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浅谈浅谈小学数学不足解决有效对策学生

更新时间:2024-03-08 点赞:7208 浏览:2348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新课标当中指出: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时,我们应当注重学生应用意识的培养,也就是说在面对实际问题的时候,能够促使学生尝试运用数学的角度去解决问题,找寻策略,在面对新知识,也能够主动地挖掘实际背景,能够探索其具有的价值。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策略
众所周知,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不仅需要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及技能,还需要更多的掌握如何去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对于部分问题的创造性解决能力。无论是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还是在最终的目标点,都需要将问题作为载体。因此,对于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策略的研究就更具实际意义。

一、创设情境,联系实际,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课标》中提到:小学数学需要体现一个基本的过程——“问题情境、建模、找寻结论”。所以,在教学中,教师需要让学生自主学习,为学生创设情境,给予学生交流、展现的舞台。对于小学生来说,由于其自身的特点,注意力无法长时间集中,这就需要教师在上课的时候设置具有探索性、趣味性以及挑战性的问题,创设丰富多彩的情境,如此才能够提升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储蓄知识和学生的生活相互联系,但是不一定每一位学生都熟悉。所以,在教学之前,我们可以尝试着做一次社会调查,给学生一个开放的空间,让学生亲自参与到活动中去,如此才能够加快数学与现实之间的联系。例如:在五一节假日,组织学生一起出游,在这一次旅途中,小明在全程的1/3处下车,小轩在2/3处下车,小易坐到了终点,一共付了90元车钱(AA制),那么小明和小轩应该给小易多少钱呢?这样的问题解决,就需要通过数学模型的构建,从而将实际问题转化成为数学上的问题,就有利于学生数学思考方式的培养,同时,也解决的实际当中所面临的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就需要设计具有指导性的提问,从而达到启迪学生,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思考方法的能力。

二、强化指导学生的思维策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强化指导学生的思维策略是发展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所以,要教导学生解题的思想方法与策略。在教学期间,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运用想象、联想等方式,以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例如:当提到班级内男生与女生之间的人数比例为4:5的时候,学生就能够联想到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4/5(80%)或者是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少了1/5(20%)。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加透彻的理解百分数、分数之间的联系,也能够提升学生今后在面对百分数、分数应用题时的解决能力。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不难发现,强化指导学生的思维策略,才能够促使学生运用数学思维的方式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问题的解决能力都有极大地帮助作用。

三、具体的问题解决策略

(一)尝试性。尝试性策略也可以称之为“试误”的一个过程。由于学生数学水平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我们也要懂得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找寻适合自身发展的学习方式,通过自己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例如:班级里面有50名学生一起坐船旅游,每一条船只能够坐8个人,那么50名学生需要租用几条船?一般来说,学生都会采取50÷8=6(条)……2(人)的方式,这样就需要租用7条船。但是我们不妨让学生自己去探索,通过其余的方式来解决这一些问题。
(1)8×6=48(人),6条船可做48人,多2个人,需租7条船。
(2)8个8个地加,共加6次余2人,需租7条船。
(3)从50里依次去掉8人,去6次后还有2人,需租7条船。
(二)概括性、规律性。在解决数学问题重,寻找规律是最直接的解决方式。在遇到复杂问题的时候,一般都可以先退到简单的、较为特殊的问题去讨论,再通过观察,找到规律,从而将问题解决掉。例如:我们将3、4、5、6、7、8这几个数组成两个三位数,从而让这两个数的乘积达到最大化,这样应该如何进行排列呢?如果我们盲目的进行拼凑,不仅耗费心力,也难以找到准确答案。所以,我们可以尝试着引导学生先退回到与例题相类似的问题的研究上。比如1、2、3、4这几个数组成两个三位数,从而让这两个数的乘积达到最大化,这样应该如何进行排列呢?这样,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逐步地找出解题规律:第一,较大的数需要填补在最高的位置上;第二,较大的数需要同较小的数进行搭配;第三,相互组成的两个数之间的差应当是最小的。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再来解决上述问题就很简单了。
(三)操作性。操作有利于思维,思维服务于操作,只有亲自动手操作,才能够让学生拥有丰富的感性经验。小学生的生活经验非常有限,大多数都是以具体的信息概念股思维作为主要。在动手操作之前,无需给予过多的暗示,可以将实际的选择权利留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主的探索,发挥各自的能力,去理解数学概念的原理与意义,从而实现多样化的操作。例如:在有余数除法这一问题的教学中,课前可以先让学生准备多个小纸片。在上课开始后,就让学生进行小纸片的摆放。这样,学生通过探究性的操作,通过摆放与记录的共同作用,将最终的各种方式记录下来。通过观察与操作,学生也能够去感知概念、过程与定律,从而在活动系统当中构建出自己的知识。这样的操作策略,对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观察能力以及操作能力都有帮助作用,也有利于知识的获取。
总之,在如今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不能够忽视问题解决能力的重要性。通过“问题解决策略”,才能够帮助学生有效的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李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J].新课程(中).2011(06)
王成军.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情境的策略[J].教育教学论坛.2011(02)摘自:本科毕业论文模板www.618jyw.com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