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有效性在“千克认识”教学中教学有效性

更新时间:2024-03-22 点赞:14467 浏览:5931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本文由课例入手,分析在有效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开展时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教学活动设计应该具有开放性;教学活动设计应该生活化;教学活动设计应该让学生“做数学”,并获得良好体验;教学活动的过程应该具有动态生成性。
关键词:有效;开放性;生活化;动态生成
1671-0568(2012)28-0081-03
一位数学老师在上“千克的认识”之前进行了这样的预设:环节一,建立1千克=1000克的概念,通过猜测砖头重量,验证并引导学生发现1000克可以用一个更大的单位1千克来表示。环节二,感受1千克有多重。事先准备好1千克重的多样物品,让学生亲手掂一掂,初步感受1千克的质量。环节三,拓展延伸——对估计物品的质量。做一个猜体重的游戏,以班级最重和最轻的同学为参照物,最后让大家猜一猜自己的体重。
前半节课进展顺利,到了第三个环节,出现了以下画面:
师:近段时间有称过体重的同学请举手。
生:两个事先称过体重的同学举手了。(老师心里暗自庆幸,好在事先称过了。)
师:小杨同学最瘦,大家猜一猜他的体重。
生:每当一位同学说出一个数字时,小杨就做出相应的反应:轻了,重了。直到大家猜到了他是26千克为止,学生兴趣盎然。
师:现在请出我们班的重量级人物大叶同学,大家来猜一猜他的体重。(话音一落,教室里开始了骚动。)
生:一位学生还坐在座位上就迫不及待说,“他那么胖,起码有50千克”,还没等老师做出反应,另一位就抢着说:“他胖得像头猪,有3个小杨那么重,有80多千克。”大叶同学面红耳赤,愤怒地喊:我胖,关你们屁事。
(全班同学哄堂大笑,有的还幸灾乐祸地说:快去减肥吧,你到底吃什么吃成这副德行呀……此时学生的兴趣转到了大叶的“胖”上,场面失控了。)
本文就从这个案例入手探讨有效教学活动时应该注意的几点问题。
研究指出,有效教学是指教师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使学生获得了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是相对于课堂教学诸环节中所呈现的各种无效教学活动而言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起到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学习者在现有知识和经验基础上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的建构。这也正是新课程改革所提出并力求达到的要求。
具体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是指教师用较少的时间、精力及物质设备等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美,体验到数学的快乐,在积极参与的建构中认识数学、学习数学,从而提高数学思维,提高抽象能力、推理能力、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同时教师也能获得相应的发展。从其内涵来看,要实现数学教学活动的有效,进行设计与开展时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一、教学活动设计应该具有开放性

教学活动设计的开放性主要在于两个方面:教学行为的开放性和教学问题的开放性。前者指教学行为不能死守计划或者预设,应该灵活且富于弹性,教师要具备根据教学情境及时改变教学行为的能力。开放的教学行为能为学生的创造能力、探究精神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给学生依据自身能力和个性去学习数学。后者是指问题的广度和深度的开放,具体表现为问题的构成需要具备要素条件或策略结论的不确定性,答案的获得需要通过探索。简而言之,开放性问题是一种没有固定答案或惟一结论的问题形式。美国研究者曾指出了开放性问题具有以下功能:①为学生提供了自己进行思考并用他们自己的数学观念来表达的机会,这和他们在数学学习中的发展是一致的。②要求学生构建他们自己的反映而不是选择一个简单的答案。③允许学生表达他们对问题的深层次的理解,这在多项选择中是无法做到的。④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反过来要求老师用不同的方法解释数学概念。总体来讲,开放的教学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收敛性、发散性和创造性。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加减乘除法的应用”时,设计了“一共有10条腿,可能会有几只鸭和几只羊”这一问题,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再进行交流。在这一环节中,教师采用的是“大问题”设计的方法,问题是开放性的,学生可以从多条路径进行思考,这就在较大程度上拓展了学生思维的空间,比起“2只羊和2只鸭共有几条腿”这种封闭性的问题设计,学生无疑得到了更多的锻炼。就文中所提课例而言,教学行为死守预设,教学场面严重失控时没有及时转换,反而是想尽办法将教学和学生拉回预设的轨道,造成教学活动草草收场,老师更是由于场面失控,勃然大怒。如果在发现学生兴趣已转移时,教师索性来个顺水推舟,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应该可以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适当控制教学场面,等学生安静之后随即转入新的教学活动。

二、教学活动设计应该生活化

新课程改革主张从传统的“教教材”转向“用教材”,教学内容需要从现有的教材延伸到自然界、社会和学生身边。因此,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将静态的教材知识纳入学生与自我、文化、社会以及自然的关系当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主动寻找教材中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之间的有机联系作为切入点,从学生所调查的丰富信息出发,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与问题情境,使枯燥的数学问题变为活生生的生活现实,增强学生对数源于:论文大全www.618jyw.com
学内容的亲切感。抓住学生在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讨论、展开合理的想象,保证学生思考探究的空间,让每个学生都能实现完整的探索过程。在本课例中,教师也注意到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准备实物让学生感受和体验,如果将最后的活动换为实物图片与数字重量“连连看”的游戏,效果可能会更好。

三、教学活动设计应该让学生“做数学”,并获得良好体验

有效教学要在促进学生当下发展的同时对学生长远发展产生积极影响。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要认识到: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始终要扮演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角色。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以发展的心态,主动更新学生对认知的固有模式,积极帮助学生建构科学的认知,从学生的生理、心理需要以及潜能的发展等多方面进行充分预设,避免涉及可能会对学生或者他人造成伤害的活动环节,并且在教学活动进行中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做到平等、理解、宽容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文中提到的课例,该教师在备课时预设不充分,忽略了平时有些同学经常拿肥胖嘲笑大叶,“肥胖”已成为他的“痛”。教师的无意正中了部分同学的“有意”,使大叶同学受到伤害,教学场面失控。而且教师在场面失控时以发脾气来压制,既不能安抚情感受伤的同学,也不能对嘲笑他人的同学们进行即时的道德教育,可谓是得不偿失。源于:论文范文网www.618jyw.com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