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浅谈浅谈多媒体技术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运用要求

更新时间:2024-03-19 点赞:32914 浏览:14833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多媒体为课程改革提供了技术支持,使得英语课堂由枯燥变得生机勃勃。尽管它有着很大的优势,但同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教学设计和多媒体的运用取决于教师。如果教师把握好适当和适量性原则进行教学设计,就会充分发挥它的优越性,让多媒体为英语教学服务。
关键词:初中英语 多媒体 问题 适当 适量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多媒体作为教学改革的一种技术手段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应用,它不仅为英语课堂的情境创设提供了技术支持,而且拓展了学生视野和思维空间,构建了一种新的认知图式,使学生的认知方式有了跳跃式的发展。它使得英语课堂从枯燥乏味走向生机盎然,走出了课堂普遍存在的“耗时多,收效微”的困境。由于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起到很大作用,于是教师们不分情况逢课必用,出现了多媒体的乱用滥用问题。
首先,多媒体的乱用,尤其是网络课件的乱用。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网络资源人人可以共享。于是就有教师下载他人课件不做任何修改用在自己的课堂中,全然不顾自己学生的自身水平与接受能力。
其次,多媒体的滥用。目前各种课例无论哪种教学模式,“洋思教学”也好,“东庐经验”也罢,每堂课多媒体的运用都必不可少。而且在实际教学中,多媒体总是作为公开课、示范课中的一项评分标准纳入考核细则。
因此,在实际的多媒体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摒弃这两种做法,积极发挥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作用,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设计,适当运用多媒体。那么怎么用才是适当的呢?

一、看是否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枯燥乏味的文字很难调动学生的感官,如果配以图片、声音,会使得文字鲜活起来,易于理解,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尤其是那些,文化差异大的内容。多媒体的使用能使学生全身心投入这种场景,使得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高成为可能 。

二、看是否能弥补教师自身的不足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何况英语不是我们的母语。发音问题是我们中国英语教师目前存在的最普遍的问题之一。原汁原味的英语语音、腔调很难呈现,尤其是他们说某句话时特有的肢体语言我们无法展现。这时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调用原文朗读来解决语音问题,配以相应的图片或视频来理解语义和人物情感状态。

三、看是否能弥补课堂本身的不足

英语教学应尽可能提供给学生真实的生活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语言知识才容易理解和记忆深刻,这就是我们提倡的“情景教学”。但是有些场景单凭教师的口授板书和实物演示是很难呈现的,即便有的场景能呈现,准备这些道具既费时又费钱,不如用多媒体经济方便。

四、看是否有利于拓展学生因生活阅历造成的有局限的思维空间

由于住校生活空间窄、年龄小,大部分学生思维狭隘,见识浅薄。有时课文中涉及的场景是学生从未见过的,这时可以利用多媒体的优势来呈现这些场景。既增强了文章内容的真实感又弥补了学生自身思维见识的不足,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加深学生的印象,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既然多媒体是英语教学一种有效的辅助手段,是为教学服务的,那么教师在使用多媒体的时候不仅应该适当而且还得适量。教师在制作和使用多媒体课件时, 必须注意以下问题。
第一,抓住重点,紧扣难点,避免不分主次随意呈现。多媒体作为教学的一种技术手段,是为教学服务的,所以它的使用应以教学内容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来取舍。其实知识重难点通过多媒体来呈现就像我们的板书一样,要层次分明,脉络清晰。主要是呈现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理清脉络,淡化知识难度,帮助学生理解消化和吸收。但在实践中, 教师的课件设计往往没有主次、不分难易,课件的设计杂乱无章。
第二,多媒体课件要精益求精, 既要避免“杀鸡取卵”,又要避免粗制滥造。首先,在实际教学中好多教师是为使用多媒体而使用多媒体,它成了公开课和实验课加分的一种手段。于是教学过程中就出现了为了解决一点小问题而展开华丽丽多媒体教学。这种“杀鸡取卵”的做法不仅浪费了教师因制作课件而用的时间,也浪费了多媒体硬件设施。
再次,有些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由于找不到恰当的图片视频资料,于是选取其他一些资料来制作,这会给教学带来负面的影响,使学生对于所学知识产生错误的认识,不利于知识学习的准确性。比如“home”这个词,有的老师呈现的是一座房子,严重误导了学生的思维。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应遵循多媒体使用的原则,把它作为教学的一种技术性手段,它只是教学的一种载体和补充。我们不能不用,但也不能滥用。我们要遵循英语学科的特点,根据实际需要恰当地使用多媒体,做到适量有度,重点难点突出,以学生为本位,注重实际效果,从实际出发。从而优化我们的教学方式,扩展学生思维,以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侯渝生.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摘自:硕士论文答辩技巧www.618jyw.com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