:①导入并引出话题。②品读课文:“我”归乡的背景:文章第一小节,分析句子中的感情;“我”在家乡主要与两个人有关,一是闰土,二是杨二嫂,我们主要看“我”与两个人的对话(分析)。③没有故乡,走吧。④总结:故乡何在。路在何方?
 源于:大学毕业论文范文www.618jyw.com
 简案三:①导入。②探讨“变”与“不变”:探讨一:“我”觉得故乡变化的原因:“我”的改变;有没有其他原因,使“我”对“不变的故乡”产生了变化的错觉。小结:故乡没变。探讨二:在故乡期间,作者写了“变化”还是“不变”。探讨三:“故乡没变”“故乡变了”,故乡究竟有没有变化呢?③改变:新路——第四条路。
简案四:情节的梳理与鉴赏。①“我”在故乡共待了几天,做了哪几件事?(列出时间、地点及事件)②思考:能否把杨二嫂的故事插到闰土来了以后?能否把回忆放到见到闰土以后?能否用第一人称“我”来介绍母亲所谈及的那件事?③总结:情节如此设置的原因。

2.绍兴豫才中学张钢梁老师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教学简案

简案一:①导入并介绍朱自清,引出秦淮河。出示秦淮河的诗、图片。②秦淮河的“美”体现在哪里?(桨声与灯影)③重点研读秦淮河的“水”。④探讨:作者寻找到了美景了么?⑤总结:秦淮河的美与你的想象一样吗?
简案二:①导入介绍背景(五四运动之后)。②秦淮河是一条怎样的河?探讨作者眼中的秦淮河(“神往”,写到的景物)。③探讨:秦淮河的夜又是怎样的?作者享受到秦淮河的美了吗?④作者为什么要插入“难解的纠纷”一段?为什么要拒绝歌妓的演唱?⑤小结。
简案三:①导入并引出秦淮河,介绍散文阅读的技巧。②研析作者的情感变化。③研析作者认为天之所以“厚”秦淮河,天之所以“厚”我们的原因。④探讨:“我们心里充满了幻灭的情思”,分析“我们”“幻灭”的原因。(知识分子的忧乐)⑤小结。
简案四:①导入介绍背景,秦淮河的“艳迹”。(历史文化名河)②梳理景物(船、船灯、水、歌声)、领略感受。③重点研读第5节(闹热,脆弱,润泽,厚)怎样的场景?(由景生情,情景交融)。④研讨:面对美景,为何“无可无不可”地回去了?在心里充满了幻灭的情思(滋味)?(景随情移,寓情于景)⑤小结:延伸比较阅读。
上述两份教学简案分别涉及小说和散文的阅读教学,小说的阅读教学一般是分析人物、情节和环境,理清结构,寻找线索,抓住场面;散文的阅读一般首先是辨清类型,明确叙事、写景还是咏史,是借景抒情还是托物言志,其次是揣摩语言,再次鉴赏散文形象,最后是作者观点倾向。从谢老师的几份教学简案来看,教学内容是有选择、有取舍的,几份教案教学难度明显有一个层进过程,适合不同认知结构和水平的学生,由人物分析到探讨“故乡何在”,从探讨“变”再到探讨情节设置的原因,分别适合七至九年级及高一年级学生,而张老师的教学简案分别适合高一至高三学生,教学内容的选择分别是文本的梳理,场景的明确到情感的变化,再到探讨阅读技巧,是从更深层面挖掘人物内心世界,涉及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可见,同样一篇文章可以给不同学段的学生学习,似乎语文教学内容的选定是随意的,那么语文教学内容的选定要注意什么呢?

二、教学内容的选定要符合教学对象的认知规律和认知水平

教学内容是客观存在的,但要教师主观选择,“教材无非是例子”,“例子”怎样转化为教学内容?语文教师可根据自己的学识随意选取,有些教师不会仔细考虑本课在整个教材体系中的位置,教学目标的设定也不是围绕单元或专题要求,不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语文学科有它的特殊性,同样一首诗,小学、中学、大学都可以作为教材,如《春望》,不同阶段的学生解读要达到的目的也不一样,小学生要熟读背诵,初步感知古诗的语言之美,初中生阅读,要进一步明确诗歌的平仄、压韵等,高中生探究诗歌创设的意境,人物的情感变化,进行语言鉴赏等,因为每一次教学,学生理解的深度不一样,再如《兰亭集序》,高一学与高三学也不一样。这种情况在理科的教学中一般不会出现,如数学知识的编排层次规律性更强。魏书生老师曾以“知识树”的形式对初中学段的语文知识作了归类,“语文知识树”共分四部分22项131点。有人说是技术派,其实仔细分析,可以发现语文知识是有体系的,也是一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过程,要避免低学段高端化。教师面对的学生,有学段层级、认知水平差异,同理,高一年级侧重于基础知识的掌握,高二、三年级通过对具体语句的理解,侧重于作者思想的领悟。但是语文教材本身的无序排列,导致教学内容的选择无章可循。以苏教版为例,教材是侧重于人文性的,从必修一到必修五,分20个专题,因为侧重于人文性,如以必修二为例,第一、二专题均选编了小说,这样一来,教材内容从文体角度来看是有重复的,不能纯粹从分析小说角度进行工具性解读,另外,不同的班级学生的基础也不一样,教学内容要有所侧重和取舍,上述两位老师的教案设计很好地体现了以生为本的理念,根据不同的对象选择教学内容,所以学科教学要符合认知规律。 源于:科技论文www.618jyw.com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