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源头活水开掘诗情诗意试述试述饮品源头活水

更新时间:2024-03-09 点赞:19953 浏览:8511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诗歌鉴赏,主要是对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情感的把握。教师在讲授诗歌时一定要教会学生什么是诗歌意境以及诗歌意境的开掘之法。
关键词:诗歌鉴赏;诗歌意境;开掘诗情诗意
1671—0568(2013)24—0179-02
中考诗歌鉴赏作为中考试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位举足轻重。我们知道,这些年来对诗歌鉴赏题的考查,主要还是从诗歌的特点这个角度命题,诗歌鉴赏,主要是对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情感的把握。中考诗歌“鉴赏意境型考题”一般会问: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描写了什么景物?也有简单的直接问这首诗歌营造了怎样的意境?复杂一点问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就是“意境”中客观事物的“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就是“意境”中主观思想、主观情感。这就势必要求教师在讲授诗歌的时候一定要教会学生什么是诗歌意境;诗歌意境的开掘之法。古典诗词中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诸如“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读起来使人如临其境,如触其物,如闻其声,获得一种美的感受。那么教师又怎样教会学生去临其境、触其物、闻其声呢?答案只能是教师要寻找开掘诗歌的意境之道、之法。如何开掘,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略谈一二。

一、结构组合法

结构组合法也就是传统诗歌教学中所提到的写景与抒情。因为诗歌大都要以写景抒情为目的,景为情生、触景生情——别有风情暗恨生。例如,杜甫的《望岳》首句发问:“岱宗夫如何?”接下来写到“齐鲁青未了”——泰山的苍翠山恋,连绵不断,写出了它的峻秀、无际的特征;颌联中“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天造地设,阴阳昏晓,可堪鬼斧神工。此句道出泰山神秀的景色;再看颈联“荡胸生层云,决眦如归鸟”——俯瞰层云叠起,倦鸟归倦,心生激荡,顿发感喟:“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诗人触景生情,理想重开,此为结构组合法。

二、画意摹境法

古典诗歌除讲究音乐美、节奏美、摘自:毕业论文格式范文www.618jyw.com
情感美,还有很重要的一处是形象美。诗歌的形象美靠的是对象的具体化、知觉的意念化而产生的,正因为有了知觉的意念化(视、听、触、嗅)诗歌的形象美才得以极富想象力,如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苏轼的“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官阙,今夕是何年?”而在教学中这种形象美的展现除了用文学描述外,还有一种更为妙传之法——图画展示。在教材中,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寥寥几句配以图画,画中有“杨柳依依,小桥流水,茅店社林、亭台楼阁,阳关在望。”再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也是短短四句,也设一图画,放置书上诗旁,只见烟花三月,春强大地,山势峻立,楼立江边,人望江上,几叶扁舟,风正帆悬,友人离去,诗人怅望。画面清晰可见,真可谓诗情画意,图文并茂,情从此生。这就是以画意解诗情摹意境。

三、意象推敲法

意象是诗人眼中的景、心中的情、人化的自然景观。
余光中的《论意象》文中指出“诗人内在之意诉之于外在之象,读者再根据这外在之象试图还原为诗人当初的内在之意”。诗的意象必须借助语言来完成,而意象的选取与设置是受了诗人主观感受的影响,那么在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寻找诗中的意象,然后对意象前后的修饰限制词进行推敲,从而分析意境理解诗情。又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加横线的字教师分别在其下面换上“青藤绿树乌鸦、溪水、大道、春风、骏马、太阳”等字眼,让学生比较辨析这些意象前的遣词有何妙用?学生学会在辨析中明意境、会诗情、此法即为意象组合推敲法。

四、拆象组合法

象还是意象,不过这次是拆开意象,各个击破,添加文字,使得意象更加鲜明,诗情画意更为凸现。比如李清照的《如梦令》中“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教师可引导学生在整体感知中将词中的意象拆开添加,变为“回忆往事,游览溪亭,日暮迟归,沉醉忘归,兴尽才回,误入荷花,迷路争渡,惊飞鸥鹭”。学生既领会诗意,也明诗情,意境也更加明朗。再比如,辛弃疾的《西江月》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夜半鸟鸣,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出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让学生在学习了《如梦令》后仿此拆象添加再现意境,通过学生互相讨论最后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明月当空,鸟鹊惊飞,清风徐来,夜半蝉呜,稻花飘香,蛙声一片,喜说丰年,星稀天外,点雨山前,骤雨将至,旧时茅店,溪头忽见。”上片写晴,下片写雨,上片着重从听觉感受,下片从视觉描摹,此法又叫入境。
最后是以诗情绘诗情,以诗境描诗境,譬如,读到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首联“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笔者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感受欧阳修《踏莎行》中的“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类比,并作点评:突兀之感,景、情两分,各不相干。诗人睹景而不生喜情,一个“外”真是咫尺天涯,行舟绿水上不敢近前,缘何?“乡愁”当头自顾无暇。还有读到李清照的《如梦令》“误人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笔者引用了刘禹锡的“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情”,还有“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作比。这种做法使得诗境更为开阔,学生的思路也引向深入。
以上五种挖掘诗歌意境之法实是笔者在教学中的一点初探,在今后的教学中将把这种对教材的钻研、探求精神永远保持下去——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